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石林】清明节,一碗面,让你饭量增加一倍
http://www.newdu.com 2025/05/20 07:05:34 儒家网 newdu 参加讨论
清明节,一碗面,让你饭量增加一倍 作者:许石林 来源:作者授权 儒家网 发布 原载于“许石林”微信公众号 时间:孔子二五六九年岁次戊戌二月十四日辛酉 耶稣2018年3月30日 ![]() 陕西有朋友要来深圳,问给我带点儿啥。我说带几斤鲜刺蓟,我让深圳“老西安”餐厅给我做刺蓟面——只怕到时候还得我去指导怎么做。宋文治先生指导酒楼如何做鱼翅,是全国多家高档酒楼的美食顾问,鱼翅汤里如何用盐,是宋老亲口向我传授并请我吃了一碗的;我今效仿宋老,教饭馆如何做刺蓟面。宋老的方法保密,我的做法公开。宋老已经作古,这里提及他老人家,时值清明,表达对他的敬意和思念。 刺蓟,即小蓟,《本草纲目》里有记载,能治心热吐血、口干等症。大概黄河中下游地区都有这种野草,另外别处有没有我不知道。关中农村许多地方清明前后用新鲜刚长嫩刺儿的刺蓟做面条。不过,我问过作家杨争光,乾县那儿不知道为何不吃这个,即不知道这东西能吃。蒲城人不仅吃这个,还用刺蓟面上坟,敬先人。蒲城人上坟,很“清明”,一点儿也不功利,即不祈祷祖先保佑自己干这干那,不让祖先在另一个世界帮自己升官发财,更不让祖先当“黑社会”帮自己干非分的事儿。上坟就是纯粹的追思纪念,一碗素面,轻轻从碗里挑起,放在坟前,象征着绵绵不绝的思念。 在县城的饭馆,也有卖刺蓟面的,不过就像广东人把“馄饨”依声写成“云吞”使字误传一样,蒲城饭馆图简便把刺蓟讹写成“刺角”。 清明前后,关中麦田里,随处可见三两劁刺蓟的人。劁刺蓟的人,慢慢腾腾地在地里走着,看见刺蓟了,俯身或蹲下来,用镰刀尖朝着刺蓟的根部斜劈下去,断其根,再捡到篮子里——这个动作之所以叫做劁,就是因为像极了给动物做绝育手术,比如劁猪。 手检刺蓟,即可判断这把刺蓟能不能吃——太老,刺儿扎喉;太嫩,则味儿不足。劁刺蓟的人在麦地里乱踩踏,能抑制麦子的疯长,也能促使麦子分蘖,所以都欢迎别人到自己家地里去挑刺蓟,再说刺蓟是杂草,原本就是要除掉的。过去用镰刀收割麦子,人要半蹲或全蹲,地里刺蓟没有清除干净,老刺蓟长得比麦子还壮实,开花结果地,刺儿老扎割麦子人的屁股。 将刚劁回来的刺蓟择去根,洗净叶子,放入锅中用热水焯熟,将几近糊状的叶子捞起,放凉,和面,不加水。面要多揉,揉得精光劲道,至少要醒上一个多小时后,再擀。刺蓟面要和得硬,擀出来的面条水煮不软不烂。擀薄切细的刺蓟面,煮熟后捞起,过两开水,控干水,拌熟油、葱花、盐、醋、油泼辣子。一般人吃刺蓟面,饭量比平时增加一倍! 没法儿不好吃啊!——砖瓦窑起土,挖土挖成的土崖一丈多高,从崖底看见草根,一直长到上面的地里去了,这中间就有刺蓟的根,这么长的根,能吸取土地深处的营养精华,能不好吃吗?劁刺蓟,可以说简直就是关中人春天的集体抒情活动,可以理解为一种“诗意的慢生活”。上学的小学生,最后一节课,想起回家可以吃刺蓟面,喉咙里就不住地蠕动,口水老是咽不干净,心,早就飞了。 只有清明前后十来天时间,可以吃刺蓟,往前,太嫩,往后太老。过了这十来天,你就只有想着等明年了。 在关中人的感觉里,今年没有吃地儿菜、没有吃刺蓟面,就仿佛这个春天没过好、少了什么似的。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