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移动版

首页 > 传统文化 > 儒学 > 评论杂谈 >

【宗尧】书院教育精神与当代大学生人格塑造


    书院教育精神与当代大学生人格塑造
    作者:宗尧
    来源:光明网
    时间:孔子二五六九年岁次戊戌十一月初一日癸酉
          耶稣2018年12月7日
    书院是我国原生态的教育组织,它兴起于唐,终结于清末。在千余年的教育实践中,书院在知识教育上注重博与精的统一,在道德培育上注重正心修身,同时又提倡明体达用、经世致用,强调学习知识和砥砺品行的最终落脚点在于经邦济世。这种独具特色的书院教育精神,极好地协调了博与精、智与德、私与公之间的关系,能够有效弥补现代大学教育体制的不足,对于当代大学生智识、性情、理想的培养和塑造无疑能提供诸多启示与指引。
    书院教育精神与贵博求精。与历代官学以科举应试为导向不同,古代书院更重视对实用人才的培养,强调学生要泛览众书,周知物理。明嘉靖年间,吕高在山东湖南书院强调:若曰读尽天下之书,穷尽天下之理,原无此等学术。但古今治乱之迹,是非得失之论,鉴证之下,迷而不达,亦不得谓之全儒。清道光年间,陈寿祺在福建鳌峰书院也强调:讨论古今,通知时务,处可立言以传世,出可敷政而佐时。都十分重视知识积累对学生应用能力提升的重要性。但就知识的掌握而言,无所不备则无所不寡,需要博览群书,也要学有专长,惟有博取与专精相结合,才能真正发挥所学知识的价值与威力。古代书院在提倡学贵广博的同时,也强调要学有专精。清光绪年间,陶濬宣在绍兴东湖书院强调:学者读一书,必求一书之用,遇一名一物,必格一名一物之原,所谓读书贵博、贵精、而尤贵通。同时期,张之洞在广东广雅书院也要求对于经学、史学、理学、经济四门学问,诸生应各尽一业,以期专精。与古代书院相比,现今大学在一定程度上存在专业划分过细、课程设置较为单一等问题,可能会造成学生的知识面普遍较窄,同时囿于升学和就业的压力,学生也不重视对与本专业以外知识的学习与了解。要解决这个矛盾,现代大学应从古代书院教育中汲取智慧,要重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积极引导学生通过阅读和实践等方式来扩充知识储备,要让学生充分意识到全面人才在国家发展中的重要作用,鼓励学生做“通才”与“专才”的合一。
    书院教育精神与正心修身。古代书院虽重视对知识的传授,但更重视发挥自身立德树人的功能,书院始终坚持德智并举,德育为先,把对学生优良品格的塑造放在重中之重的地位。早在南宋时期,朱熹在其所定《白鹿洞书院揭示》中就强调了正心修身的重要性,要求院生要做到“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同时要坚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若是平时行为有不得当的地方,一定要“反求诸己”。同一时期,吕祖谦在浙江丽泽书院也强调立品修身乃为学者第一要务,诸生要以“孝悌忠信”为本,要做到顺于父母,友于兄弟,睦于宗族,诚于朋友,要是言行相反,文过饰非则不能留于院中。明代正德年间,湛若水在广东大科书院中则强调读书的目的在于明心见性,体贴此实事,这样才能有所成就,若是学习只是为了计功谋利,则已失大本,偏离了为学的正确方向。及至清代,书院更加重视对学生在修身方面的要求,内容也更为全面。嘉庆年间,广东端溪书院强调要“先德行而后文艺”,道光年间,河南彝山书院则要求“砥砺操持,品行是尚”,而在稍早的乾隆时期,湖南岳麓书院山长王文清更是亲定一十八条学规,对学生举凡在日常行为中的方方面面都做了详细规定。古代书院对正心修身的提倡对现代大学教育无疑有着诸多启示,在当今大学的考核和评价体制下,一切指标都被量化,道德素养的提升由于不能以实际成果的形式呈现出来,始终不能引起现代大学的足够重视,这使得大学生的知识水平与道德水平出现了失衡,在知识、技能大幅进步的同时,道德素养却止步不前。有鉴于此,现代大学应重视对古代书院“人文化成”理念的引入,要把道德教育融汇于知识教育的始终,要积极培养学生的“善恶”“是非”和“廉耻”观念,在大学中要营造出一种“重德”“尚德”的氛围,对学生的失德行为要为其析之,对其警之,要让其从内心深处明晰失德的鄙陋与危害,使学生能够德智双修,才德兼备。
    书院教育精神与经世报国。古代书院虽然与官方的教育体制若即若离,但从来不把自身孤立于现实社会之外,而是有着极强的社会责任心和历史使命感。南宋末年,在元兵攻打潭州之时,湖南岳麓、湘西两书院学生与军民登城共守,以血肉之躯抵抗外敌的入侵;明末之时,东林、首善等书院师生关心国事,评议时政,对魏忠贤一党的倒行逆施给予坚决反击;到了民族危机深重的晚清时期,在探索民族自强道路上表现突出的魏源、曾国藩、左宗棠、张之洞、胡林翼、郭嵩焘、王韬、章太炎等人,又尽皆出于书院之中,家国情怀、天下观念始终是激励书院学生不懈奋斗的动力源泉。书院虽然强调学生要养成良好的品德,但却并不止于让学生独善其身,而是进一步要求学生要用自身的道德涵养去感染众人,最终实现淑身化俗。书院虽然强调学生要掌握丰富的知识,但却并不止于让学生独显其身,而是进一步要求学生要用自身的知识储备去经邦济民,最终实现政清民裕。“以天下为己任”始终是书院教育的出发点和实践目标。反观当代大学生,自我意识高涨,这虽然有助于自主能力的增强,但也使得个人主义盛行,大学生眼中只有“小我”,没有“大我”,只着眼于自身的需求,却不顾及国家、社会的需要,从不考虑付出多少,却总是纠结待遇高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都出现了一定程度的扭曲。针对上述问题,我们应向古代书院学习,要积极培养学生的家国意识,使学生充分认识到国家强盛对于个人发展的重要性,要引导学生把自身的进步与社会的进步协调统一起来,要立足于在奉献中实现自我,要把对自身价值的追求融于伟大“中国梦”的民族复兴之中!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