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移动版

首页 > 传统文化 > 传统文学 >

儒家乐教不等于音乐教育 近百年是乐教兴盛期(4)


    
    由这简要的叙述看,各位就不难发现西方宗教音乐正是清末民初乐教的主力,以乐宣教,阵营庞大,后来在中国音乐研究上贡献良多的一些大家,如杨荫浏、李抱忱都出于这一阵营。
    民国初年,世俗的音乐教育、音乐活动,以这个体系为主要推动者。教会和外籍音乐人,在此中扮演过重要角色。
    例如蔡元培和萧友梅于1927年在上海创立了我国第一所高等音乐学府上海国立音专。当时声乐方面除周淑安外,有一位外籍声乐教师斯拉维阿诺夫夫人(Mrs Slavianoff),后来,1931年俄籍男低音歌唱家苏石林(Vladimir Shushlin)和留美归国的应尚能也被聘至音专任教。这时,北京有四所教会中学(汇文、木真、育英、贝满)音乐活动的开展非常突出。育英中学最早的音乐教师是李饱尘(李抱忱),贝满中学的音乐教师是外籍的勒姆太太(Mrs Lum)。李抱忱毕业于燕京大学,编过数本唱歌集并翻译过很多歌曲。1927年还由他们两位出面联合几所教会学校以及燕京、清华的大学生在故宫太和殿前演出了400多人的大合唱。唱的歌曲有五个声部轮唱的英国民歌《夏天来到了》(Summer is come)等。
    20年代末燕京大学迁到海淀区后建立音乐系。三十年代初范天祥夫人(Mrs Waint)在燕大教声乐课。学生有杨荣东、刘俊峰、祁玉珍等。杨荣东除组织大型音乐活动外,还多次担任《弥赛亚》《创世纪》等清唱剧的独唱。燕大还有声乐教师史密斯夫人(Mrs Smith),义大利人撒埃迪夫人(Mrs Saelli)。北京女子师范三十年代改称为北京师范大学,音乐系主任是张秀山,主要教师有俄籍霍尔瓦特、德国人保尔(Bauer)等。据李抱忱自述:
    作者(在燕京大学)的钢琴教授一共有三位,音乐系主任范天祥博士(Bliss Wiant),苏路得教授(Ruth Stahl),和魏德邻教授(Adeline Veghte)。声乐教授是化学系卫尔逊教授的夫人(Mrs。E。O。Wilson)。每年燕大合唱团演唱“弥赛亚”时,都由卫夫人担任次高音独唱。音乐史、和声学、和教学法,都由苏教授担任。因为这四位恩师为作者立下的好根基,作者后来到欧柏林音乐学院继续深造时,才能得到音乐方面的二十四个承认学分。
    30年代中期一些大型清唱剧主要也是外国人演唱。40年代以燕大毕业生为主在公理会礼堂演出了《弥赛亚》,领唱为祁玉珍(S)、伍文雅(A)、刘俊峰(T)、杨荣东(B),钢琴伴奏是司徒美媛。1944年由周冠卿和杨荣东翻译和组织排练完全由中国人演出的《创世纪》领唱为祁玉珍(S)、刘俊峰(T)、李维勃(B),以后几乎每年春天都唱《创世纪》,冬天都唱《弥赛亚》。女高音王复生和男高音王纯芳也参加过这类演出。当时北京的音乐演出场所,一是教会的礼堂如亚斯礼堂等,一是北京饭店礼堂,还有协和医院的礼堂。
    如斯种种,均显示了当时外国人与教会在中国乐坛的地位与作用。这个现象,当然也就造成了中国传统音乐的暗淡.李抱忱在1945年曾有机会为古琴名家查阜西记谱,据他说:
    他弹一句作者记一句的把五个古琴谱(“潇湘水云”、“鸥鹭忘机”、“普庵咒”、“慨古吟”、“梅花三弄”)一音一音的记下来,总算对我国和声有了初步的认识。
    以查阜西先生的琴学造诣,有此机会近距离聆赏,对传统音乐略有爱好的人都应欣喜陶醉,然而李抱忱却只对和声作了一些理解,至于《潇湘》《梅花》这一类曲子的历史源流、高远韵趣,都不在他的兴趣之中。其他音乐学者大抵亦然。
    
    受西方宗教音乐体系影响的还不止此,佛教音乐之改革,亦由于此。
    民国19年(1930年)以后,弘一(李叔同)、太虚合作的《三宝歌》是中国第一首创作的佛教歌曲。此后即出现了大量新创作的佛教歌曲,有正规的曲谱,有现代乐器伴奏,称之为“新梵呗”。仅上海一地就编辑、出版了极多佛教歌曲集(包括梵呗曲谱)。如《清凉歌集》,弘一大师撰词,由他的学生俞绂棠、潘伯英、徐希一、刘质平和唐学咏等作曲。线谱本,民国25年10月由上海开明书店出版;《妙音集》,民国32年上海大雄书局出版,是《清凉歌集》的简谱本;《海潮音歌集》第一集、第二集,1950年、1953年上海佛教青年会少年部编辑,上海大雄书局出版等。
    佛教界也学西方教会那样,通过电台播音和举行音乐会传播佛教。20世纪30年代,上海赫德路(今常德路)418号“觉园”内,即有座呼号为XMHB的佛音电台,以980千周频率每天上午由居士杨欣连、朱锦华等诵《金刚经》,逢周日诵《华严经》,并接唱梵呗《华严字母》。而佛音电台的开始曲则是黄自编的合唱歌曲——《佛曲》。此后,由郑颂英负责集资,在中国灌音公司录制佛教唱片10多种。在大来、光明(后改为妙音)电台念诵早晚课节目时进行播放。
    僧众和佛教徒所唱的香赞,还有不少用著南北曲的曲牌,如《戒定真香》调寄《挂金锁》;《戒定慧解脱香》调寄《豆叶黄》;《香供养》调寄《一锭金》或《望江南》。钱仁康在《法音宣流》中所编配的佛教歌曲中,也有一些采用民间歌曲曲调的。如《生的扶持》调寄福建民歌,《投宿》调寄陕北民歌,《雀巢可俯而窥》调寄河北民歌,《惠而不赞》调寄江西民歌,《杨枝净水》调寄扬州民歌等。又,赵元任利用《焰口调》的音乐,创作爱国歌曲《尽力中华》;黄自编曲的《佛曲》,曲调取自昆剧《思凡》,原非佛教歌曲,但由上海佛音电台用作开始曲后,便成为名副其实的“佛曲”了。
    
    以上儒家的、基督新旧教的、佛教的、新文化现代性的四种乐教路数,都不只著眼于音乐艺术,都有传教的目的。其中儒家一型,看来声势最弱。因为后三者彼此颇有交集,意识、方法、表现形式,乃至音乐本身均有相互叠合、彼此支援、同声相应之处;儒家乐教,随著儒家的礼教在五四运动以后大受抨击,地位及作用亦罕有人提及,传统音乐甚且成为了被改革的对象,情况益形凄惨。
    但时局毕竟已渐生变化。五四运动及现代化狂潮激起的反省力量逐渐凝聚,民国二十年国民大会上即开始有人提案要恢复读经了;二十三年,中央通令全国恢复孔子诞辰纪念,且派人亲去曲阜祭孔,又重修孔庙,优待圣裔。二十四年一月,何炳松、萨孟武等十位教授更发表了《中国本位文化建设宣言》。显示社会上已渐有向中国传统文化回归的意向,不认为可以全盘西化。对现代化所代表的价值虽还不至于产生批判质疑,却已认为中国传统不可完全抛弃。
    抗战军兴,民族主义气氛益发激昂。国民政府又在一九三四年推出新生活运动。该运动强调“礼义廉耻”这种传统儒家伦理,而以三化为实践之行动指引。三化,指生活艺术化、生产化、军事化。艺术化放在第一位,讲的就是要如古代推行六艺(礼、乐、射、御、书、数)那样,以艺术陶冶国民,以达“整齐完善,利用厚生”之目的。因此,当时创作了许多歌曲。如《新生活》《好国民》《国民道德》《有礼貌》《扶老助弱》《勇于认过》敬尊长》《明是非辩曲直》《爱弟妹》《意志要坚定》《见义勇为》《遵守秩序》《纯洁的心》《自省歌》《爱惜公物》《公共卫生》《整容仪》《衣服要朴素》《成功告诉我》《节俭》《身体常运动》《吃饭时的礼貌》《节饮食》《室内的卫生》《正当的娱乐》《用国货》《实行新生活》《新生活运动歌》《新生活须知歌》《青年服务团团歌》等。
    在新生活运动的成败与评价是另一个可讨论的话题,但无论如何,它代表一种乐教形态的发展。蒋中正先生深受阳明学之影响,留学日本,对其武士道精神亦颇有体会,尔后又接受了基督教之价值观。因此他的乐教,既有回归传统儒家礼乐教化之一面,也有基督新教入世禁欲之精神,以乐教宣扬生活礼仪、见义勇为、健体洁心、爱国奉公,更与学堂乐歌以来之办法脉络一贯。基督教教会之所以支持其运动,遂也不难理解。
    例如传教士牧恩波认为新生活运动是“一个要使中国实现现代化,使中国的家庭成员获得平等权利的运动,并以此使中国不断进步,获得国际上的平等权”的行动。1934年5月,教会刊物《教务》杂志也发表文章认为:“中国伦理道德正在发生著急剧的变化”,新生活运动则是“中国人自信的一种外在表现,他们相信他们有能力按照自己的意愿来处理好自己国家的事情”。福建基督教大学的罗德里克·斯科特曾说:新生活运动之所以如此重要,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它已成为了一种民族复兴的标志,二是成为了中国人追寻科学精神的标志”。基于这样的认识,传教士们对于新生活运动的热情不断高涨。一些传教士于是在教会决定前就开始与政府合作,参与社会实践。也有一些传教士对新运进行广泛的宣传。教会1935年更在回复新生活运动总部的信中明确表示“中华全国基督教协进会决定接受新生活运动总部的请求”。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