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移动版

首页 > 传统文化 > 传统文学 >

张卫东:昆曲是典型的文人艺术(5)


    当时的创作有三个人群:第一个人群是政治家。有才情、有修养、有见地的人写的传奇,创作的散令,这是最好的、第一等。我们现在流传下来的这些书,比方说汤显祖、李开先、沈璟、王世贞等等,这些前辈的老先生们,既是政治家又是学问家。这种政治家、学问家创作的诗和剧本,那是有见地的。为什么呢?因为明代那个时代是科举时代,文和政是相通的。在大明就出现了《鸣凤记》,直接明朝的现代戏,严嵩刚倒了就写出《鸣凤记》,这个邹应龙啊、杨椒山啊来推倒严嵩。
    这样我们就可以看到,昆腔在明代盛行,是因为元朝把南宋於北金时代的精华统一包容以后留下了一个元曲的种子,到了明代初中叶便绽放啦!这个时候,据传有一位叫魏良辅的江西豫章人,就是南昌人,原是善习北曲的,来到了苏州娄江这个地方。娄江这个地方叫太仓,太仓是个卫,是全国各地的配军住的地方,有“南关莫开口,西关莫动手”的之说。就是南关的人都擅唱南北曲,西关的人都擅长拳术。魏良辅在这个地方就是把南北曲加工提高,剔除土音,形成了一种格式化的、更严谨的昆腔演唱方式。从他之后的梁辰鱼——梁伯龙首创一个专门为水磨调创作的传奇,叫《浣纱记》。当时魏良辅唱的叫磨调,所谓磨调就是水磨调,形容是很细腻的,加上水来磨出来的东西。这可不是水磨年糕,我们有人解释说是水磨年糕,水磨年糕它是粘的。这个“水磨”实际上是一种髹漆或磨竹还有磨玉的意思,是打磨的意思,玉不琢不成器、加水磨出来的更是细腻委婉。这种细腻委婉,又出现了很多传说故事。
    魏良辅有一个女婿叫张野塘,是北方人,相传是北京人。他是配军,流落在那里,擅唱北词,擅弹三弦儿,他把大三弦儿改成小南弦儿,配以笛管伴奏。因而使这种清丽婉折的曲调,从吴中发展到全国各地。很多人都说昆曲是魏良辅以后才有的,这句话是不对的。这句话为什么不对呢?魏良辅是对昆曲进行加工、提高的一位里程碑式人物,而并不是说魏良辅以前就没有昆曲。不过,魏良辅此人的下落和整体一生的故事却是个“相传”,我们还不清楚魏良辅究竟是什么样的一个人。因为在文人士夫当中没有这个人的记载,在政治家里也没有这个人的记载。所以我们可以说昆山腔在非常辉煌的时代,不过是找一位研究打磨它唱腔的祖师立出来而已。
    据北师大李真瑜教授考证,昆腔最迟到北京也是正统年间。我也这么认为,明代的一些笔记小说,说吴优在北京作歌,受到欢迎。“吴优”指的就是苏州籍的艺人。徐文长(徐渭)的《南词叙录》说:“南曲则紆徐绵,流丽婉转,使人飘飘然丧其所守而不自觉,信南方之柔媚也,所谓亡国之音哀以思是已。”说明当时人们对南曲十分喜爱。王骥德写的《曲律·论曲源》说:“入我明……始由南北画地相角,迩年以来,燕赵之歌童舞女,咸弃其捍拔,尽效南声,而北词几废。”所谓燕赵之人是指北京人效南声,就是北京人对南方的声腔艺术非常喜欢。
    喜欢南曲也是很正常的事情,为什么?明朝定国,北都为北京,陪都为南京,它的资源都是源源不断地从南方输送到北京来。而明初北京的官僚百分之九十都是南方人,所以昆曲是在一个家班和一种不挣钱玩弄的情况下成长起来的,然后依靠庙台戏和宗教社火发展起来。现在还有这种痕迹,全国各地的古戏台、古庙台开始的头三场吉祥戏都是用唢呐吹奏、笛管吹奏的,那就是昆曲的衣钵。虽然它是地方戏,但是也有昆曲的痕迹。这样我们就知道了:昆腔是诞生在文学圈子里的,是典型的文人艺术,而不是艺术家缔造的。所以昆腔在六百年当中,没有出现过梅兰芳、尚小云、程砚秋、荀慧生那样的四大名旦以流派传承为标准的东西。昆腔是一种群体创作,有一群读书的雅士,家里有家班。他们是最高级的欣赏者,甚至本身就是曲家,研究词学、训诂,研究音乐。他们这些人创作本子,让艺人来演唱,由音乐家谱写曲调,是由几个群体共同来完成它的。
    昆曲演唱的特点是什么呢?“以歌舞演故事”。下边就是我说的啦,“以身段解释台词”。不要求演员的个性,只要求剧本文学的共性。不是捧角捧戏,而是看这个剧本文学的结构,演唱的曲调和演唱声腔的幽幽古韵。这些幽幽古韵就是一代一代的今人效法古人,再今的人再效法原来曾经是今人的古人,然后再再今的人再效法前前前的古人,就是这么一个逻辑,按我的说法叫“喜旧厌新”法。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