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移动版

首页 > 传统文化 > 儒学 > 评论杂谈 >

【米湾】厚德说


    
王瑞昌

    作者简介:王瑞昌,字乃徵,号米湾,西元一九六四年生,河南鲁阳人,北京大学哲学博士。现任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文化与传播学院教授。长期主讲儒学经典及中国哲学于高校及民间公益文化机构。曾访学北美、台湾,研习人文,传播儒学及中国文化。著有《陈确评传》《追望儒风》等。
    

    孔子在《易传》中说:“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厚德”两字很容易使我们在脑海中浮现这样一幅画面:广袤的大地,近处阡陌交错,五谷丰登,屋舍严然;远处山陵起伏,江河静流,万物并育,欣欣向荣。“厚德”当是五千年中华文化最显著的特质。可以说,灿烂的中华文明就是历代炎黄子孙秉承大地所昭示的“厚德”精神而造就的杰作。“厚德”精神意蕴极其丰富,谨试说如下:
    首先,厚德意味着胸襟之“含弘光大”。《周易·坤》之《彖辞》中称“坤厚載物,德合无疆。含弘光大,品物咸亨。”孟子说:“从其大体为大人,从其小体为小人。”北宋横渠先生说:“大其心,则能体天下之物。”厚德者必胸怀高远,器识超卓。胸襟如大地之广远,辽阔无垠。他们总是抱着淑世之情怀,以国家、民族、天下为己任,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立身处世总是识大体、重大局,不斤斤计较个人之得失。此含弘光大之胸襟既是厚德的表现,也是积德的基础。如无此志向,日常发心动念都是围绕着物质享受和一己之私利,则不仅绝不可“厚其德”,而且必将流为“缺德”。
    其次,厚德意味着“素位而行”。《中庸》说:“君子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厚德者虽胸怀高远,但是不忽视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的具体职份和责任,而是勤勤恳恳、持之以恒乃至忍辱负重地克尽自己对家人的责任,对社会、对国家的职守。少侥幸之心,无非分之想。进德修业,不遗细小。敛华就实,黾勉匪懈,以愜其心。“不怨天,不尤人。”在平凡的工作中表现其理想。而关键时刻则能挺身而出,作中流之砥柱。《中庸》说:“今夫地,一撮土之多,及其广厚,载华岳而不重,振河海而不泄,万物载焉。”这是对厚德精神的绝好描摩。
    再次,厚德还意味着“无伐善,无施劳。”孔子弟子颜渊在表达自己的志向时表示:“愿无伐善,无施劳。”真正有德者不居德自高,不持功自傲。孔子弟子中,修德最笃实者是颜渊,孔子称其“得一善,则拳拳服膺而弗失之”。这已经非常难能可贵,而他不以自己的德行之高为高,而是如曾子称赞他的那样,“有若无,实若虚”。可谓厚德之至了。《老子》说:“上德不德,是以有德。”所指正是此种情形。所以,厚德者必然虚怀若谷,如大地一样,静默地承受一切,成全一切,而自己永远处在下面,不炫耀自己的功德。
    厚得精神如此,而欲养此厚德精神,则需从事于道。道为德之本,不从事于道而欲得此厚德,尤缘木而求鱼,不可得也。而道者非他,孔孟之道也。
    (应有司之命,撰此千字之文,而恐不应其景,乃发此与道友共勉。米湾 2011年11月10日 于淡甘书屋。)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