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如说儒第十八期之三:行礼一定要有内心的诚敬
http://www.newdu.com 2024/11/25 12:11:16 腾讯儒学 徐晋如 参加讨论
徐晋如:行礼一定要有内心的诚敬 下面呢,这是孔子摄行相事,孔子曾经主导过鲁国的外交,相当于我们今天的外交部长这样的职务。那么当时诸侯国之间的外交,对方派使者来了,我们国家也要派出去一个人作为接待,这样的人就叫做“摈”,而对方派过来的人叫做“介”。 这是孔子在本国去接待别的国家的使者,这专门有一种礼叫做“聘礼”。这个“聘”不是指结婚下聘礼的聘。诸侯国之间互相通问,叫做“聘礼”。 君召使摈,色勃如也,足蹶如也。揖所与立,左右手。衣前后,襜如也。趋进,翼如也。宾退,必复命,曰:“宾不顾矣。” 孔子接到这样的政治任务,他去做一个摈相,他的神情是非常矜严庄重的,这叫做“色勃如也”。他的脚下表现出来的是一种逡巡的姿态,“蹶如”是逡巡的意思,这实际上是体现了他的内心对这件事情看得非常地重要。 “摈相”一般来说,它是根据这个国家的国际地位来确定人数。鲁国和齐国都属于上公之国,当时周武王灭商以后亲封的上国,所以他们是可以有七个摈。而侯伯之国达不到“公”的这样一个地位,它的君主爵位是侯或者是伯的话,只能用五个人。而当时楚国,我们知道后来楚国称王,但是它刚开始的时候只能称之为“子”,子男之国这些爵位最低的国家,那么他们只能派出三个人。鲁国是一个上公之国,可以派出七个人,七个人他站在一边。站在一边的时候,也不是说站成一条直线,最上的一个人他往前站一点,那么后面的依次往下,形成一个像大雁的阵式一样的形状,所谓的“人形阵”这样的一个形状。 所以孔子跟这些同样作为摈相的人,他要有一个礼貌,所以他要向这些人作揖,那么他面对左边的人作揖的时候,那么左边的胳膊就会比较缩里面一去,右边的胳膊伸出来一点,对右边的人作揖来说他右面的胳膊就会缩进去一些,左边的胳膊就会伸长一点,这说明什么呢?就是他向这些人作揖,但是他的身子基本还是保持中正的,就表现他对于整个的仪礼的谨慎。 他的衣服,前后的下摆会有一种波动,这种波动是他内心里面的心理的体现,表现出来的是他的一举一动都符合音乐的节律,是一种和谐。“襜如也”,它是衣服动的样子,不是朱子所解释的齐整的样子。他在行礼的过程之中,他会快步地往前走,也表现着非常地恭敬。“翼如也”,“翼”是恭敬的样子,“翼”就是“恭”。我们知道“翼”本身有护卫的意思,因为它有护卫的意思,所以它引申出恭敬的意思,不是说他张着两个手,像小鸟一样。文革的时候,就出过讽刺孔子的书,里面就说孔子走起路来张开两只手像一只小鸟什么的,就是从这里来的,实际上不是这么一个意思。 整个的聘礼到了最后的时候,他要把来聘问的宾国——他们是主国嘛,把宾国的使者给送出大门以外,这个时候,他一定会回来向鲁国的国君,称之为“公”,向他复命,说我们的客人不再回头了,到这个时候,君主就可以回到路寝,也就是他的正殿去了。 更详细的关于聘礼的记述,我们可以看《仪礼》当中的《聘礼》这一章。《论语》当中记载的这些内容,其实在《仪礼·聘礼》当中都有。但是《论语》的记载它更加注重的是孔子的合乎于仪礼的这些行为,它背后体现了孔子一颗虔诚的内心,所以你的“礼”一定是要内心的“诚”、内心的“敬”作为第一位的。如果说内心无诚无敬,你做出来的礼别人都知道你是在演戏。 《晋如说儒》是腾讯网儒学频道、深圳儒家文化研究会联手打造的高端文化讲座,学术性思辩性强,非常适宜大学以上文化程度的精英人士。讲座完全颠覆新文化运动以来的习惯观点,带领听众重新思考近代史,重新审视儒家文化。 主讲人徐晋如为古典文献学博士,深圳大学文学院副教授。兼任深圳市儒家文化研究会副会长,深圳国学院教务长,香港孔教学院永远名誉院长。著有文言诗文集《忏慧堂集》,学术专著《禅心剑气相思骨—中国诗词的道与法》、《缀石轩论诗杂著》等,是当代儒家诗教的首倡者。 (特别鸣谢:汉字创意设计师霍者先生)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