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移动版

首页 > 校园国学 > 明德讲堂 >

《晋如说儒》第九讲之四:孔门最高教育目标


    《晋如说儒》第九讲之四:孔门最高教育目标
    《晋如说儒》是腾讯网儒学频道、深圳儒家文化研究会联手打造的高端文化讲座,学术性思辩性强,非常适宜大学以上文化程度的精英人士。讲座完全颠覆新文化运动以来的习惯观点,带领听众重新思考近代史,重新审视儒家文化。
    主讲人徐晋如为古典文献学博士,深圳大学文学院副教授。兼任深圳市儒家文化研究会副会长,深圳国学院教务长,香港孔教学院永远名誉院长。著有文言诗文集《忏慧堂集》,学术专著《禅心剑气相思骨—中国诗词的道与法》、《缀石轩论诗杂著》等,是当代儒家诗教的首倡者。
    (特别鸣谢:汉字创意设计师霍者先生)
    《晋如说儒》第九讲之四:孔门最高教育目标
    第二章: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这一章,第一次出现了孔门的最高人格理想、最高教育目标,那就是“仁”。
    什么是“仁”呢?有好几种解释。这些解释我觉得都很有意味,都很值得跟大家介绍。一种解释呢,是受孟子的影响,叫“仁者爱人”,相亲爱。《说文解字》里面说,“仁者,相亲爱也”,这是讲的人与他人和谐相处之道。但是这种解释,我不认为它是一个最好的解释。
    
    孔门最高教育目标就是仁(资料图 图源网络)
    还有一种解释是说,桃、杏它的核里面有那颗种子,这个种子叫什么?桃仁、杏仁,你把这个桃核和杏核把它给栽到地里面去,正是因为它有了这颗仁,它才能够生长出桃树、杏树来。《世说新语》里面记载有一个人,他们家出一种特别甜的李子,他每年把这个李子拿去卖,但是他就怕别人种了他们家的李子,然后也长出好的李子来卖,然后他家的李子就不值钱了。所以他每次把这个李子拿去卖之前,先要把那李子里面的核给穿一个洞,把那里面的仁给破坏掉,这样别人买回去只能吃不能种了。所以由这样的一种思想,前人就认为这个“仁”就像桃仁李仁一样,它是作为一个人他最本质的那个东西,你只有有着这个仁,只有有着单人旁一个二的这个“仁”,你才能够成长,才能够化育。
    还有一种说法,大家知道中医里面讲中风的人,他那个手脚麻木,有一个词叫麻木不仁。这个麻木不仁其实跟刚才那个仁意思是比较相近的,就他已经没有了作为人的那种生命的活力了,所以叫做麻木不仁。直接的理解,这个“仁”指的是人气血运行那样一种生命的活力、一种气。这种解释我觉得也是比较有意味的。
    那么我对于“仁”也提出了一个解释,我这个解释是受孔子的启发,孔子解释“王”这个字的时候,三横一竖的“王”,孔子说什么叫做“王”呢?贯通天地人则谓之王。所以在孔子看来,这个“王”三横,天,上面一横是天,底下一横是地,中间一横是人,一竖表示贯通,这个竖本来也是一个字,叫“丨”(gǔn)。贯通天地人,它是“王”。那么我的理解,这个“仁”它是什么意思呢?这边一个单人旁,一个立着的人,旁边呢是天和地,人顶天立地,所以我说叫“法天则地曰仁”,人去向天地学习,遵照天地的道,去建立人间的道,最终使得人能够跟天地并列,成为“三才”,这就叫做“仁”。所以我认为,对于仁最好的解释其实就是出自于《中庸》的第一章。
    我们来看《中庸》第一章怎么说的:“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这种“天地位焉,万物育焉”,这种东西潘光旦先生称之为叫“位育”,这就是我们要追求的“仁”的境界。所以《中庸》里面又讲:“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能尽天地之性,能尽天地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强调的是一个人,如果一个人能够充分地自由地发展自己的天性,每个人都能够这样,那整个社会都呈现出一种欣欣向荣的态势;整个社会中的每一个人都能够充分地自由地发展自己,能够做到这样,那么就可以所有的事情都做得特别地好。这个“物”就是指的“事”。事情做得好以后,就可以参赞天地的化育;能够参赞天地的化育,实际上它就是跟天地的道是合一的,这样就可以与天地并列为三,称之为“三才”。所以我认为“与天地参”、“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就是“仁”这个字的全部含义。它是讲的一个人的心之全德,他的完善的人格,是一种完人教育。
    仁是儒家的最高人格理想和教育宗旨所在,这是在论语当中第一次出现了“仁”字。孔子的学生有若是如何谈仁的问题的呢?它从社会的最基本的单位——家庭谈起。这个家庭里面的这样一个人,他在家里面懂得孝道,懂得弟道——这个“弟”呢,我们吟诵的时候还是按“弟”来念,但实际上它是一个通假字,它通“悌”,竖心旁的“悌”,意思是说作为年纪比较幼的比较小的弟妹,对于兄长、姐姐要有一种恭顺之心。从一个家庭来说,如果这个人它懂得孝道,又有对兄长对姐姐的这种恭敬之心,那么这样的人就不大容易做出犯上作乱的事情。犯上作乱,这在古代看来是一种大逆不道的行为。可是今天,因为我们从小受到的都是革命的教育,绝大部分当代中国人读《论语》的时候读到这一句,恐怕就很难再读下去了。他的心里自然而然地就会冒出来一个念头,这不是叫人在做顺民,不是在叫人做奴才吗?他不知道,儒家的思想其实是非常具有革命精神的,“革命”这个词是儒家提出来的,“汤武革命”,这是儒家提出来的思想。这就涉及到我们如何看待古代的这些统治者的问题。在儒家看来,我们承认一个统治者有一个前提,就是你必须有道,你必须符合天道。在你符合天道的情况之下,那么你就是“君”。“君”是什么意思?是一个“统治人群”的意思,“君者”谓之“能群”也,他能够把大家给团结起来,他作为一个领导者,这叫“君”。那么既然你是有道的君,那么我们自然地要顺从你,要听从你的指导,否则的话就会天下大乱。这种“皇帝轮流坐,明年到我家”的思想是一种流氓无产者的思想,这种思想会对我们整个的民族带来极大的祸害。
    由此,有子感慨说,君子学问有一个重要的诀窍,就是懂得寻找根本。那么根本树立了以后,“道”也就可以自由地生长。而什么是仁道的根本呢?“本”就是“根”的意思,“根”就是本的意思。跟“本”对立的有一个词,就是“末”,“本”是植物的根,“末”是植物的树梢或者草的尖儿,有一个词叫“本末倒置”,“本”和“末”都是指事字。汉字六书——象形、形声、会意、指事、转注、假借,“本”和“末”都是指事字。有子认为孝悌是仁的根本,这是从儒家的逻辑,它是从个人发端,以及于家庭,由家庭以及于社会,以及于全天下、全人类。
    本文系腾讯儒学独家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