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移动版

首页 > 传统文化 > 儒学 > 评论杂谈 >

道本难言絮絮言(余樟法)


    
余东海

    作者简介:余东海,本名余樟法,男,属龙,西元一九六四年生,原籍浙江丽水,现居广西南宁。自号东海老人,曾用笔名萧瑶,网名“东海一枭”等,著有《大良知学》(贵州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儒家文化实践史(先秦部分)》(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儒家大智慧》(上海三联书店2014年版)《论语点睛》(中国友谊出版社2016年版)《春秋精神》(中国友谊出版社2016年版)《四书要义》(中国友谊出版社2016年版)《大人启蒙读本》(中国友谊出版社2016年版)《儒家法眼》(中国友谊出版公司2017年版)等。
    

    因为体用不二,即用可以见体,即通过“用”可以认识、把握“体”的奥妙。例如,语言文字属于人之本性(性体)的作用,语言文字有助于养性和“见性”。但是,体用不二而又有别,现象毕竟不等同于本质,作用毕竟不等同于本体。“道”具有超越性,当然也超越语言文字。儒家的宗教性,正体现在这里。
    言能诠道而不是道,道是超绝言诠的,语言文字只是过河之筏、指月之指,如果过于执着于语言文字,反而会形成“文字障”,就像过于执着于竹筏与手指,或者把竹筏当成了彼岸,把手指当成了月亮,反而过不了河见不到月亮了。
    所以,对于语言文字,既要重视,又有所警惕,既要“即”(为了即用见体),又不许“执”(以免执言忘体)。道本难言啊。就像下级员工难以明了公司总部的情况一样,对于道体(天之本体、人之本性),语言文字就属于下级员工。
    儒家是多学科又多层次的。儒家有科学性,其“格致”可以对应自然科学,其“外王”可以涵摄社会科学,但不能说儒家就是科学,不能忽略儒家还有形而上的层面。儒家是道与学的统一。
    “子曰:予欲无言。子贡曰:子如不言,则小子何述焉。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论语-阳货篇第十七》)
    《论语》这一章就体现了孔子对语言局限性的深刻认识,也可以说是孔子在为弟子们“破执”,正如李中孚《四书反身录》所说:“夫子惧学者徒以言语文字求道,故欲无言。”
    但是,话说回来,语言文字毕竟是“明道”的重要工具,不能用“言不是道”的“最高层道理”去否定“言”的意义,不能因此而走向另一个极端。只有在语言文字允许的范围内把问题讲得明讲透了,才有资格说“道可道非常道”,才可以将“更高一层的东西”交给“智的直觉”,交给各人自己去领会和证悟。
    天无可问常常问,道本难言絮絮言。释迦牟尼何尝不是苦口婆心“言”个不休?释尊临终前告诫弟子:谁若说我说过法,谁就是谤我。充分表达了他对语言局限性的了解。(当然,释尊这种宗教式的表达方式过于极端,容易产生误会,不为儒家所取)。
    释尊这么说,是耽心后世弟子“得言忘意”、执言忘法,为他的语言所拘啊。但释尊说法传道四十九年,何尝离开了语言?拈花传道,毕竟非常态。不能不利用语言,又要当心对方为语言所障碍,这是历代儒佛道祖师大德共同的无奈。
    另外,本章的“天”,指的是天之本体与本体之天,是“四时”与“百物”的根本依据,是生生不息的“道体”,不能理解为自然的天,与西方宗教中的上帝也性质不同。
    还有,孔子以天自比,与“天生德于予”、“天之未丧斯文也”等章一样,充分体现了孔子的文化自信和道德自重,有以道自任、与道同在的意味。
    2010-3-17东海老人
    作者惠赐儒家中国网站(www.rujiazg.com)发表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