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移动版

首页 > 传统文化 > 道学 > 道学入门 >

读《论语》的最高境界在于悟“道”


    文/黄信振
    《史记》中的《老子韩非子列传》记载了儒家圣人孔子在问礼于道祖老子所发出的感慨:
    孔子适周,将问礼于老子。老子曰:“子所言者,其人与骨皆已朽矣,独其言在耳。且君子得其时则驾,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吾闻之,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是皆无益于子之身。吾所以告子,若是而已。”孔子去,谓弟子曰:“……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邪!”
    
    司马迁《史记》(资料图)
    这段记载的真实性被上古时代的诸多典籍引用,而且司马迁作为汉代有名望的史官家族出身的人,手上必定是有相关的内容,否则怎敢将这样的内容置于后世人面前。
    孔子想问的是“礼”,老子却给了他“道”
    这次会面,孔子本来是因“问礼”而去,但是最后得到的并不是我们理解的“礼”,而是“礼”所不能涵盖的内容。道祖老子给的回答并非对于“礼”,比如“去子之骄气与多欲”这句话就与《道德经》中的“将欲取天下而为之,吾见其不得已。天下神器,不可为也,为者败之,执者失之。夫物或行或随、或觑或吹、或强或赢、或挫或隳。是以圣人去甚、去奢、去泰。”
    
    孔子见老子图(资料图)
    所以,我们会发现,将上述一段历史记载,与《道德经》的内容关联起来的时候,变成了孔子求“礼”,道祖老子授之以“道”,里面包含了道教中自身“个体”如何在内炼成形的方式下,与“天下”如何融合;“个体”如何不被“物”所牵绊与固化,修炼过程中要秉持去除骄奢等后天习性等。
    我们有理由相信,孔老夫子当年问“礼”,应该是问到不少这方面有意义的学问。但是,他对道祖老子这番“道”化,不仅没有失望,而且相当佩服,以“其犹龙邪?”作总结。
    仁义搞不好可以假仁假义,礼法搞不好会变成虚礼,智搞不好可以变成害人之巧,信如果没有合理的准则与标准那就是盲信。所以,仁义礼智信如果没有终极根本的决定性内涵,就容易流于形式,无法发挥重大的作用。
    所以,儒家追求的根本,其实就是道家。这从《论语》孔老夫子所说的一句话,可以看出他所表达的道很难体会,今天再尝试去理解的时候,后人容易降低了圣人本身的境界。我们应该尽可能尝试站在万事万物的层次上,尽量地复原这句话的内容。
    道家主张“舍身取义”吗
    孔夫子人生的经历,有句代表性的话:“朝闻道,夕死可矣。”许多人理解成为了仁义可以死去牺牲。这不符合圣人对于这个世界的境界。世界上古往今来,有不少仁人志士成功了,也有不少失败的,但失败的人不一定都要选择生命的死亡。这是因为世间很多事情是充满变数的。谁能保证一定可以达到最终的成功结果呢?动不动就提出结束自己生命的人,并不是真正有智慧的人。
    
    论语(资料图)
    “朝闻道,夕死可矣”最重要的地方是“道”,只有“道”才是生化世界的终极根本,修习传统文化,要达到游刃有余的层次,就必须求道。但是为什么要“闻道”?而不是“听道”和“看道”。“闻”一般与听觉有关系,其象征的意义非常深刻。“闻”字是写在门里边,在古代门与户是不一样的。有门的人家是两边开的,社会上有地位的人才用得上大门。在北京现在仍然有不少四合院结构建筑依然保留这样的特点。“闻”字里面的“耳”,你可以想象当自己紧贴门中间的时候,你想听到里面的消息非常难,因为门又厚又大,隔音很好。“闻道”是非常艰难才能获得的阶段性结果,并且要心地非常清静不动才可以配合到外在的变化,整个全程是非常考验人的内修外用。
    “闻道”是与“朝”同在,古往今来,对这个“朝”的字面解释都属于早上的意思,但是,它在这句话里面与“夕”对应,我们常说“朝夕相处”就是指一天,一天就是太阳升起的时候是“朝”,太阳落山之后是“夕”,所以,朝夕其实分别代表着一阴一阳地更迭转换。
    “朝”代表一天中的阳气生发之时,可以与《周易》当中的“乾卦”相对应,“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夕”代表一天中的阴气出现之时,可以与《周易》当中的坤卦相对应,“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换句话说,“闻道”让我们以自强不息的状态面对挑战,必须保持像天一样对未来刚健地追求。
    
    古代宅院大门(资料图)
    与此同时,“闻道”由于智慧开启程度越高,过去的自我必然会有许多修正的地方,淘汰的地方,颠覆的地方。这是个消减的过程,与坤卦可以相对应。因此,“朝闻道”与“夕死可”,这是对应的六个字,“闻道”是超越自我的过程,“死可”蕴含着值得消亡,前者通俗地说是生智慧,后者是修正自我,蜕化过去。所以,不要把传统文化的“生死”单纯理解为肉体的生死。“朝夕”是个相对概念,寓意着每天都在前进升华,升华之中会有全新的自我个体化生,过去的自我个体逝去。
    每位求道者必然会不断地发生回归个体范围更精妙的程度——“道”。完成这个精妙化的修炼后,古代称为得道之人。所以,“道”的通达,让之后的社会关系衍生出的“仁义礼智信”有了实现的准则与可能。
    不要忽略孔子是求道者这一事实,更不要忽略道学是儒学的根本,否则,我们无法理解当时圣贤要传递的智慧,容易曲解其意。(编辑:行云)
    
    (腾讯道学独家稿件,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文:中国道教学院黄信振。)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