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移动版

首页 > 传统文化 > 儒学 > 评论杂谈 >

【冷长安】赣西北行记


    


    赣西北行记
    作者:冷长安
    来源:作者授权 儒家网 首发
    时间:孔子二五六七年岁次丙申七月初十日丙寅
               耶稣2016年8月12日
    从古至今,凡为儒生者,似乎没有不热衷于游学的。游学不同于旅游,它不是上车睡觉,下车拍照,一问啥也不知道。也不同于一般的背包旅行,挑战身体极限,征服山川河流。它是游与学的结合,或游于闹市街头,或游于溪流田野,或游于名山大川,亦或是静下心来,喝茶品茗,与三五好友畅谈奇闻异事。似乎漫无目的,实则所到之处,体察风土人情,探访名胜古迹,所见所闻皆有所感,每时每刻都有所得,都有所学。
    儒生游学的情怀,最晚也要追溯到孔老夫子。孔子学殷礼于宋,问周礼于周,其后更是周游列国。
    后世名贤大儒无不有“行万里路”的经历。司马迁年二十便南游江淮,上会稽,探禹穴,浮游浣湘,北涉汶泗,讲业于齐鲁之都,观孔子遗风,乃成《史记》。李时珍登武当、庐山、茅山,踏遍湖广以及黄河两岸,收集药材与处方,拜渔夫、农民、药工、捕蛇者为师,考古证今,历二十七寒暑,撰成《本草纲目》。诗仙李白出四川,踏五湖,访名山大川,寄情与山水之间,诗歌无数。
    今天,我们的学识虽不及古人,但游学仍不失为增长见闻学识的最好方式。基于此,热爱游学的我,便踏上了第四次游学之路。此次出行,取道湖北而趋赣西北(江西省西北部),出发!
    一.访蕲州,寻李时珍故里
    7月25日,我们一行两人从武汉出发,第一站前往湖北黄冈蕲春县的蕲州镇。
    蕲州镇是个名不见经传的小镇,似乎很少有人听说过。但这里却是明代大医家,《本草纲目》作者李时珍的故乡。镇子不大,交通也很便利,镇子里到处都能坐到红色的小的车,几块钱就能到达镇子的各个角落。
    我们坐着车子前往李时珍纪念馆,道路横穿过雨湖,将它分成两半。向两旁望去,远山含黛,水波如镜,景色宜人,时不时有白鹭在水面捕鱼。
    李时珍非常喜爱雨湖,晚年自号濒湖山人,濒湖而居,濒湖而葬。
    我们来到李时珍纪念馆,由于前段时间的水患,这里已经暂时不对游人开放了。不过带着几分执着,我们绕着纪念馆走了走,从侧门处看到了李时珍的墓园,园内正在重修,相信不久的将来,这里一定会以新面貌重新开放。
    蕲州镇的名气不单只是因为他是李时珍的故乡,这里更是艾草之都。李时珍说:“艾叶以蕲州者为胜,用充方物,天下重之,谓之蕲艾。”可以说自古蕲州出产的艾草是效果最好的。通过司机的指引,我们来到了蕲州最大的艾草种植基地。
    
    艾草在中医临床占有重要的地位,孟子曰:“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据《本草纲目》记载:“艾叶取太阳真火,可以回垂绝元阳。服之则走三阴,而逐一切寒湿,转肃杀之气为融和。灸之则透诸经,而治百种病邪,起陈珂之人为康泰,其功亦大矣。”
    艾叶入方与其他药物一起內服,能够温经通血、驱逐寒湿。《傷寒論》中的“胶艾四物汤”,就是艾叶配合阿胶、生地等药物治疗妇女产后出血不止。还有一种药物叫“艾附暖宫丸”,治疗妇女痛经,宫寒不孕等症状。
    艾叶也常常用来外洗,蕲州当地人就经常使用艾草给刚出生的婴儿和产妇洗澡,可以增强婴儿和产妇的免疫力。
    另外还可以把艾绒加上棉花,做成肚兜,对老人丹田气弱、妇女痛经、腹痛腹泻也有很好的疗效。艾绒燃烧后的艾灰涂抹在伤口上也能够达到快速止血的效果。
    艾草除了内服外敷,最被常用来做艾灸。艾灸疗法的历史比针刺疗法要长,甚至可以追溯到钻木取火时代。日为天之阳,艾为地之阳,艾灸犹如冬日的暖阳,帮助人体驱逐阴霾。体内体表生出的肿瘤,症瘕都是阴寒凝结而成,长时间艾灸,就能让其土崩瓦解。
    当地人跟我们讲,采艾最好是在端午时节的正午十二点。这时候是天阳胜极之时,割下的艾草效果最好。
    艾草收割后,留下一部分艾草让他们结子,来年继续种植。而剩下的,将被送到县城的加工厂,做成艾条后销售到海内外。
    蕲州的艾草之所以好,与其得天独厚的地理气候条件有关。黄土地,三面环水,夏季气温高,潮湿湿热,冬季潮湿阴冷。这些都是影响艾草功效必不可少的因素。
    通过我自己的对比以及当地居民的描述,我发现蕲艾的味道与其他地区的艾相比,用手掌摩擦后会散发出淡香,而其他地区的往往微辣、刺鼻或夹有土腥味。而且蕲艾的艾叶形状较细长,分叉较多,叶片看起来并不肥大。当然,这些分别方法仅限于艾叶的辨别上,若是经过深加工,影响了气味,便不适用了。
    
    当地人还给我们介绍了蕲春四宝,除了蕲艾以外,还有蕲蛇、蕲竹、和蕲龟。蕲蛇也是中医经常使用的一种药,蕲蛇的毒非常珍贵,可以治疗癌症。不过现如今由于环境变化,蕲蛇与蕲龟都已经难寻踪迹。而蕲竹也大多生长的较小。蕲州镇中还有几位蕲竹的手工艺人,能够用蕲竹制作凳子之类的用品,可惜我们时间有限,没有机会再去拜访这些老先生了。
    返程的路上,路过了一条老街。据说这里原本都是医馆与药铺,现在都已经搬迁走了。近几年要规划成仿古建筑。看着这些老旧的古楼,不由得让人联想这条街道昔日的盛景,感叹这百年沧桑巨变。
    二、至九江,探濂溪周子墓
    7月26日,我们来到江西省九江市。九江市位于江西省西北方,古称江州、浔阳,历史悠久。北侧有长江行过,自古水上贸易十分发达。陶渊明、白居易、王阳明等无数文人墨客多流连于此。
    上午,我们首先参观的是位于江畔的浔阳楼。浔阳楼是因为九江古称浔阳而得名,起初就是一座酒楼,如今的浔阳楼是1989年重建的,具有明显的仿宋风格。
    浔阳楼曾先后出现在韦应物与白居易的诗中,但真正使浔阳楼名噪天下的是《水浒传》中宋江浔阳楼题反诗的桥段。为了契合这个主题,浔阳楼的一层摆设了梁山一百单八将的泥塑,二层的墙壁上也誊写了《水浒传》中宋江所题的一词一诗。
    参观了浔阳楼之后,我们沿着江畔,来到了传说中赤壁大战周瑜点将台的故址——烟水亭。烟水亭是白居易始建于湖中,最初叫做浸月亭,后来周敦颐在九江讲学时,又在湖堤上另建一座亭,取名“烟水亭”。多年后,两亭皆毁。到了明末,才重建烟水亭于浸月亭旧址。
    烟水亭中不光介绍了周瑜赤壁大战的史事,还另设五贤阁,纪念历史上为九江做出过杰出贡献的五位贤者:陶渊明、白居易、李渤、周敦颐、王阳明。慎终追远,可以说是一座城市最美好的品格。
    下午,我们搜索地图,终于在偏僻的角落中找到了濂溪墓。说起周敦颐,大家印象最深刻的应该是他的《爱莲说》。殊不知周敦颐是宋代著名的大儒,是理学的开山鼻祖,儒门后学大多尊称他为濂溪先生。
    
    14年时,我曾到绍兴寻访过阳明墓,相比之下,虽然濂溪墓与阳明墓同样偏僻,但是修缮上却好很多,亭台楼阁一应俱全,显然是近代修缮过得。而由濂溪墓延伸出去的公路,也被称为濂溪路,今年5月,庐山区也被改名为濂溪区,可见九江人对周濂溪的重视。
    濂溪先生的墓是合葬墓,濂溪先生生前将母亲的墓迁到此处,天年后葬于母亲右侧,其妻葬于其母左侧。至今墓碑仍然保留着这样的格局。
    
    游走在墓园,真是感慨万千。不由得想起当年王阳明到此,所作的那首诗:曾向图书识道真,半生良自愧儒巾。斯文久已无先觉,圣世今应有逸民。一自支离乖学术,竟将雕刻费精神。瞻依多少高山意,水漫莲池长绿萍。
    三、登好汉坡,游庐山西线
    到了九江,是不能不登庐山的。庐山古称匡山或匡庐,是中华十大名山之一。与莫干山、鸡公山、北戴河同为四大避暑胜地。
    庐山以秀丽著称,自古无数文人墨客登临庐山,从司马迁登庐山观大禹所疏九江,到陶渊明结庐桃花源,再到朱熹振兴白鹿洞书院,李白、白居易、苏轼、王安石、黄庭坚、陆游等历代文人大儒一千多位登临庐山,留下四千余首诗词歌赋。苏轼的“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李白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可谓道尽了庐山的千姿百态。
    27日清晨,我们雇了一位当地的山民,带我们从庐山北坡的莲牯路好汉坡登庐山。
    如今庐山交通便利,大多的游客多会乘车直接抵达庐山上的牯岭镇,很少有人像我们一样走那古旧的山路。
    半个多世纪以来,好汉坡是九江人上庐山的主要通道,而如今却已经被人所遗忘。
    九公里的好汉坡,我们爬的略显吃力。第一段路下来,我就感觉胃气上逆,恶心欲呕,显然是有了一点中暑的征兆。
    山民阿姨经常带人上山,懂得一些防暑措施,给我捏了脊之后,汗便发了出来。我自己也准备了藿香正气水,连忙喝了一瓶。休息片刻终于恢复了过来。原来我们现在休息的地方叫做“莫回头”,很多人走到这里就中暑晕倒,后面的路便走不下去了。
    我们继续向上登,古旧的石阶每阶都断裂数块,显出一副古态。道路两旁种着参天大树,是当年日本人占领庐山时种的,为了给上山的“后人”提供阴凉。
    
    一路上走走歇歇,初窥庐山面容,终于在午前抵达了牯岭。
    牯岭镇是建造在庐山上的小镇。如今的庐山已经自成一市,下辖牯岭与星子。
    牯岭镇是庐山旅游的集散地,一年四季游客络绎不绝。镇子里到处都有宾馆旅店以及土菜馆。游客们可以住在牯岭计划自己的庐山行程,品尝庐山的特色美食,购买当地的土特产。牯岭虽然不大,但是麻雀虽小五脏俱全,纯粹是一座现代化城镇,全新的公路,欧美特色的房屋建筑,各大银行、超市、市场以及现代化娱乐设施应有尽有。每到夏季,都会有九江的居民来到牯岭租房避暑。
    牯岭镇面积46.6平方公里,常住人口1.3万,三面环山,一面峡谷,站在街心公园,可以眺望九江古城、长江玉带,风景美不胜收。
    
    下午,我们游览了西谷。主要的景点有花径白居易草堂(今为重修,古韵全无),如琴湖、锦绣谷,以及仙人洞。仙人洞相传是吕洞宾得道之所。
    庐山的天气就像小孩子的脸,说变就变。天上虽然晴空万里,但是却雷声阵阵。终于在前往仙人洞的途中,风雨大作。我们虽然穿了雨衣,但是仍然抵不住风雨交加。闪电与雷声就在头顶不远处,震雷撼动整个天空,让人胆战心惊。风雨一阵强过一阵,半小时后,却又突然雨过天晴,阳光也从乌云中透了出来。气温回暖,原本潮湿的衣服转眼就干了。
    
    返程的路上,我们再次路过如琴湖,夕阳的照耀下,微波粼粼。奇特的是,如琴湖的湖面泛起微微了水雾,不远处的湖面微蒙蒙一片,近处也能看的清楚,水雾是从湖面升起的。也许是水与空气温差过大的缘故。
    我们用过晚餐,天已经黑了。我们穿过美庐,前往含鄱口。
    美庐曾经是蒋介石的夏都官邸,是当年“第一夫人”宋美龄生活的“美的房子”。当年夫人亲手栽种的一颗小树苗,如今已经长成了数米高的大树,见证着历史的沧桑变化。
    因为明早我们要在含鄱口看日出,所以今晚要在附近安营扎寨。我们打着手电筒来到含鄱口,在公交车站遇到了两位正在扎帐篷的小伙,于是我们四个人作伴,扎起了两间帐篷。
    四、观庐山日出,行五老峰、三叠泉
    在山中露营,最怕的就是遇到山猪、蛇等森林野物。这一晚上山风一阵阵的吹着我们的帐篷。虽然我们选择的露营点绝对的安全,但是这一夜睡得还是战战兢兢。石床下悉悉索索,不时传出好像野猪拱地的声音。从闭眼到起床,前后不到四个钟头。
    凌晨四点,集体闹钟响了起来(其实大家早就醒了),我们便摸黑起来收拾行囊。抵达含鄱口的观日地点已是过了五点半,这里已经聚集了不少人。我们找了一个相对高一点的地方,坐下来等待日出。
    天气预报显示,今天的日出时间是6:10。我们等到6:20也不见太阳出来。这时候天已经亮了,而我们看到的只是正东方五老峰谷口上的一点霞光。
    这时候很多人便开始不耐烦起来,有人说这个季节应该去五老峰看日出,我们来错了地方。大家七嘴八舌,大多以为今天看不到日出了。
    霞光逐渐从淡橘色变成了浅红色,颜色逐渐加深。忽然从谷口射出一道金光,太阳从五老峰的谷口处露出了一点小头,天空瞬间被照的通红。太阳逐渐的爬出谷口,金光越来越闪耀,顷刻间洒满了整个含鄱口。
    
    游客们欢呼雀跃,纷纷拿出相机拍摄,等待的太久了,这一刻的欣喜实在难以言表。
    对于太阳,中国人自古以来便有别样的感情。在中国人眼中,太阳象征着生命,尤其初升的太阳,让人感觉万物都充满了生机。
    我们待到太阳完全地挂在天边,才依依不舍的离开含鄱口,同偶遇的两个伙伴告别,继续踏上我们的行程。
    
    从含鄱口向东,就是五老峰。
    五老峰海拔1436米,是庐山全山最雄伟奇险之所在。因山顶被垭口所断,分列出五座山峰,远望好似五位席地论道的老者,所以人们把这座山称作“五老峰”。从一峰爬到五峰,每处风景都各不相同,各峰之间互相遥望,山势奇险诡谲,向东远望,鄱阳湖风光尽收眼底。
    
    爬过五峰后,继续向上绕行。沿着山路走,便是三叠泉的上游。从上游向下,大约又走了两个多小时,终于抵达了三叠泉观景台。
    古人称“匡庐瀑布,首推三叠”,三叠泉自被砍柴的山民发现以来,便被誉为“庐山第一奇观”。从下面向上看,涧水先是从第一个大盘石落下,又飞泄到第二级大盘石,随后再喷洒到第三级盘石,最后才落入池中,形成三叠奇观。从三叠泉沿溪涧往下,又有移步换景之妙,大小瀑布、绿潭星罗棋布,仰看俯视各成其趣。怪不得常有“不到三叠泉,不算庐山客”之说。
    
    从含鄱口到五老峰,再到三叠泉。今天的路程可以说是最长的了。光山路就走了十一公里。最后我们从庐山东门下到海会镇,这时已经下午四点多了。我们精疲力竭,吃了午饭加晚饭,找了家客栈,倒头就睡,直睡到第二天早上。
    五、访白鹿洞书院,望秀峰瀑布
    29日,行程第五天。
    我们早上起来,发现小腿发胀,走路都显困难了。仔细一看,小腿肚子已经肿的溜圆。我的小手臂外侧明显发红,显然是晒伤了,同伴的脚趾也起了四五个豌豆大小的水泡。
    今天的第一站是星子县的白鹿洞书院。
    白鹿洞书院坐落在密林幽深的五老峰南麓,与岳麓书院、应天书院、嵩阳书院合称为“中国四大书院”。
    白鹿洞书院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唐代。洛阳人李渤与其兄长在此隐居读书时驯养一只白鹿,甚通人性,且此地俯视似洞,因此称之为白鹿洞。后来李渤为江州刺史,念及青年读书之地,于是种植林木,建造亭台楼阁,方有白鹿洞早期的雏形。
    到了南唐,朝廷在此兴办“庐山国学”,又称“白鹿国学”,从此以后,学者往来络绎不绝。
    南宋淳熙六年,理学大儒朱熹知南康军,率百官造访白鹿洞书院,当时书院残垣断墙,杂草丛生。朱熹非常惋惜,于是主持修复白鹿洞书院,并自任洞主,制定教规,延聘教师,招收生志,划拨田产,苦心经营,使白鹿洞书院得以振兴。
    朱熹的到来使得白鹿洞书院迎来了鼎盛时期。当年,朱熹在此讲学立说,并亲自拟定了《白鹿洞书院教规》,影响后世几百年。
    不仅如此,他还邀请了与己观点相异的陆九渊前来讲学论道,在这里首开书院“讲会”制度的先河,为不同学派同在一个书院讲学树立了范例,成为一段佳话。
    白鹿洞书院前后九次受战火破坏,最早的一次维修是在明代正统元年(1436年),以后还有成化、弘治、嘉靖、万历年间的维修。
    进入清代,白鹿洞书院仍有多次维修,办学不断。19世纪末期,中国的政治、经济发生急剧的变化,出现了教育改革的热潮。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清帝下令变法,改书院为学堂。白鹿洞书院最终于光绪二十九年停办。
    白鹿洞书院可以说是最著名的儒家道场之一,此地依山傍水,环境清幽,来到此处,不禁让人羡慕古人山林为友,经书为伴,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的自在生活。
    书院大门是一座双层飞檐单门,门上“白鹿洞书院”横额,是明代李梦阳手笔。入得门来,第一个院落为先贤书院。先贤书院由中门分为前后两进,主要景观有碑廊、朱子祠、报功祠等。
    朱子祠正中立朱熹自画像石刻,左有张象文《文公朱子专祠碑记》,右有《白鹿洞书院教条》碑刻,室内还陈列有《朱熹生平事迹》。
    
    从礼圣门向内走,就是礼圣殿。礼圣殿又名大成殿,“大成”取自孟子“孔子之谓集大成”,殿前横额书“生民未有”四字,出自孟子语:“自有生民以来,未有孔子也。”礼圣殿是书院祭祀孔子及其门徒的地方。殿正中有先师孔子行教立像,原为唐代吴道子摹绘。上悬清康熙御书“万世师表”匾额,像下有石龛、石香炉、石花瓶等。后壁有朱熹手书“忠、孝、廉、节”四字。殿中左右神龛有线雕“四圣”石像:复圣颜子、述圣子思、宗圣曾参、亚圣孟子。
    
    进入书院大门的第三、第四个院落分别是白鹿书院和紫阳书院,均为当年讲学之所。另外还有思贤台、独对亭、流芳桥等亭台楼阁。其规模虽远不及当年,但仍然可使人略窥白鹿洞书院曾经的恢弘气象。
    游过白鹿洞书院,我们在星子县用了午餐,随后便前往秀峰。
    要说庐山之所以有名,绝对是因为李白的那首《望庐山瀑布》,但李白所吟咏的瀑布,却并非庐山景区内的三叠泉,而是秀峰的这条瀑布。
    我们乘车抵达秀峰路口,远远地便看见一条白色玉带悬挂在山巅。
    
    当我们来到了瀑布脚下,看着从山顶飞泄而下的水流在池子中激起的浪花,不禁为这里的美景所折服。
    想当年李白观瀑,角度又当不同。诗中写道:“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那么李白所在的位置应当是对面的香炉峰上,想来在那里又当别是一番风景。
    下了秀峰,我们从星子县乘车抵达德安县,再转高铁来到永修县。明天,我们将从永修县前往鄱阳湖中的一个古镇。所以,我们需要提前打听好路线,为明天的行程做好准备。
    六、吴城古镇
    在鄱阳湖畔,有一座被人遗忘的小镇,就算是九江人也未必知道这里,那就是吴城古镇。其实吴城自古就是商业巨镇,有两千二百多年的历史,王勃、苏轼、文天祥、朱元璋、孙中山等历史名人曾涉足于此,有着诸多的文化遗迹,鄱阳湖、赣江和修河在此交汇,曾有大大小小会馆四十余个,创下空前的繁华盛景。今昔,吴城几经岁月变迁,它的繁华盛世只留在了曾经。自南浔、浙赣铁路通车后,吴城由盛而衰,抗日战争时,镇毁大半,商贸从此一蹶不振。一座被遗忘的小镇,不免让人感慨历史的无奈。
    30日早,我们乘车前往吴城。
    这个时节正是丰水期,通往吴城的水上公路被完全淹没,古镇成为了一座完全的小岛。我们先乘车,再转船,又再乘车,三次周折才抵达吴城古镇。
    
    吴城古镇不大,只有两条小街。即便如此,这座小镇的生活仍然井井有条。
    来到镇子上,首先给人的感觉就是干净。整条街道整洁异常,道路两旁每隔十米就放有一个垃圾桶(居然在桶里还能看到田蛙)。
    两旁多是老式的红木门,家家户户门户大开,丝毫不拒外客。在这里,空调还没有得到普及。居民们用的还都是老式的乘凉方式,摇扇子,睡凉席。好心人看我们是外地来,还特别提醒我们小心中暑。
    不长的街道还设有一条廉政文化长廊,上面雕绘着孟母三迁,两袖清风等典故。
    
    来到鄱阳湖边,登上望湖亭,四面尽是湖水,鄱阳湖与赣江、修水的交汇处泾渭分明。湖面上来来往往行驶着大小渔船。
    在吴城,几乎家家都是渔民,街道上到处飘满了鱼腥味,随处可见晒着的鱼干。
    我们找到了一家小店,品尝了鄱阳湖的鲶鱼和藕带。新鲜的活鱼刚吃起来还有一点腥味,但就着藕带吃口感就大不相同了。
    
    随后我们来到了吴城唯一保存下来的古迹——吉安会馆。吉安会馆的历史已经三百多年了,虽然早已荒废,但仍然是吴城古镇当年繁华的写照。
    苏东坡、文天祥在吴城都曾留下过不朽诗作。唐初四杰之一的王勃途径吴城前往南昌,参加滕王阁盛会,当王勃乘坐的船在吴城顺风逆水而上时,只见夕阳如血,云霞灿烂,更有雁鸭飞翔,“落霞与孤鹜齐飞”的绝唱就是在吴城一带的写照。近年,因江西鄱阳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建立,候鸟家园的美誉又使吴城打破了与世隔绝的沉寂,相信不久的将来,吴城又将回归大众的视野。
    七、南昌会友
    傍晚,我们抵达了江西省会南昌市。成章驾车赶来接站,不久,近复也从抚州抵达南昌。两位都是我在儒家网的义工同事,也是很聊得来的好朋友,只是平时大家天各一方,难得相见,此次终于在南昌聚首了。
    由于大家都是彼此的同道好友,千里来相聚,一见如故,分外亲切,也达到了此次游学的主要目的——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成章作为东道主,在万达茂的大青花瓷里招待了我们一顿丰盛的晚餐。四个单身汉天南海北的侃。
    成章读书很多,很有学识,言谈举止也是温文尔雅,很具有儒生气。近复在国学圈摸爬滚打了很多年,经历和见闻广博,听他讲话就像在看纪录片。两人对待人和事儿都很和气包容。尤其是近复,不知道为什么,我和成章就是觉得他是个大孝子。
    第二天,成章先带我们到绳金塔街一处非常有名的瓦罐汤店。来到南昌,是不能不喝瓦罐汤的,据说这家店的瓦罐汤是用古法熬制,味道纯正。我只喝过这一次瓦罐汤,正不正宗真是没法辨别,不过喝起来油而不腻,唇齿留香,味道真不错。
    
    用过早餐,我们先来到了绳金塔,据说绳金塔是搓绳献金,镇压洪水所建。塔后又新建了孔子庙,这庙建的好似佛堂,远远望去,我愣是把大成殿当成了大雄宝殿。殿内的孔子像塑的是金身,像前还摆放着关公和观音菩萨。我们几个殿内转了几转,虽然调侃了一番,但临走时还是不忘给孔夫子行了三鞠躬。
    随后,我们来到了四大名楼之一的滕王阁。滕王阁最早建于唐代永徽四年,为唐高宗李渊之子李元婴任洪州都督时所建。据史书记载,永徽三年(公元652年),因李元婴在贞观年间曾被封于山东滕州,故为滕王,且于滕州筑一阁楼名以“滕王阁”,后滕王李元婴调任江南洪州,又筑豪阁仍冠名“滕王阁”,此阁便是后来人所熟知的滕王阁。明代陈文烛的《重修滕王阁记》记滕王阁曰:“工书画,妙音律,喜蝴蝶,选芳渚游,乘青雀舸,极亭榭歌舞之盛。”不过真正使滕王阁名声大噪的,当属王勃的《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简称《滕王阁序》。
    
    历史上的滕王阁屡毁屡建,如今的滕王阁于1989年第二十九次重建。从时间上看,虽然已经属于现代建筑,但是若干年后,它仍然是一座非常有特色的古迹。
    游完滕王阁,七天的旅行也就圆满结束了。这七天来,从黄鹤楼到滕王阁,寻访了李时珍的故乡,翻越了文慧秀丽的庐山,眺望了烟水朦胧的鄱阳湖。一路上帮助了许多人,更受到了许多人的帮助。感谢成章、近复的招待,感谢同行者一路的陪伴。
    期待下一次的远行。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