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如说儒》八之七:国家为何不能与民争利
http://www.newdu.com 2024/11/24 10:11:39 腾讯儒学 徐晋如 参加讨论
《晋如说儒》是腾讯网儒学频道、深圳儒家文化研究会联手打造的高端文化讲座,学术性思辩性强,非常适宜大学以上文化程度的精英人士。讲座完全颠覆新文化运动以来的习惯观点,带领听众重新思考近代史,重新审视儒家文化。 主讲人徐晋如为古典文献学博士,深圳大学文学院副教授。兼任深圳市儒家文化研究会副会长,深圳国学院教务长,香港孔教学院永远名誉院长。著有文言诗文集《忏慧堂集》,学术专著《禅心剑气相思骨—中国诗词的道与法》、《缀石轩论诗杂著》等,是当代儒家诗教的首倡者。 (特别鸣谢:汉字创意设计师霍者先生) 国家应以道义为宝(资料图 汉代玉玺 图源网络) 《晋如说儒》第八讲之七:国家的最高利益是道义 下面讲平天下与治国的问题。 所谓平天下在治其国者,上老老而民兴孝,上长长而民兴弟,上恤孤而民不倍,是以君子有絜矩之道也。所恶于上,毋以使下;所恶于下,毋以事上;所恶于前,毋以先后;所恶于后,毋以从前;所恶于右,毋以交于左;所恶于左,毋以交于右。此之谓絜矩之道。《诗》云:“乐只君子,民之父母。”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此之谓民之父母。《诗》云:“节彼南山,维石岩岩。赫赫师尹,民具尔瞻。”有国者不可不慎,辟则为无下僇矣。《诗》云:“殷之未丧师,克配上帝。仪监于殷,峻命不易。”道得众则得国,失众则失国。 是故君子先慎乎德。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财,有财此有用。德者本也,财者末也。外本内末,争民施夺。是故财聚则民散,财散则民聚。是故言悖而出者,亦悖而入;货悖而入者,亦悖而出。《康诰》曰:“惟命不于常。”道善则得之,不善则失之矣。《楚书》曰:“楚国无以为宝,惟善以为宝。”舅犯曰:“亡人无以为宝,仁亲以为宝。” 《秦誓》曰:“若有一个臣,断断兮无他技,其心休休焉,其如有容焉。人之有技,若己有之;人之彦圣,其心好之,不啻若自其口出。实能容之,以能保我子孙黎民,尚亦有利哉!人之有技,媢疾以恶之;人之彦圣,而违之俾不通。实不能容,以不能保我子孙黎民,亦曰殆哉!”唯仁人放流之,迸诸四夷,不与同中国。此谓唯仁人为能爱人,能恶人。见贤而不能举,举而不能先,命也;见不善而不能退,退而不能远,过也。好人之所恶,恶人之所好,是谓拂人之性,灾必逮夫身。是故君子有大道,必忠信以得之,骄泰以失之。 生财有大道。生之者众,食之者寡,为之者疾,用之者舒,则财恒足矣。仁者以财发身,不仁者以身发财。未有上好仁而下不好义者也,未有好义其事不终者也,未有府库财非其财者也。孟献子曰:“畜马乘,不察于鸡豚;伐冰之家,不畜牛羊;百乘之家,不畜聚敛之臣。与其有聚敛之臣,宁有盗臣。”此谓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也。长国家而务财用者,必自小人矣。彼为善之,小人之使为国家,灾害并至;虽有善者,亦无如之何矣!此谓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也。 这一段是最长的,它实际上可以说是对于儒家治国之道做了一个最终的一个解说。它举出了一个原则,就是国家不能够跟老百姓去争利益,不能够把求取经济利益当成自己的根本利益。那么国家的根本利益是什么呢?是道义。一个国家,它是一个讲道义的国家,让老百姓能够信从的国家,让老百姓产生信赖感的国家,这样的国家才是能够长久发展的。它才能够抵御外侮,才能够应对来自内部的叛乱,这样的国家才是能长久的。 周朝800年江山,有一个京戏叫《渭水河》。说周文王到渭水去,访问姜子牙,用车拉着姜子牙,拉了800多步,结果拉不动了,所以天下就有800多年,这是神话。周朝之所以有800年的天下,根本原因是因为,从周武王的弟弟周公旦开始,周公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大儒,所以周朝奉行的是儒家的思想,它奉行“道义在利益之上”这样的一个基本原则,它才有那么长久的一个历史。 开头就说,所谓平天下在治其国者,怎么样把这个治理国家的这个原则扩充到整个天下去?“上老老而民兴孝”,最高统治者尊重老人,所以老百姓呢就会懂得崇尚孝道;“上长长而民兴弟”,居上位的统治者,他懂得尊奉年长的人,那么老百姓呢就会兴起一种恭敬之风。“上恤孤而民不倍”,最高统治者如果对于鳏寡孤独这一类的人,由政府出面来救济,老百姓就会觉得,我即使没有子嗣,国家也不会亏待我,这真是一个仁慈的国家,我为什么要背叛你呢?正因为此,君子才有絜矩之道。“絜矩之道”,我跟大家讲过,其实就是西方的Liberty的意思,所以它比“自由”这个词更加适合翻译Liberty,它是对于Liberty的最好的界说,也是真正可以作为一个普世价值的这样的一种概念。什么叫“絜矩之道”呢?你不希望你的上级很粗鲁地对待你、欺压你,那你不要把这一套用到下级身上。你不希望你的下级隐瞒事实,磨洋工,做事情做不好,还跟你想尽办法去欺瞒你,那么你也不要这样对待自己的上级。等等……“所恶于前”,不要,在前面你不希望受到的对待,不要对待后面;后面不希望受到的对待,不要对待前面,左右等等等等。总之这一套观念就是强调的是一个以己之心度人之心,他人之心予忖度之,这样的一种精神,这就是絜矩之道。 《诗经》里面说,“乐只君子,民之父母”,“只”——它是一个语助词,《诗经》里面还有“母也天只,不谅人只”,它是一个语助词。为什么这个君子,这个君子指的是一个国君哪,他被称之为老百姓的父母呢?因为老百姓的利益,他的利益就是老百姓的利益。老百姓爱什么,那么他就喜欢什么。老百姓憎恶什么,他就憎恶什么。这样的人就是民之父母。 《诗》云:“节彼南山,维石岩岩。赫赫师尹,民具尔瞻。”这里面是歌颂周朝的太师尹氏的,用那个南山的石头,很宏伟壮阔的样子,用它来比喻太师,他给老百姓留下来的这种美好的记忆,老百姓对他的仰望、瞻望,由此懂得一个道理,就是你在上位的人,你的一言一行,都会被老百姓所看在眼里记在心里。所以一个作为统治者的人,一定是要最慎言慎行的,因为如果你一旦做不好,你就会被天下人推翻了杀掉。这个“僇”是一个通假字,通杀戮的“戮”。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