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德讲堂第六期完整版:儒学·儒家·价值观(8)
http://www.newdu.com 2024/11/25 07:11:25 腾讯儒学 朱杰人 参加讨论
我想讲第三个问题就是关于价值观。什么是价值观呢?人们的价值取向,人们对精神世界物质世界总体上的意义与价值的一种判断,这就是价值观。 价值观是一个理论问题,但是在大多数的情况下面,它是一个实践的问题。 比如,前一段时间在网上流传一个很有名的帖子叫做“中国最经典的50句名言”,我不知道大家看过没有。“中国最经典的50句名言”这个帖子非常热,点击量非常地高,所谓50句名言是什么呢?是一种民间自发的,对传统价值观的追求与怀念,他是自发的,是模糊的,甚至是朦胧的。但是它是发自内心的,他是发自内心的一种认同,是一种共同基因的一种自发的一种诉求。它有50条,我不可能把这50条全部介绍给大家,我可以给大家介绍几条。 比如第一条,它说什么呢?“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这句话来自《周易》,乾卦第一卦。这句话讲的是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和君子人格的一种追求。 比如第二条,“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大家都知道这句话,但是未必知道这句话的出处。这句话是刘备讲的,在《三国志》里面,不是《三国演义》,是《三国志》里面,二十五史的《三国志》里面。这里强调的是一种道德主义。 比如它第七条讲的是什么呢?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是《论语》孔子讲的,这强调的是一种道德主义,讲到的利他,讲到的是一种恕道。 再比如第十四条讲什么呢?讲“言必信、行必果”,这讲的是什么呢?讲的是自律,讲的是操守。 比如还有一条,第二十七条讲“多行不义必自毙”,这讲的什么呢?讲到向善,讲到对正义的一种信念。我们讲美国人到处做坏事,多行不义,总有一天你是要受惩罚的,这就是多行不义必自毙。我们对这个呢,是有信,一种对正义的信念。 再比如第三十九条讲什么呢?讲“千经万典”——经典,千种经万种典——“孝悌为先”,讲孝,讲悌。孝道是最有中国特性的家庭伦理。2013年的10月,英国的卫生部长叫做亨特他说,我们国家,英国,有几十万孤独老人被社会遗忘,这是国耻,他呼吁要向中国人学习孝道文化。他说英格兰有80万长期孤独的老人,有500万老人终日与电视为伴,这是国耻,他说要向中国人学习孝道文化,这就是我们的价值观。 所以中国的价值观它其实是一个实践问题,它有这50句,实际上是我们每天生活中间都在运用的,只是我们不知道而已。 习主席在五四讲话中间他提到了中国人的价值观,他举了很多例子,比如他说:民为邦本、天人合一、和而不同、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君子喻于义、君子坦荡荡、人而无信不知其可,等等等等,讲了很多,比如他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扶贫济困,不患寡而患不均”。 这些,习总书记讲的这些价值观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在我们实践中间大家都知道都在用,而只是我们不知道它是儒家的价值观,而价值观对中国人的影响是怎样的呢?价值观对中国人的影响是巨大的,是潜移默化的。它常常体现在我们一个人的行为规范上,体现在我们下意识的一种直觉上面。 我举一个例子,比如到国外去,你可以发现国外的车和人,一定是车让人的。但是在国内你发现,一定是人让车的,包括我们自己也是是人让车的。那么为什么呢?为什么会出现这样一个区别呢,人让车和车让人这样一个区别呢?其实这正是中国礼让文化的一个表现,中国人讲礼让、讲谦让,讲谦退,讲谦谦君子。比如我们在国家层面上我们讲人不犯我我不犯人,这就是让,比如我们讲我们就不打第一枪,这就是让,比如我们讲先礼而后兵,这都是让的一个表现。 我再举个例子我们家有一个阿姨,是从安徽桐城来的,有一天我们在吃饭的时候看电视,看中央电视台的《新闻联播》,播送了一起车祸,这起车祸怎么形成的呢?就是在红灯的时候抢红灯互不相让,造成了几辆车相撞,死了好多人。看到这个情况以后,我当时就说了一句话,我说我们中国人是讲让的,如果中国人都讲礼让文化,都讲让的话就不会发生这样的悲剧。我们家的那个阿姨是一个小学毕业生,没有什么文化,听了我的话以后她马上就说了,她说是啊,她说我们家桐城有一条巷子叫做六尺巷就是讲让的。她说我还会背这首诗,我们那里的人都会背,我说你背给我听听看,她竟然把这首诗背出来,这首诗怎么背的呢?她说:“千里来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何处可见秦始皇。”。我说这首诗什么意思,她就给我讲了一个故事,她说她们桐城人在清代的时候出过一个宰相,这个宰相在北京做官,他的家人在翻修房子的时候就和邻居发生了冲突,邻居认为你这个房子的地基占了我的地方他不让你盖,那么这家宰相人家觉得你怎么可以不让我盖呢,我家里有人在北京做宰相,敢不让我盖?于是写了一封信给北京的宰相,请北京的宰相来帮忙说一句话来把邻居吓退。没想到宰相看到这封信以后写了一首诗寄回来了,这首诗就是这样写的“千里来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这时家人才恍然明白,礼让是我们的传统,所以他主动地把墙往里让了三尺。他把墙往里让了三尺以后,邻居也受到了感动,也把墙往里让了三尺,于是就形成一条六尺的巷子,这条巷叫做六尺巷,至今犹在。如果各位到桐城去,可以去看看这条六尺巷,这条六尺巷就是中国礼让文化的一个生动的写照。 讲到价值观对中国人的影响,我又要想用网络来举例子,在网络上还流传一样东西,也是非常热的,热了很长一段时间,什么东西呢,叫做《一位父亲给女儿的36条建议》。女儿考取大学了要读书了,在女儿上学之前爸爸给她写了36条建议,希望女儿按照我这个36条去做事、待人,女儿把这个36条拿到班级里面去,她班级的同学大家都来抄,认为太好了,一下就上了网。上了网以后变成了一个网上非常热的帖子,点击率非常地高。 那么这36条讲什么呢?我举几条例子给大家听听。 比如它第一条说,遇上父亲的同事或者朋友,你不知道如何称呼的时候就称他为叔叔或称他为老师。他说毛泽东当年就是要求儿子毛岸英,称比自己小6岁的李银桥为叔叔。这是第一条。 第二,遇到了长辈、师友,即使是异性也应该大方地伸出手来和他握手,否则会令对方进退两难。 第五条,他说和师长一起走路,可以让客人走中轴线自己在他的后面跟随,在马路上和师长同行,要把较安全一侧留给客人,有可能的话要帮助师长提行李,要有绅士风度。再比如说讲话的速度不要太快等等等等,讲了很多,一共是36条。 其实这个36条都是很具体的行为规范,这个行为规范都是我们平时我们每一个人都会碰到的,那么看了这个36条的人,读了36条,或者按照这36条我想就可以使你感觉到,这个孩子呢是一个有教养的人,或者这个孩子是个有家教的人,表现出来的是温文尔雅,温柔敦厚,举止高雅,文明有教养,一定是这样,你按照36条做一定是这样一个人。 但是也许大家不知道,其实这个网上所谓的36条,在我们儒家的经典中间全部都有。比如在我们古代的《仪礼》《礼记》中间,在《朱子家训》中间,在朱子写的一本书叫做《童蒙须知》和《小学》里面都写得很清楚。 比如走路,在《仪礼》中间教你怎么走路,它就告诉你和师长同行,就是跟你的长辈同行,就走路的时候,你一定要走外侧,要把内侧让给师长走。另外和师长一起走路,你一定不可以超越师长超越长辈,你只能跟在后边走。如果你有急事要超过他你必须要和师长打招呼,老师,我有事我先走,而不许超过他。这都是我们礼仪交待你的。 比如讲话,我们的《童蒙须知》和《小学》里面讲,讲话的时候,大人讲话师长讲话你不许随便插嘴,同时还不能够大声讲话,在公共场合在人多的时候不能大声讲话。关于这一点我想多说几句。中国人现在富有了出国的人很多,但是外国人现在很讨厌中国人,为什么?因为中国人不讲礼仪,不讲文明,其中一个很重要的表现就是喜欢大声地嚷嚷,大声地讲话,不分场合。所以外国人看到中国人,比如我就碰到过一次,有一对中国人,我在卢浮宫参观,有一对中国人进去参观大声讲话,就受到了另外一个团体是一个欧洲人一个团体,就嘘他们,你们不应该在公众场合大声讲话。在国外的饭店,只要有一桌中国人吃饭,整个饭店就闹翻天,这都是不文明的。但是有人还认为大声讲话是我们中国人的传统,我感到非常吃惊,这还是我们国家的一个高官在公开场合讲的,说我们中国人的传统就大声讲话,我们还看不惯你们外国人小声说话呢,完全颠倒了!他没有读过儒家的著作,没有受过儒家价值观的教育,所以他把儒家价值观中间认为错误的东西当成了我们的传统,这就大错特错。 再比如儒家的行为规范中间,《小学》里面就讲到,我们看人要正眼看人不能斜视。同时,还不可以背着别人说话,你要说话一定要对着别人讲,不能背着别人讲,像这些东西在我们的儒家的经典中间都有非常具体的规定,只是我们不知道,或者说我们丢掉了,所以呢我觉得这是非常可悲的,也是非常可惜的。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