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和宗师尹志平谈修道之方
http://www.newdu.com 2024/11/22 10:11:35 腾讯道学 行苇 参加讨论
文/行苇 近些年来,道教的养生学受到社会重视,内丹道逐渐仅仅被视为一种调养形体的方法技巧,而逐渐脱离了修道的本质,丧失其精神修炼和人生超越的宗旨,不免令人扼腕。同时,由于各种术法的泛滥流行,道教的精神也似有迷失之感。 欲知下山路,需问过来人(资料图) 作为宗教的道教,终究还是应当回归其修道的中心,而如何修道,何妨聆听一下祖师大德的教导,盖“欲知下山路,需问过来人”是也。历代高道宗师的开示语录,就是非常重要和精炼的修道指南,值得今人学习参考。即如元人曾评价清和宗师尹公,云其“谆谆然以真实语指平常心,提正玄纲,折中妙理,诚入道之筌蹄也”,“得其门者,由堂及奥,其次不失为诚谨之士”。现即以清和宗师语录为例,略探宗师所开示的修道门径。 逐渐熏习排除内心的恶念(资料图) 入道之基 清和宗师出身于累世簪缨的世家大族,幼年即有道缘,后依止长春、长真、玉阳、长生、广宁等诸位大宗师,风餐露宿,苦志修道,曾受供于某官宦家中修道达十余年之久,其家“姬侍日满前,终莫一识其面”,宗师之高风可见一斑。后继任掌教宗师,不顾年迈而四处传道,以济世利人为己任。 依据道教义理,世人所以不得真道,“为有妄心”,因妄心而生烦恼执迷,沉沦苦海不能自拔,不能自见本性,不识正道真宗,只有除情去欲,超拔于世俗的物欲诱惑,斩断烦恼妄想,才能“跳出轮回五苦门”。 宗师指出,修道者要做的首先是断恶修善,面对世间善恶之事“凡称人善,己慕之,称人之不善,己恶之。慕善恶恶之念既存於心,必自有心去取者。行之有力,则至於全善之地,言之有益,兼听者足以戒,亦有所益。”既要力行善事,增进内心的善念,逐渐熏习排除内心的恶念,斩断恶行,以为入道之基。 修行之害,三欲食、睡、色为重。(资料图) 修道者的最大障碍 进而宗师教导弟子,修道者的最大障碍是食色睡,“修行之害,三欲食、睡、色为重。不节食即多睡,睡为尤重,情欲之所自出。学人先能制此三欲,诚入道之门。”盖全真道特别注意对情欲的消磨,丹阳宗师也曾经指出:“色者,甚于狼虎,败人美行,损人善事,亡精灭神,至于殒躯,故为道人之大孽也。”不仅如此,清和宗师还指出如何克制此三欲的具体方法:“先减昼睡,日就月将,无求速效,自然昏浊之气不生,渐得省力。吾在山东时亦尝如此,稍觉昏倦,即觅动作,日复一日,至二十四五日,遂如自然,心地精爽。”即通过克制昏沉,达到心地清明的效果,这与长春宗师在龙门洞苦志炼心的做法是一致的。 炼心的另一个重要方法是保持平常心。宗师指出:“平常即真常也。心应万变,不为物迁,常应常静,渐入真道,平常是道也。”“世人所以不得平常者,为心无主宰,情逐物流,其气耗散於众窍之中人能以志帅气,不令耗散,则化成光明,积之成大光明。”即修道者应当坚固道心,“去妄复性,而不使情欲乱於中,使其心得其平常,”“慎其所习,不为物累,一心致虚,”久而久之自然能入于修道之境。 至于如何锻炼心境,一心致虚,宗师引述了长真宗师的修行之法:“赤脚老刘先生曾谓我云:谭师父宜早了道,尝共化饭,每见日省其心,晚则校勘自旦所起之念,日一则校勘自夜所起之念,日复一日,未尝少衰。”又云:“前辈修行,尘尘刹刹,体究念虑,觉一念恶,则必自陈说于人,使自辱自耻,冀不复生於心。今之学者反是…” 内务清虚,止恶炼心,外行众善,积功累德(资料图) 积功累德 内外兼修 另一方面,宗师指出修道者需要注意积功累德,培植福报,正如重阳祖师立教宗旨所言,以修炼身心为功,以积德行善为行,功行圆满是为全真。而宗师更明确指出,修道者打尘劳积功德并不仅仅是出于教规要求,更重要的是福报乃突破修道瓶颈的最重要依据,若福德不够修行难以进益,甚至容易遭遇各种磨难。 宗师引向上师真的实例为证:“师真成道,亦有迟速。丹阳二年半,长真五年,长生七年,长春师父至十八九年,以其志行通彻天地,圣贤方与之。各验其所积功行浅探,故排次有等级,而成道有迟速也。师真尚如此,今之学者不积功行,直欲造道,必无此理。正如人欲买千金之货,顾己物当其价而后得果,爱其货而不积其价,则徒起妄心,终无可得之理。为道之要无他,积累功德而已矣。”并进一步指出,若不以功行为本,修道过程中会遇到瓶颈难以突破,上焉者停滞不前,因循过日,下焉者可能退道返俗,造作罪业。 这与长春邱祖《寄西州道友书》所言:“或于心地下功,全抛世事,或于教门用力,大起尘劳”正为一理。长春有云:“刹那悟道,须凭长劫炼磨;顿悟一心,必假圆修万行。今世之悟道,皆夙世之有功也。不知夙世之因,只见年深苦志,不见成功,以为玄功虚假,即生退志,甚可惜也。” 内务清虚,止恶炼心,外行众善,积功累德,这是宗师所指示的修道纲要,今日有志于求道者,不可不知也。 (编辑:如风) 本文为腾讯道学独家稿件,文/行苇。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喜欢该类内容欢迎上微信关注“腾讯道学”微信公众号!(文章作者观点与立场,不代表腾讯媒体的观点与立场。) (责任编辑:admin) |
- 上一篇:焦虑与超脱丨修道者的根本立据
- 下一篇:庄子:我们是否也是影子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