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移动版

首页 > 校园国学 > 明德讲堂 >

朱高正讲《近思录》:为学大要第三(2)


    五、性善还是性恶 怎样才能正确认识人性?
    好,我们再来看下面这一条,这一条,两位程夫子讲得太重要了!
    这一条我先把本文念一下给大家听。
    他说:“论性不论气,不备;论气不论性,不明;二之,则不是。”这一段话在讲什么?大家都知道,在儒学的发展史上,孟子是第一个高举“性善论”,对不对?孟子讲人性本善,对吧?好,然后不久,又出现另外一个在战国时代集儒学之大成的荀子,荀子讲“性恶”。所以说人到底是性善还是性恶?其实儒家的立场,孔子是没讲出来而已,但是孔子的意思是什么?不要讲孔子,从尧、舜、禹、汤、文、武、周公一路下来,都是讲性善的。这个我不必讲太多,你看《大学》里面摘录的“克明峻德”,“大学之道在明明德”,这个“明德”就是性善。所以现在的问题在哪里?出现了一个问题,如果人性本善的话,怎么会做那么多坏事呢?是吧?所以,荀子才会讲人性本恶。
    两位程夫子讲说:“论性不论气,不备;论气不论性,不明;二之,则不是。”讲得太好了!这是什么意思?像孟子他就“论性不论气”,孟子讲到人性本善,但他没有去讲气禀如何,因为你没有讲气禀如何,气禀——就是人为什么会做坏事,孟子没有讲。倒过来讲,“论气不论性,不明”,像荀子说人都会做坏事,但他把人性本善给丢了,这叫“不明”。所以说论性不论气叫不完备,论气不论性那个叫做不明理。什么意思?打个比方,我们现在知道,原来人性本善,但是这个“气禀”有清有浊、有正有偏。我们可以这样讲,人的气禀,也就是你的气质禀赋,有的是完全,有的是不完全的;有的是清澈的,有的是浑浊的。
    这是什么意思?我们要分两点来讲:一、从人性来讲,从它的本源上来说,只要你是人,老天一定赋予你仁义礼智的善性,这个孟子已经讲得很清楚了。但另外一个问题,人的气禀是不同的。什么叫“气禀”?我打个比方,你出生在赤道地区的人,跟出生在温带地区的人就很不一样。有什么不一样?大家看看,出生在热带地区的树木,是不是长得很快?因为雨水丰富,阳光充足,所以树木都长得很快,但是不够结实。你生长在温带的甚至寒带的那些树木,它长得慢,但长得很密实。这就是因为气候、土地、土质等各方面水文的条件造成的。
    
    程颢与程颐(资料图 图源网络)
    那人呢?变化更大了。像生长在热带地区的人,我们仔细看,生长在热带地区的人是不是都比较懒呢?为什么?他不必勤奋,为什么?肚子饿了,摘果实就有得吃。那你在温带地区的人可不能这样,为什么?春、夏、秋、冬一清二楚,秋天就一片萧瑟了,冬天冰天雪地,请问到哪里去找吃的东西?所以在温带地区的人就养成一个习惯,我一定要存粮来过冬,他就会去想这个问题,在热带地区的人就不会这样想,是吧?
    我们再举另外一个例子,你生长在困苦时期,你如果是在一九五八年、五九年那时候在大陆出生的人,那时候饿死多少人?没得吃啊!所以说在那时候出生的人都很节俭。你看看,现在90年后出生的是什么样?祖国已经经济腾飞了,花钱他不疼的。所以你看50年代出生的跟90年代出生的,他们的生活习惯就会有不同,这就是因为气禀不同所造成的。
    所以说,我们要了解人,第一个,你要论性也要论气。你如果只看到人性,只看到大根本,但你就没办法解释怎么会有那么多的不同。你如果只看他的气禀不同,而不知道人性本来都是善的,那你根本已失,还讲什么道理呢?所以说,“性”跟“气”,两个是不能分开的。一方面要看到人性本善,另外一方面也要看到气禀千变万化,各个不同。讲人性本善,这是哲学家、宗教家在讲的。怎么会造成气禀这么多不同?这个可能是人类学家、文化人类学家、社会学、心理学这些在研究的对象。
    所以说,在这里两位程夫子告诉我们,“论性不论气,不备”,也就是不完备,你只论性,而不去讨论他的气禀的不同,这是不完备的。你只论他的气禀不同,而没有去探讨根本的人性是一样的,那不就不明理了吗?对不对?我们毕竟都是人,人的一个共同点是什么?柏拉图都知道,人有理性。所以说“论性不论气”、“论气不论性”,在两位程夫子这里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
    所以说我们不能只论本性而不论后天的气禀,也不能因为只重视后天的气禀而忽略了我们本来的善性,这样才能够完备。
    六、永远年轻的秘诀在于随时保持好学之心
    我们再来看,程夫子跟我们讲:“不学便老而衰”。
    大家记住,《为学大要》就是在告诉我们要学习,他在这里讲“不学便老而衰”,什么意思?一个人如果没有去学习新的事物,就很容易老而衰。什么叫老?老就是没有活力的意思;衰,就是衰退嘛。大家想想看,一个人如果对新生的事物不能保持好奇心,他看起来就老而衰。相反的,一个人如果能够随时对新生事物保持好奇心,学习新的东西,你要他老就很难了。
    在受到儒家文明影响的地区,这是非常的明显。因为我们受到儒家文明的制约,老是认为说男主外、女主内。很多男人——不是中国而已,包括像越南、朝鲜、日本都一样,东亚文明受到中国儒家影响非常地深刻。男人的最大毛病是什么,大家知道吗?一退休之后,回到家,他想,我为这个家庭辛苦一辈子了,我现在已经60岁了,我要好好休息,结果是什么?他一好好休息,平常的家事,洒扫、擦地板、煮饭、倒垃圾、清卫生……都是女人在做,他一退休之后这些也不做,结果是什么?什么都不做,整天就是泡泡茶,跟人家聊聊天,喝喝酒,什么都不做,结果怎么样?老而衰。相反的,你去看看,现在在东亚文明圈里面都这样,女人到了50岁以后,小孩已经长大了,她的时间就多了,她想,我为这个家庭牺牲那么多,包括学习的机会都放弃掉,我现在已经可以从家务劳动解放出来了,她什么都要学。大家去看看,你看在公园里面打太极拳的,男女的比例,女的至少占七成,甚至八成以上。不是这样而已,就算有人在公益活动教你书法,去学的女的都占七八成以上,男的占不到两三成,学插花画画也是女的多,反正学什么都是女的多。这就造成了,在东亚文明圈,女性都活得比男性要多个七八岁的原因,这叫做“不学便老而衰”。
    
    不学便老而衰(资料图 图源网络)
    所以说大家要记住,我们读了《近思录》,你就要懂得,要随时对新生事物保持高度的兴趣,每隔个三五年,就来学一个新的技能。我打个比方,像我有一个老哥哥,我非常敬仰他,就是于光远先生。他本来是学物理学的,为了改革开放,他就变成经济学家了。我跟你讲,他已经八十出头了,那时候大家都已经开始用电脑了,他也改用电脑,一辈子著述等身。所以说像于老这样的人,他就是“不学便老而衰”的典型。有很多老先生,到八九十岁都还在学新的东西,表示他的心态还是非常年轻的。相反的,有的人到四五十岁就不学新东西了,这就真的老而衰了。所以说我就举个例子,我记得我在2010年,那时候我开始学陈氏太极拳,有一次春节,我到陈家沟去,就那短短五天之内,我把老架一路练起来。老架一路分解动作有六百多个,一般来讲要练老架一路怎么可能五天练起来?但是因为我已经有老架十三式的基础,我每天都练十几个小时,包括那时候晚上住在饭店里头,晚上起来小解一下,还要在饭店的走廊赶快再比划一下,看有没有忘掉。五天下来,真的就把老架一路练起来了!你知道感觉是怎么样吗?大概半年之内,轻飘飘的,觉得自己很年轻,这个叫做“不学便老而衰”。倒过来讲,“学则难老”。你如果能学习新生的事物,那你要老都很难的。
    所以说“不学便老而衰”,我在这儿鼓励大家,只要你肯随时学习新生事物,学一些新的专长、新的技能,你就可以保持年轻的那种心态。我们要健康,除了肉体的健康以外,精神、灵魂的健康也是很重要的。
    七、怎样才能做到知行合一?
    下面这一条,可以说是宋明理学最重要的一个命题,叫做“涵养须用敬,进学则在致知”。
    什么叫“涵养须用敬,进学则在致知”?这个“敬”字是理学里面很重要的一个范畴,它从哪里来?就是来自于《易经·文言传》针对坤卦六二爻“直方大,不习,无不利”所做的解释,叫“敬以直内,义以方外”。他说“涵养须用敬”,什么叫涵养?讲简单一点,也就没事的时候,你就要涵养,用什么来涵养自己?用敬。什么叫“敬”呢?不敢随便,坐要有坐相,立要有立相,不要随随便便,晃晃荡荡,要沉稳庄重,这叫“涵养须用敬”。大家想想看,如果一个人没事的时候,他都能够敬以自持,他能够用敬来涵养自己,那当有事情的时候,他处理起事情来,自然而然都会中规中矩。如果你平常涵养自己是随随便便,根本谈不上涵养,那我问你,真的有事情来的时候,你会循规蹈矩的办事吗?不可能的。
    所以他说“涵养须用敬,进学则在致知”,就是说,你要使自己的学养有所进步,那就要努力学习。到底什么叫“致知”?其实我在这儿告诉大家,简单一点来讲,“致”就有实践的意思,用王阳明的说法叫“致良知”,就是要脚踏实地,身体实践,把你所知道的要把它做出来,就是知行合一。
    所以说大家记住,“涵养须用敬,进学则在致知”,你不要只停留在口耳之间,你要身体力行,把你所知道的,去把它做出来,你读到的,你一定要做出来,否则你读那个变成入耳出口,那不是学问。所以说“涵养须用敬,进学则在致知”,这个“进学则在致知”,只要你能把你所学到的,把身体实践出来,知行合一,那你的学养就会不断地进步。
    八、做事就要做天下第一等事,做人就要做天下第一等人
    接着我们来看下一条:“莫说道将第一等让与别人,且做第二等。才如此说,便是自弃。”大家记住,这个很重要。你千万不要把第一等的事情让给别人做,说我做第二等就好。
    这是什么意思?取法乎上,仅得乎中。你如果说第一等给人家做,我做第二等就好,他说你这样叫自暴自弃,瞧自己不起,是吧?打个比方,考试,你说我不必考满分,我就考个90分就好。我告诉你,你如果能够考100分,你为什么不考100分,你要去考个90分?讲句实话,我们人的潜力要善于发掘,你要能够发掘出来,等到你有那个实力,你要不要把它表现出来,要不要把它用出来,那是另外一个境界的问题,但对一个小孩刚刚在学的时候,如何把他的潜力发掘出来,是最最重要的。所以说,千万不要说第一等给别人家来做,自己做第二等就好。他说这样就是自弃,也就是你放弃自己了。
    所以什么叫第一等事,大家记住,做事就要做天下第一等事,做人就要做天下第一等人。“天下第一等事”是什么?当然就是求取大道,天底下有比求取大道更高贵的事吗?那当“第一等人”,什么叫“第一等人”?“第一等人”不是去当官,是当圣人。所以说大家记住,什么叫“圣人”?“圣人”就是可以使自己与大道融汇为一体的人,叫圣人;可以垂范后世的人,叫圣人。所以,我们从小一定要立这种志,到老的时候还是要这样——说我要做就是做第一等人,要做就做天下第一等事,就是求大道。
    
    孔圣人(资料图图源网络)
    我在这儿跟大家举个例子,给大家听听。大家知道吗?在西周跟春秋之交,也就当年周平王东迁雒邑之际,那时候也有一个圣人,叫卫武公,人家称他为“睿圣武公”。卫武公很了不起,他到95岁的时候,还修德不已。大家想想看,我们应该要向卫武公学习,人家到95岁的时候还提醒他的部属:“我哪里做得不够好,你们一定要提醒我”,他还在修身。我们看到卫武公,你还不努力向上,不觉得很丢脸吗?你未成年,十几岁,就要向上、向善学习。你到三、四十岁,你就要更努力学习。到你退休了,五、六十岁了,我告诉大家,退休正好修身。我们把自己修好了,可以做子孙的表率,千万不要说,我已经退休了,退休了就什么都不干,这是最不可原谅的。我们应该说退休了,我已经从这一种养家糊口的重任解放出来了,我就有更多的时间来追求精神上、灵魂上的建树,我们要这样,人生才更有意义。
    九、做事不要总是想着要得到什么
    我们来看下一条。
    孔子有这么讲过,“仁者先难而后获”,说一个有仁德的人,他一定是先去做那些比较难做的事,他不会说做任何事情之前,就已经开始说,我做的这件事情可以得到些什么,这叫“先难而后获”。
    针对孔子讲的这一句话,程夫子告诉我们:“有为而作,皆先获也。”大家记住,也就是有所为而作,都是“先获也”,先获是最要不得的。也就是说,我们要做这件事情,只因为这件事情是对的,是我们的责任,是我们的义务,所以我就去做了,而不是说我做了这件事情,是为了要讨好别人,为了其它的目的,你如果是为了其它的目的来做这件事情,那我可以告诉你,你做这件事情一点道德价值都没有。比如说,举个例来讲,孝顺父亲。孝顺父亲只是因为你们是我的父母,所以我要孝顺你,没有目的。不是说我为了要孝顺你、讨好你,那你将来会不会遗产多分一点给我,如果你心中有这种思想的话,你越孝顺,你就作假作得越厉害,你在道德评价上就越差,这叫不可以有先获之心。所以说,他讲“有为而作”,统统是先获。
    
    孝顺父母没有目的 (资料图 图源网络)
    我在这儿告诉大家,康德也这样讲的啊。康德说,我们的行为之所以有道德价值,是因为你觉得这件事情是好的,只因为它是好我就去做,因为它是善的我就去做,没有其他的理由。如果说我做了这件事情是为了另外一个目的,我告诉你,这只是工具性,本身没有意义。所以说我们做事情,如果都是用工具性的角度来看,把人都当工具,到最后连自己都被自己当成工具了,那是最大的悲哀。
    今天《为学大要》讲到这里,我基本上把两位程夫子有关《为学大要》的精华都跟大家讲过了,那我们下一讲,再来跟大家讲横渠先生怎么样来告诉我们。
    主讲人简介:
    朱高正,1954年出生,南宋大儒朱熹的第26代孙。1977年台湾大学法律系毕业,1980年赴德国波恩大学深造,1985年获哲学博士学位。1998年9月获聘为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特邀教授。博览群籍,学贯中西,向以弘扬优秀传统文化、重建中国文化主体意识、推动中国全方位现代化为己任。著有《近思录通解》,德文著作《论康德的人权与基本民权学说》,易学专著《周易六十四卦通解》,《易经白话例题》,作品精选集《中华文化与中国未来》等。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