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移动版

首页 > 校园国学 > 明德讲堂 >

朱高正讲《近思录》:历史上儒学为何会被边缘化?


    朱高正先生讲《近思录》·导读第三 之一:历史上儒学为何会被边缘化?
    在上一集里头,我跟大家讲到,《近思录》就是新儒学的纲领,而且新儒学由于朱熹编纂的《近思录》,他就成为集理学之大成。那我们可以这样讲,因为朱熹努力的关系,使得儒学摆脱了从汉朝末年以来一直被边缘化的噩运,重新又成为思潮的主流。也就是说从朱熹编出《近思录》以后,新儒学复兴起来了,也就是儒学第一次复兴起来,变成这些讲道家的、讲佛教的,他不来读新儒学,他就讲不过新儒学这一派。所以说新儒学从那时候在中国又重新取得思想界主流的主导地位,也就是说从董仲舒以后,儒学第一次取得主导性的地位,因为朱熹的努力又再度取得主导性的地位。而且这一次不仅仅只是在中国而已,也因为朱熹努力的关系,在中国的邻近像朝鲜、越南、日本都深深受到新儒学的熏陶。
    在上个世纪,英国有一个非常有名的历史学家,叫做汤恩比,汤恩比是用什么出名的?他研究历史的方法跟别人不太一样。一般来讲,大家研究历史常常是以一个国家或一个民族的兴衰作为他研究的对象,汤恩比他是属于一种宏观历史的角度,他是以文明作为研究的单位。他研究这个文明得出一个结论,也就是说任何一个文明跟我们个人有点类似,我们每个人是不是经过从出生,然后渐渐茁壮,然后渐渐衰老,到最后死亡。他说文明也是要经过这样,从开始兴起,然后走上坡,到达巅峰之后走下坡,到最后就衰亡了。他说其实每个文明跟个人的生命是有点相像的,然后他提出了一种所谓“挑战与回应”的理论,也就是说任何一个文明,他都是在面临挑战的情形之下做出适当的回应,他才能够不断地成长、茁壮,到最后因为回应不妥当,就渐渐走向衰亡。
    汤恩比在1961年出版了他的成名作——十二卷版的巨著,叫做《历史的研究》。他在这套《历史的研究》里面总共研究了26个文明。他得到一个结论:基本上文明都会经过从开始出现、兴盛、衰落、死亡,他说只有一个文明是例外的,哪一个文明?就是中华文明。他发现了中华文明本来已经快要衰亡了,但是结果因为中华文明以孔孟思想为基础,成功地吸收了来源自印度的大乘佛教,所以造成了中华文明的复兴。他说整个人类史上就只有中华文明是例外。
    这个所谓中华文明的复兴,也就是“以孔孟思想为基础、成功地吸收了源自印度的大乘佛教”,指的是什么,大家知道吗?就是指新儒学的复兴。
    大家有没有看到,我们在前两集里面已经跟大家介绍过了,尤其在上一集里头提到,在东汉末年,由于天下大乱了四百年,在这四百年里面佛教进来了。因为天下动荡不安,在这四百多年里头,整个天下维持统一只有二十年,哪二十年?就是在西晋的时候,把在南边的吴国灭掉了,统一天下了。也就三国分裂的局势结束了,西晋政权从公元280年统一了天下,但是只有20年而已,就爆发了八王之乱,最后造成了五胡十六国的乱局。
    那时候因为一般人看到世道无常,很多知识分子都皈依佛教了,而本土的道教也乘势而起,张天师的天师道起来了。这个天师道一出现之后,就变成佛、道两家在争,而儒学就不断地被边缘化,为什么?因为孔夫子“不语怪力乱神”的关系,他很少去谈性、命、天道,等于是把这一块拱手让给佛、道两家。在这种情形之下,儒学就不断被边缘化。
    主讲人简介:
    朱高正,1954年出生,南宋大儒朱熹的第26代孙。1977年台湾大学法律系毕业,1980年赴德国波恩大学深造,1985年获哲学博士学位。1998年9月获聘为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特邀教授。博览群籍,学贯中西,向以弘扬优秀传统文化、重建中国文化主体意识、推动中国全方位现代化为己任。著有《近思录通解》,德文著作《论康德的人权与基本民权学说》,易学专著《周易六十四卦通解》,《易经白话例题》,作品精选集《中华文化与中国未来》等。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