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移动版

首页 > 传统文化 > 道学 > 道学入门 >

从无锡道乐窥探清代道教发展中奇迹的转折:《先天大梵斗科仪》


    文/伍虎勇
    江南地区,正一派传播的重镇
    考究道教音乐的发生,最早无疑是源于道教徒的宗教活动,北魏明元帝神瑞二年寇谦之所得的云中音诵,即“华夏颂”、“步虚声”,是道教音乐较早的书面记载,后经过历代前人不断地踵事增华,道教音乐成为中华文化中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江南地区,自祖天师张陵创教至今,一直以来都是正一派传播的重镇,无锡亦不例外,很早就传入了道教。
    
    无锡亦不例外,很早就传入了道教。(资料图)
    根据现存宫观资料,从道教活动场所——道观的历史来看,无锡第一所道观建于,南朝梁成帝天监年间,其间距离祖天师张道陵创立道教的时间仅仅相隔3百年多年,后经历历代兴废,发展至民国,无锡各处大小宫观共计一百多处。由此可见,明清两代将道箓司所在地设在无锡是有其充分的合理性的。
    
    道士阿炳(资料图)
    考诸史籍,无锡地区的道教活动开始较早,并且历经南朝、唐、宋、元、明、清几代的发展,在历次无锡重修的地方史志上,都有当时著名的道教大师的记载,如宋代卢至柔大师,被徽宗赐予真人封号等,在江南地方文化中占有一席之地,丝毫不逊色于西面的茅山地区和南面的龙虎山地区,以及相邻不远的苏州,沿至民国时期无锡道教更出了两位著名道教音乐家——华彦钧和朱勤甫,其影响力遍及祖国南北,可谓是近现代中国音乐史上两颗璀璨的明星。
    
    南鼓王朱勤甫(资料图)
    无锡道教音乐的内涵与精髓
    近代,杨荫浏、曹安和出版有《苏南吹打曲》、《十番锣鼓》二书, 90年代,钱铁民、马珍媛教授整编的《无锡道教科仪音乐研究》又在前人的基础上,增加了科仪部分,使无锡道教音乐资料得以完善。但他们都是站在音乐的角度来探究无锡道教音乐,笔者作为无锡道乐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自13岁开始跟随祖父(伍鼎初。无锡道乐十兄弟之一),学习道教音乐已26年了,在学习研究前辈学者的研究成果之后,每每感到之前学者以音乐角度的研究稍有不足,故撰文以道教教内人士的身份,阐述道乐的传承法脉,从道教本身的角度来剖析无锡道教音乐的内涵与精髓。
    
    无锡道乐十兄弟(资料图)
    娄近垣与《清微黄箓大斋科法》
    道教音乐与道教法脉是一脉相承,不可割裂的一个整体,无锡道士先从基础的音乐开始学,经过多年不断学习与演练,最后才能升为主持斋醮法事得高功法师。所以无锡民间亦有“出一个状元容易,出一个好道士难”的说法。2009年上海音乐学院博士生吕畅,来锡与我探讨道教音乐,他带来了一部现珍藏于故宫博物院的娄真人写的《黄箓斋醮科仪》影印本。其中十二卷17只曲子,都在无锡完整的保存下来并在日常科仪中继续使用。相较上海与苏州地区,或已失传,或资料缺失,无锡道乐对于研究娄真人《黄箓斋醮科仪》音乐,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在下文中,笔者就沿着这条脉络,探寻一下无锡道乐与娄真人《黄箓斋醮科仪》两者之间传承与发展的关系。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