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洪之妻鲍仙姑,原是史上第一位女艾灸家(2)
http://www.newdu.com 2024/11/25 02:11:28 腾讯道学 清虚道人 参加讨论
医书《本草再新》记载:“(艾)调经开郁,理气行血”,鲍姑用红脚艾依灸法治病可达到“活人无数,尤其是治赘疵,效如俘鼓(褪声鼓一声即愈,言其快也)。每赘疵,灸之一灶,当即愈。不独愈病,且兼获美艳,无疤痕”的神奇疗效。 葛洪在罗浮山逝世后,鲍姑和弟子黄初平离开了丈夫生前的修道之所,前去越岗山治病修道。后来,随着鲍姑用灸法治病的美名越播越远,在其父亲鲍靓的资助下,鲍姑结庐于越岗山(今越秀山),建越岗院,为其修道治病之所。在此期间,鲍姑把为人治病所得来的收益全都用于扩建道院,并无私藏。鲍姑的这一行径,也正是深受道教功行理念影响的典型表现。 罗浮山(资料图) 但遗憾的是,虽然有诸多典籍中记载了鲍姑用灸法治病的事迹,但鲍姑本人并没有专门的医疗典籍流传于世。在葛洪所作的《肘后备急方》中,有针灸医方109条,其中灸方占90余条,并且较为详细且全面地论述了灸法的治疗效果、操作方法、注意事项,这些内容很可能得益于鲍姑在灸法上的医疗经验总结。又鉴于鲍姑和葛洪的夫妻关系,以及当时男女社会地位的不平等,《肘后备急方》中所记载的灸法思想既有可能是鲍姑以其夫的名义保存下来的医疗成就。 后世对鲍姑的纪念 鲍姑采药行医数十年,其羽化后,《罗浮山志补篇》中言其“容色若生人”,其父鲍靓对前来吊唁的宾客也仅仅是略作慰问,却少有悲伤之情。由此也可猜测,鲍姑最终应该是了道而去。《博罗县志》、《惠州府志》等志书皆说“鲍姑与葛洪”“次第升仙”。后来,鲍靓用“沉香灵柩”把鲍姑的遗体运送到了罗浮山,在飞云顶玉鹅峰与夫君葛洪合葬在一起。 葛洪与鲍姑(资料图) 当地山志记载,鲍姑把生平所学亦传给弟子黄初平。又传,黄初平日后得道,也得“黄大仙”之敬称。另有成书于宋代的《太平广记》中曾记载了一则鲍姑化身度崔炜的故事,此虽为小说家之言,也略可参考一二。 鲍姑去世后,岭南人民特地在在广州越秀山下修建了鲍姑祠来纪念她。《鲍仙姑祠记》石碑记载:“晋代女名医鲍姑,用越岗山天产之艾治病,距今一千六百多年。”鲍姑的灸法流传到明清时期时,还颇受远近百姓们的推崇。曾有诗为证曰:“越井岗头云作邻,枣花帘子隔嶙岣。乃翁白石空餐尽,夫婿丹砂不疗贫。蹩躃莫酬古酒客,龙钟谁济宿瘤人。我来乞取三年艾,一灼应回万古春。” 鲍姑宝殿(资料图) 而当初所建的鲍姑祠,在历经明万历及崇祯年间多次修缮后,如今已经扩建成为三元宫,观内仍旧设有鲍姑殿,历年来此求医者香火不断。由此,也足可一窥鲍姑所传下来的医疗手段为普通穷苦百姓带来的莫大希望。鲍姑的行迹,也正践行了道教祖师从人道修至仙道的功行双全之宗旨。 (编辑:玄朴) 本文为腾讯道学独家稿件,文/清虚道人,腾讯道学专栏作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喜欢该类内容欢迎上微信关注“腾讯道学”微信公众号!(文章作者观点与立场,不代表腾讯媒体的观点与立场。)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