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移动版

首页 > 传统文化 > 传统文学 >

张卫东:昆曲是典型的文人艺术(3)


    北金的院本、杂剧,和南边的南戏等,都是在宋金一百五十年来的割据中发展而成。在这个割据时代就是中国的戏剧、中国的诗词、中国的音乐、中国的舞蹈、中国艺术美学、书画上的一个黄金分割点。汝、官、哥、钧、定就是这时代出现的,艺术水平在中国历史上是最高的。画派的南北宗也是这时出现的。北金,南宋,北派就是宋朝的,南宋就是南边的。
    元朝统一了中国以后,中国历史上就呈现了南北和的局面。但是元朝政府是一族统治,它把人分成四种,这个大家都学过的,三废三兴科举。那三废三兴的科举,把读书人定为“老九”,“文革”时批评读书人还加上一个“臭”字,七娼八妓,十丐九儒,那么“老九”们不能在政治领域里抒发自己的感情,那怎么办呢?他们就得要去写他的诗,但是写诗写词的话,那个时代又不象唐朝的社会格局。唐朝的诗是文人写妓女唱,那个时代的诗写完了唱没有听众,写诗唱着不过瘾啊,怎么办?写戏!这个写戏是可以马上演,所以就有了关汉卿写戏,朱帘秀、赛帘秀来演唱。而这些“秀儿们”,按现在说是绝对的“秀儿”,社会地位极高,好莱坞影星般的位置。当代如果用一个好来坞影星和一个博士生比的话,还是好来坞影星值钱,博士生不值钱。在元朝就是这样……
    所以元朝的戏文叫元曲、元小令、散令和元杂剧,它是直接继承金代的院本、杂剧风格。它的文学创作的特点是什么呢?它要迎合于民众但又不能失风雅,就是用普通话写出来的唱词,能够让诗人听了看了以后还觉得美。就是不用典故的写出来平白的、惨淡的这种文字还能让人觉得被打动。所以我们去读元代的散令和杂剧的时候,就会觉得它的文学性是很大气的,就是“古道西风瘦马,小桥流水人家”,这都是大白话儿,但真是俗得那么雅!包括我们后来的皇帝诗也在学这种味道,什么“小小环球……不许放屁……”全都写出来啦!当然这些东西不能歌。而我们元朝人写的这些东西都是能在舞台上演唱,是活生生的立体艺术。
    元朝的曲牌子是什么样子呢?是用弦索弹拨,是用小三弦和琵琶做为弦索配上鼓板来伴奏,由艺人演唱,一套曲牌主唱,有“末本”有台本,然后其他角色插科打诨。最后的结局就是继承了诸宫调的形式,感觉上是在曲艺说唱基础上发展出来的。我们现在见到的《元曲选》和《元曲外编》 ,还有元曲的一些散令,那只是我们元朝留下来的冰山一角,万分之一的作品,大部分都被战火烧掉了。
    这时候就出现了南北套曲。有一位叫沈和甫的,是把南戏的曲牌子也移到北曲里去唱,把北词的曲牌子也合进去。一段北曲一段南曲两套形式,出现的这种方式叫南北合套。这种南北合套就使得我们中国历史上割据了一百五十年,两个不同的音乐腔调合在一起,两个不同的文学创作合在一起。而后便是出现了传奇的时代了,这个传奇的时代就诞生了“昆曲”的这个概念——昆山腔。
    那就是在元朝末年,很多不能从政的隐士、读书人到民间隐居,在做小令之余,咿咿呀呀唱出来他们写的这些文学歌,这些歌用南北曲演唱。在音乐上集南戏和北杂剧之大成,在昆山一带有一位叫顾坚的名士,他是一位纯粹的大隐士,多少次元朝政府来约他做官他都不要做。他还有个好朋友叫云林,要加上姓大家就知道了,姓倪叫倪云林。正名呢,叫倪赞。这也是咱们昆腔的祖师爷。还有杨维桢,还有顾阿瑛等。他们这些人集在一起唱散令,用笛、管伴奏。杨铁笛就是杨维桢的绰号,在加上琵琶、三弦儿、提琴伴奏。这样的音乐在文人这种咿咿呀呀的读书声中,更是规格化了。慢慢的就把南北曲给认真地格式化。这种格式化出来的艺术就叫昆山腔。为什么叫昆山腔,就是因为顾坚住在昆山这个地方,以地名命名为昆山腔。它本身就是南戏的一个支派。在这个时期还有海盐腔、余姚腔和弋阳腔,都是以地名而命名。他们虽然是以地名而命名,但它的腔调各异,走到哪里就变到哪里的腔调。海盐腔、余姚腔是杭州一带的腔调,走到昆山就成为昆山腔的味道了。而弋阳腔是江西弋阳的腔调,走到全中国各地都随着全中国各地的语言在变化在演唱,只是保留了一个形式。弋阳腔是干唱,不用丝管伴奏。而昆山腔是用竹笛伴奏,加上弹拨,在当时已经是很先进啦。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