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度人经》要义浅释(2)
http://www.newdu.com 2024/11/25 02:11:50 腾讯道学 张金涛 参加讨论
再次说一说对《度人经》经文奥义的理解 首先我们从经名开始。此经为什么称为《太上洞玄灵宝元始无量度人上品妙经》,诸家解说各有不同,但基本的理解应该是一致的。据唐朝薛幽栖的解说,所谓“太上”,太是至大之名,上是尊崇之称。“洞玄”二字,“洞”就是“通”的意思,“玄”本义是黑色,引申为微妙无形,虚空妙有。洞玄是三洞真经中的一部,洞玄之教以教主灵宝君为迹,以“赤混太无元、无上玉虚之气”为本。所谓“赤混太无元”,指的是天地形成前的混沌状态。“无上玉虚之气”即先天一气。“灵宝”二字,按李少微的解释:变化无方为灵,钦崇贵爱为宝。灵宝又指性命,因为性命是最珍贵的。一切众生不离性命,因此,非灵宝不可以度人,非灵宝不可以生神,所以灵宝法为诸法之祖。对“元始”这两个字的解释,薛幽栖说:“元者,初也;始者,首也”,指元始天尊创建宇宙万化之初,为众道之首,居玉清上元之境。无量者,“多”的意思,不可称数,即无边无际、无穷无尽的意思。“度人”二字,从字面上理解是指接引度化众生到达觉悟的彼岸,我们修道的人,在入道之初,就要有这种意识,我们在这一世轮回中做道人,尊奉太上的言教,先自我反省修身,修正自己的行为和意识,到了获得自我证悟之时,叫“自度”。然后再以证悟后的道法帮助其他信众道友开悟得智慧,奉行众善,叫“度人”。度人先要自悟自修自证,在通过接引信众修习道法,来检验你自修自证的道法的正确与否,这个交互道通的过程也是每一个修道者所必须要经历的。这种必须要经过历练的路径才能称得上“妙经”!从古至今,圣贤无不是以此路径超凡入圣的,因此,古往今来的高道们才称之为“上品”!可见度人经为上品妙经确是非常恰当的! 元始天尊(资料图 图源网络) 再来看卷首的一大段文字。内容主要是演说无始天尊开劫讲经的盛况及其不可思议的功效,首句中的“大浮黎土”乃仙界之国名,即“浮黎大国”,其实指的是“一切众生”。而“无鞅数众”的“鞅”字,同“央”,即无穷无尽的意思。元始天尊为我们演说此经,变现各种殊胜的境界,如使“盲者目明,鸟兽含胎,枯骨更生”等等境界,是什么意思呢?我认为天尊的真正用意是告诉我们要通过修行,来提升我们狭隘的意识,要站在大自然的视角,明白讲,就是要站在阴阳的层面上,超越我们人体感官的局限,以“齐同慈爱,异骨成亲”的济世情怀,师造化,法自然,才不愧太上对我们慈悲教诲。 圣人随方立教,为的是教化世人,去恶向善。由此而引出持斋、守戒、诵经等有形的方式,也就不难理解了。 下面,让我们共同来探讨《度人经》正文。这一部分大致讲了四个方面的内容。 首先我们要说的是道教的宇宙观。《度人经》中讲:“元始祖劫,化生诸天,开明三景,是为天根。”这就是道教最基本的本体论和宇宙观,道是天地万物之根源和主宰。 其次说的是文以载道,演经说法。三界十方,众神至真,齐集元始天尊座前,聆听真经妙法。 第三部分是解说“三界”。此经所指的三界,专指欲界、色界、无色界。此三界对于修道之人来说,乃是渐进式跨越的三种境界。什么是“欲界”?欲界即下界。《四注》中说“欲者,染著也”、“触物染著,故云欲界”。《说文解字》云:“欲,贪欲也”。欲界的众生举心动念都是贪欲,完全以自己的私利为本位,很少考虑周围众生的安危,所以太上告诫我们,欲界的众生之所以举心动念无非是罪,无非是错,就是因为这个缘故。所谓“色界”,即中界,《度人经集注》说:“六欲总净,超出欲界,上进一天,即登色界”。再就是“无色界”。“无色界”就是从有形有质上升到无形无质的境界。登入无色界,形欲俱空,身入玉虚,万气上元,匡御众魔。也可以说,这是修行之人所要达到的最高境界。 第四部分主要是讲修持。道言:“天地运度,亦有否终;日月五星,亦有亏盈;至圣神人,亦有休否;未学之人,亦有疾伤。”所以就要齐心修斋,守戒诵经,只有广积功德,才能“上消天灾,保镇帝王,下禳毒害,以度兆民”。 第四部分,我想讲一讲《度人经》所蕴含的丰富思想和对全体道众所提出的要求 《度人经》作为道藏首经,是普度众生的。体现了一种普遍的、终极的关怀。在这里,凡有生命形式的存在,都有修道、悟道和成道的功德和缘分。从大自然的角度看,只是生命形式不同而已。而从修道的角度,道书中说“欲修仙道,先修人道”,修道之人与一切众生,并没有什么差别。 度人先度己,时时勤修行(资料图 图源网络) 度人者,必先度己。那么,怎么才能度己呢?《度人经》要求我们要做到:“不杀,不害,不嫉,不妒,不淫,不盗,不贪,不欲,不憎,不女自”,唐代高道成玄英把上述的杀、害、嫉、妒、淫、盗、贪、欲、憎、称为“十恶”。薛幽栖又加上“言无华绮、口无恶声”,华绮指的是饰妄虚辞,恶声指的是侮骂毒语,合称“十二恶”。所有这些恶事都是学道的人决不能做的。 经中所言“不杀不害”,就是要爱惜生命,不伤害生命。我们正一派道士虽然可以吃荤,但是要注意不可为满足自己的口腹之欲,而亲自杀生,更不要让他人专门杀生取肉来供养我们道人,因为杀业重一定会障碍自己的道行,也会导致疾病和灾难,让信众看了,会因为我们缺少慈悲情怀而失去对道教的信仰。 经中所言“不嫉不妒”,就是要宽以待人,严以待己,对于别人的成就要由衷的高兴,即“乐人之善,济人之急,救人之危”。并且努力提高自己的道学水平,胸襟要开阔,思想要与时代同步,要为道教事业的弘扬光大作出自己的贡献。道门中只有分工的不同,觉悟的先后,没有高低荣辱的区分,因此不应该对于别人有嫉妒之心。有嫉妒心,就失掉了度人的根本。 经中所言“不淫不盗”,就是要在人际关系中遵守社会公德。我们正一派道士可以娶妻,但是严禁淫欲,也不允许用不正当的手段把别人的钱财占为己有,更不允许侵吞公产公款,即贪污受贿,营私舞弊。 经中所言“不贪不欲”,就是要淡泊人生,不生贪欲。《道德经》说:“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人之所以不知足,之所以贪得无厌,就是因为欲望太多,包括权欲、名欲、利欲、食欲、色欲等等,归根到底都是为了自身的一点蝇头小利。人有了贪欲,就会做出偷盗、嫉妒、奸淫、阴谋乃至于伤害他人的坏事,有的甚至还会犯罪。我们学道的人一定要追求清净淡泊的人生思想,抛弃不正当的私欲。做有品质有道德的人,给社会做榜样。 经中所言“不憎不女自”,“女自”是一个生僻字,按薛幽栖的注解,不是消除心业罪的意思。不憎不就是不要厌恶和猜疑别人。这里的厌恶和猜疑,是嫉妒发展到一定程度的表现。人有了私欲,心胸就会狭窄,眼光就会变小,对待同道的态度就会发生变化,变得虚伪和猜疑,对自己有用的人奉承拍马,对自己没有用的人则冷若冰霜。一旦实现欲望有阻时,或者丧气灰心,或者不满现实,或者讨厌憎恶和无端猜疑周围的一切。 经中所言“言无华绮,口无恶声”,就是不要说粗话和脏话,特别是说话办事要实事求是,注意分寸,不能遇到有钱有势的人就阿谀奉承、吹牛拍马,遇到无钱无势的人就盛势凌人,傲慢无理。在当今社会,不论是住观道士,还是散居道士,均需要服务信众。善信有贵有贱、有富有贫,我们道教徒就要不论贫富贵贱、一视同人,满足他们的信仰需求,做好服务工作。这是我们道教徒应尽的义务,更是践行道教济世度人思想的重要内容。 以上十恶,或者说十二恶,如果我们都能克服,那么从个人来说,就已经修道有成了。如果通过我们的努力,使天下人都没有这十恶或十二恶,那么天下就“齐同慈爱,异骨成亲,国安民丰,欣乐太平”了。退一步讲,如果我们道门中的人都能灭除十二恶,那么道门中人就能够“齐同慈爱,异骨成亲”,进了道门的,不想出去;没进道门的,都想进来。 “齐同慈爱,异骨成亲;国安民丰,欣乐太平。”是我们道教的理想世界。我们道教并不只是叩叩头,念念经,我们有自己所追求的理想。这个理想就是太平世界的理想。在这个世界里,人与人之间是亲兄弟、亲姐妹,彼此之间没有压迫、没有剥削、没有欺骗、没有嫉妒、没有仇恨、没有偷盗、没有邪淫、相互尊重、相互帮助、国家平安、人民富裕、生活幸福。这样的世界就是大道兴行的世界。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