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移动版

首页 > 传统文化 > 道学 > 道学入门 >

从无锡道乐窥探清代道教发展中奇迹的转折:《先天大梵斗科仪》(3)


    2、无锡道教科仪音乐的传承脉络
    若以娄近垣为中心点,探寻无锡道教音乐历史脉络,首先需要考证的便是娄近垣本人在清代正一派科仪传承中的师承关系。据《龙虎山志》记载,雍正五年以前,娄近垣自幼随父学道,后来外出四处访学,先是师从杨纯一修道于枫溪仁济观。枫溪仁济观并不在今天的广东潮州枫溪县,而是指今上海松江的枫泾镇。据钱陈伟《重修仁济道院记》云,娄近垣出家于此。后娄氏因“慕龙虎之胜”,又师事龙虎山三华院道士周大经。周大经,字紫篆,史载“明习五雷正法、诸家符秘,任本宫提点,好行其教于四方,度弟子数百人,江浙间羽士之精于道法者,不问知为大经弟子也,是当时公认的正一派第一大法师,桃李满天下。《龙虎山志》又云:“苏郡之潘元珪允章、松郡之邱从高天山二人,道法尤为苏松之冠,并伊弟子云。”
    
    《梵音斗科》坛场(资料图)
    按照上海所藏清末民初上海老西门朱家道房朱鹤卿(法名高嶐)本《先天大梵奏告金科》“启师”节次所示,有史可查的苏南地区道教科仪的可靠师承体系邱从高师承于周紫篆,周紫篆师承于吴士行。吴士行(法名演圣)是清康熙十八年(1679年)随第五十四代天师张继宗入京朝觐的著名龙虎山法官,同时也是第一代御前值季法官。由此可以考证出目前的苏南地区道教科仪音乐的最早源头为江西龙虎山天师府。
    其师承关系,如下图所示
    
    据陶金《苏州、上海<诰斗科仪>中“启师”节次初探》一文对上海白云观所藏清末民初上海老西门朱家道房朱鹤卿(法名高嶐)本、今苏州吾良州(法名武润)本,与娄近垣本和明万历续道藏本《诰斗科仪》中的“启师”节次相对比,发现周紫篆不仅是娄近垣北京大光明殿一脉的祖师,而且苏南地区正一派道士的共同祖师。我家传清代《大梵先天诰斗科范》一本,以及无锡现行《诰斗科仪》,其中的“启师”一节中,也均分别先后出现了周紫篆、娄近垣两人,说明无锡的正一派道教科仪也是传自此二人。由此可见,娄近垣从周紫篆所学之法是清代正一派道士最为主流的科范体系,其中的道教音乐在清代具有非常广泛的代表性。
    
    国家级非遗——无锡道乐传人伍虎勇道长行法(资料图)
    “启师”节次在斗科中的意义十分重要。清《穹窿山志》云:“启师之法,先觉开后觉;不先启告,焉能役使诸将、威伏鬼神?故行持必先启请,口口相传,如绳贯珠,不可失序。师曰:‘不愁法不灵,只愁派不清’”。正一派道门内部有着“三山滴血字辈”(“三山滴血字辈”由第三十五代天师张洪任于清顺治十五年所作《天坛玉格》所载,是道教正一派受箓弟子的法名字辈依据,共有五十字:“守道明仁德,全真复太和,至诚宣玉典,忠正演金科,冲汉通元蕴,高宏鼎大罗,武当裕兴振,福海启洪波,穹窿扬妙法,寰宇证仙都”。)严格的法名传承体系,使无锡道脉的传承非常清晰的绵延至今。
    祖传《发檄镇宅金科》中周紫篆,再到严天士以后的传承制成表格如下:
    
    而从居用彝生出支脉,制表如下:
    
    支脉中朱铁安先生是以前铁索观当家,现传脉于王国良、袁伏梁等。据《无锡县志》记载,胡卓峰祖师也是相当了不起的一位高道。《无锡县志》记载:胡倚,字卓峰 ,洞虚宫道士,祈祷辄应,岁癸未大水,以钱助赈不署名,晚通易理,年过七十忽不食,饮茶数日而卒,著有《止楼集》。
    娄近垣是有清一代正一道士少有“能以著述留传后世者”,而且还留下了自北宋《玉音法事》以后,最完备的带有整套乐谱的科仪范本。乾隆十五年(1750年)九月,娄近垣以毕生所学整理删定了主要用于祈福、延生的《清微黄箓大斋科仪》和度亡、施食的《大梵先天诰斗科仪》以及《太极灵宝祭炼科仪》等多部道教正一派最为常用的科仪范本,并于宫中刊刻。这几部科书的刻本目前珍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其中,《清微黄箓大斋科仪》写作科仪程式的同时加入全部唱腔谱,同时还将全部使用的曲牌乐谱附于书后,根据娄真人当时之职务身份,以及这几部科仪以不同于以往道教科书多以手抄形式传承的情况,而以刻本印行,我们甚至可以大胆的猜测,在当时这几部科书对全国道教是起着范本的作用。
    如上文所言,娄近垣的道教科仪音乐出自江西龙虎山的周紫篆,而无锡启师科里也是师承于周紫篆,因此娄近垣所传谱本对于研究清代无锡道教音乐有着极为重要的史料价值。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