中秋月圆:修道之人应是心中月满乾坤
http://www.newdu.com 2024/11/16 09:11:44 腾讯道学 武当玄拙 参加讨论
文/武当玄拙 又是一年中秋节,每逢佳节倍思亲,中秋是一个团圆的日子,天上的一轮满月寄托了世间人多少相思愁! 中秋佳节(资料图) 人与动物的最大区别,在于人具有丰富的情感。这使得人们可以主动思考万物,探索世间的未知奥秘。然而也正因为这一点,又使人们总是被外界的变化吸引,情志流荡在世间繁华中。所谓“一晌贪欢”,便是自身的感情受到了外物的诱引,于是看到圆月就不禁追问“何事长向别时圆”。 然而,世上的事情无非聚聚散散、离离合合,众人往往欣喜于团聚时的快乐,却不愿意承担分离时的苦痛。道家讲,万事万物都不过是阴阳的变化,聚为阳、散为阴,阴尽阳升、阳尽阴起,这是大自然都逃脱不了的变化,何况于人呢! 道家人都讲“命”,认为每一个人生来都有命中注定的缘法。只是对于世间普通众生来讲,因为参不透自身的命运,所以只能够随着阴阳流转,于是难免会产生情绪上的喜忧,此谓之无常。俗话说“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面对人生中的起起伏伏,有些人只贪图于一时的美好,有些人却着力于未雨绸缪,这不过是各人各自选择的不同的生命态度。 月相变化(资料图) 道家以“自然”为一切行为的最高准则,强调不论面对顺境还是逆境,都要寻求最适合自身的生活方式,并且要安于当下。所以修道人在面对人生中的喜乐时,总可以保持淡然,因为他们知道极乐之后必然会走向伤悲;在面对生活中的困苦时,他们也总是不失情志,因为一切的困苦都不过是暂时的迷障。人生必然是欢乐与愁苦的交织,正如月圆与月缺的更迭。再多的眷恋,也留不下长久的明月光;再多的憎恶,如果时节没到,朔望之期也不会随着人类的意志随意更迭。 苏东坡留下了“明月几时有”的千古一问,但这一问却只能沦为世人对自我命运难以操控的嗟叹。在东坡居士的这份感慨中,他喟叹为什么月圆有期而人圆无望,同时又质疑为什么他人可以聚首而自己只有别离。其实,他并不是不懂月到中秋分外明的道理,这是大自然顺应天地之道的变化而呈现的结果。人生的道理也正在这里。只是红尘中的大众,总是明知道有些事不可恋、不可得,却又偏偏难以控制住自己的欲求,偏要恋、偏要得。而人生之苦正在于我们的所求不得,于是自己被自己囚禁在欲望的牢笼中,无法解脱。这便是执与迷,一旦陷入其中,就总要产生纠缠不清的瓜葛。 东坡居士(资料图) 论及修道,首先要明白的一点便是世间阴阳。修行人不但要明白天地万物有得有失的道理,更该由此控制住自己的欲求,使心志不受外缘的牵引。八风吹过,心中仍旧朗然无云。这是性上的功夫。所谓性上功夫,其实就是“放下”二字,人生一世本是生于虚无、归于虚无的过程,何必要为了名利财色而争杀不止休!《青玄济炼铁罐施食》中有段经文,借南华真人遨游楚国之时与路旁骷髅的一段对话,道出了人活一世的真谛。其曰:“活时堆金积玉,死后哪显荣华。三寸气断咬银牙,仰面西江月下。”庄子是逍遥的代表,追求的是人生在世的无待,不使情志被物质生活和有限的肉体拘系,还给心灵真正的自由。 庄子在《逍遥游》中提到了一处无何有之乡,那里可以容纳下在尘世间无所用的大树,使其自由自在地生长,不必要再为其能否满足匠人的需求而烦忧。道家的心性学源起于庄子,至唐时重玄学臻达顶峰。世人谈放下,是对人间情欲的超越;但重玄学强调的是“不执于执”,是连放下的执念都去掉了,一切皆是空,连空都无所空,由此才能实现真正的无待。庄子的无何有,所指的并非是世上某一角落中理想国,而是在每一个人的心中。当人人心中皆可以绝弃有用与无用,不再执念于有无、多寡、喜悲……世上的一切存在,仍然不过是阴阳的外在表现,道家修真事是对外在物质与内在情志的超越,也恰恰正是对阴阳的超脱。道祖讲“知白守黑”,若阴阳不能动我心,我心又何惧阴阳的流变! 知白守黑(资料图) 道家有性命双修之说,其性功并非只口头说说就能做到的功夫。刘一明祖师作《修道五十关》,言修行之人要历经五十重关卡的磨练才能炼成道果。这五十关,分层次地列出了修行要突破的魔障。修一层,得一层之果。虽然人人皆有证道成仙的愿想,但并非每个人都能跨越从人至仙的历炼。又言,修仙本大欲。修道其实并不是一种目的,而是一种对境界的感知。不论人生处于何种阶段,能够做到不外求于事、不内责于心,面对一切是是非非,心中始终可以保持如明月照临一般的清澈,如此便是最适合于当下的道。 月圆中秋,当游人如织般赏月、拜月,你是否能看得到自己心中的月照满乾坤呢? (编辑:灵瑾) |
- 上一篇:金华得道,炼道成真——恭贺赤松黄大仙千秋圣诞
- 下一篇:龙袍加身的神探城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