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移动版

首页 > 校园国学 > 明德讲堂 >

晋如说儒第九讲之三:为己之学最快乐


    晋如说儒第九讲之三:为己之学最快乐
    《晋如说儒》是腾讯网儒学频道、深圳儒家文化研究会联手打造的高端文化讲座,学术性思辩性强,非常适宜大学以上文化程度的精英人士。讲座完全颠覆新文化运动以来的习惯观点,带领听众重新思考近代史,重新审视儒家文化。
    主讲人徐晋如为古典文献学博士,深圳大学文学院副教授。兼任深圳市儒家文化研究会副会长,深圳国学院教务长,香港孔教学院永远名誉院长。著有文言诗文集《忏慧堂集》,学术专著《禅心剑气相思骨—中国诗词的道与法》、《缀石轩论诗杂著》等,是当代儒家诗教的首倡者。
    (特别鸣谢:汉字创意设计师霍者先生)
    
    为己之学最快乐(资料图 图源网络)
    晋如说儒第九讲之三:为己之学最快乐
    好,我们来看第一章。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这一章历来的解释也各有不同,其中最惑人眼目的要属当代的一位著名学者李泽厚先生的解释,李泽厚先生说:这一章是儒家作为一种宗教,与世界上其它所有的宗教根本分歧所在。其它所有的宗教,都是在告诉你,人生是痛苦的,你要脱离现实的人生,从现实的人生中解脱出来,去追求彼岸世界。而儒家则认为,现世是快乐的,所以他说儒家倡导的是一种“乐教”,这种观点代表了李泽厚先生的思想。但是我想,恐怕(这)并不是孔子说这句话的思想,也不是孔门的弟子把这句话编进《论语》的第一篇第一章的思想。
    我认为这一章其实是讲为己之学的境界。这里面隐藏的一个前提,就是学者学习是为了什么呢?我们这个“学者”,今天已经成为专家的别称了,实际上古代说“学者”就是说去学道的人,去追求真理、追求人格完善的人,叫做“学者”。学者他们学习的目的,是为了自己人格的养成、性情的完善,这叫做“为己之学”。他不是为他人,不是为了追求功名利禄,不是为了获得别人的赏识,而是为了自己内心的愉快自足,所以,他从老师那里、从书本上接受到的知识这叫做学,他又把所学到的这些知识加以实践操作,比如说古代,小孩子他要学演礼,学儒家的礼仪,他是通过演——表演的这种方式去学到的,有点近似于现在的戏剧教育。这个演礼就是一个“习”。又比如说,中国古代教诗,从来不是单纯地教你欣赏、剖析一首诗,而教你去写诗,这个写的过程就是“习”。“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因为他是为了自己人格的成长,所以他学,然后再实践,所以才会感到快乐。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什么是“朋”呢?“同志曰朋”(讲者按:此处记忆错误,应为“同门曰朋”),跟你有共同志向的人这样的人叫做“朋”。有跟你有同样志向的人,同样追求人格完善,同样希望学成君子的人,从远方到来,相视莫逆,互相见面什么话都不用说了,大家莫逆于心,这个时候,你感到你并不孤单,你的为己之学有了知音,难道不是一件快乐的事情吗?
    接着再讲,“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以前有一种解释,是说讲到教育,老师教学生,学生不懂,老师也不感到气恼,这样的人难道不是君子吗?这种解释是断章取义的解释,它不符合整个文本的逻辑,因此是不可取的。所以这一句的意思你应该联系上面,它是讲我既然是为己之学,我的学问的目的是为了自己的人格成长,所以别人不赏识我——这个“知”可以翻译成赏识,和知遇之恩的“知”是一个意思——那有什么关系呢?我也不感到郁闷。“愠”最恰当的翻译是郁闷,这样的人,难道称不上是君子吗?所以他用《学而》的这三句话统摄全篇,其实就是已经立下了一个整个《论语》的基调:学问的目的是为了自己内心的愉快自足,是为了自己人格的成长、品行的完善。
    本文系腾讯儒学独家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