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移动版

首页 > 传统文化 > 道学 > 道学入门 >

《度人经》要义浅释(3)


    以上讲了《度人经》的来历,主要内容和基本要求,下面我想再展开谈一谈《度人经》济世度人思想的现代价值。
    我们道教的一切教义思想和修行方法,都根源于对大道的执着追求。道教强调“道以人弘,教因师得,若不度人,则法桥路断,所以弘教,先在度人”。《度人经》提出的济世度人之“道”,就是我们道教的重要内容。道教认为法乃道之用,道乃法之体,历史上道教斋醮科仪演绎的主题,就是“度人经”济世度人的宗旨。《度人经》能为道教各派奉为大法,最根本在于《度人经》倡行的济世度人思想。《度人经》虽问世于1600多年前的古代社会,但其提出的一系列社会人生的主张,在当今社会仍然具有现代价值。
    
    道医悬壶济世(资料图 图源网络)
    《度人经》提出的“仙道贵生,无量度人”,体现道教对生命价值的高度关怀,更彰显出道教度人思想的永恒价值,是道教立教的根本宗旨。《度人经》主张要乐生、重生,不同于“生死由命,富贵在天”的天命论。我们道门之人不仅要度己,而且要担负起度人的社会责任。历史上道教度人的方式,如高道的讲经宣道,坛场的斋醮科仪,唱道情的讽世劝化,道医的悬壶施药与治病救人,以及我们现在举行的授箓法会,都是道教的济世度人之举。并且济世度人不仅是施恩于人,也是积德于己,积德方能修成仙道。
    《度人经》宣扬的“齐同慈爱、异骨成亲”,是具有济世色彩的社会道德理想。《度人经》的“齐同慈爱”理想,蕴涵着深邃的社会人生哲理。《度人经》早在东晋时期,就提出和谐社会的人际关系,主张人人都应具有慈爱之心,要友善对待他人,乐人之成,悯人之苦,济人之危。这种理想的社会人际关系,最终达到“齐同慈爱,异骨成亲”的境界。在当今多元化的现代社会,如果人们能遵循道教仙圣的教导,世界就一定会和平安宁。
    《度人经》提出希望实现“国泰民丰,欣乐太平”的理想,这是道教对人类社会发展的期望。《度人经》包含热爱生活,圆融社会,利益人群,健康生命的丰富内涵,其现代价值需要深入挖掘和阐扬《度人经》主张“仙道贵生”“仙道贵实”,为解决当今社会面临生态环境恶化、人性异化乃至政治争端等问题提供了可资汲取的大道和谋略。总之道教《度人经》倡导的度人思想,蕴涵着东方的智慧和人文关怀,具有永恒的精神文化价值。
    在经济全球化、世界多极化、文化多元化的当今社会,传承和发扬道教文化崇尚道德、传播慈爱、讲求奉献、向往和平等传统核心价值理念,对提升个人境界,促进社会和谐发展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道法自然(资料图 图源网络)
    一是“抱朴守真”的生活观。道教历来注重心性修炼与思想引导。道教认为,人心浮躁不安、偏激失态的原因,在于不能正确对待人生的得失和把握欲望的尺度。如能处理好人生这两个认识与实践的问题,人心自然能够“常清常静皎如月,坦然应对世事人”。
    二是“尊道贵德”的人生观。道德修养高深的人,与人为善,乐于助人,对于内心是一种安慰,生活得非常充实,问心无愧,心胸坦荡,自然心平气和,无忧无虑,所谓“德正则心安,心安则气顺。”相反,假如德行欠佳,心地不纯,甚或道德败坏,损人利己,则是心神不安,难得清静,往往杂念丛生。
    三是“知止知常”的应世观。道教一方面以“无为之德”彰显出人性内在的光辉,同时又从另一个方面对人的行为提出了外在要求,即“知止”、“知常”。知止,就是要把握事物发展的度,做到适可而止、恰到好处,力戒贪心、排除妄为;知常,就是要明了物之本性,坚持顺应自然、恪守规律,做到知天理、循人情、顺造化。如果按照道家“上德不德”、“知止知常”、“有所为,有所不为”与“为而不争”的内在修修和外在德行去要求自己,自然人我清静、贪念不生,断除烦恼、万缘和谐。
    四是“虚怀若谷”的包容观。这是道教“内以修仙,外包万象”的重要思想。以山谷比喻人之胸怀,用大海比喻人的涵养。引申而言,虚怀若谷的精髓在于虚无、高远和含蓄;海纳百川的核心则是开放、容纳。二者表现在人的修养层面,前者是在尊重和肯定别人的同时肯定自己,显现出谦虚谨慎、先人后己的气度;而后者则以包容与接纳别人的方式来丰富、完善自己,更多地折射出和合圆融、偕同共进的君子襟怀。
    五是“天人合一”的生态观。对于保护环境、维持生态,道教的这一思想强调要复归万物自然天成的本能,不以人的意志改变其自然本性;指出了人与万物的关系是一个密不可分的和谐整体,故而人类应该做到尊重自然、顺应自然、效仿自然、保护自然,进而和大自然合而为一、共生共荣。
    六是“和光同尘”的处世观。道教强调的“和光同尘”的心境,就是清静自然、无私无欲,和合包容、和而不同的心境;道教倡导的“恭敬一切”的胸怀,就是理解尊重、处下谦卑,诚实守信、柔弱不争,慈爱和同、彼此依赖的胸怀。这种心境与胸怀概括起来,就是以和为贵、以和为尚的“崇和”之道。道教的“崇和”之道,既是一种尊重认同、人我和谐的精神,也是一种和而不同、为而不争的气度,更是一种谦下不欺、慈悲互助的境界。
    最后,回到我们这次讲经的主题——《度人经》上来。我们作为新时代的修道之士,应该怎么做到践行《度人经》的优秀思想呢?修道的人,一个“修”字非同小可,它是一种历练,《太上感应篇》讲的好,修成地仙要完成300善,天仙则要修成1300善,才能功德圆满。不是随随便便就能得道成仙的。在这里,我就《度人经》而言,谈谈如何学以致用。
    首先要虔诚奉读。所谓虔诚,就是要用心去读,先是要学懂经文,逐句领会,凡有不懂或难悟的地方,可以参看《元始无量度人上品妙经四注》,那里面四位高道逐条逐句都做了详细的解释。文化低的人,应该多多向文化高的请教,文化高的人也应有“度人”的思想,多做一些辅导,大家共同进益。我们学习《度人经》还有一个适应当今社会,与时俱进的问题,《度人经》大约问世于东晋,流传1600余年,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因各地方言,音声各异,念诵传抄,亦有所误,所以,学习当中,务须细加斟别。特别是随着时代背景的变化,我们对《度人经》主要思想的理解和认识,也要与时俱进。我们要坚持服务社会、服务民众,只有这样才能开创道教事业的新局面。
    再就是身体力行。《度人经》里说:“度人无量,为万道之宗,巍巍大范,德难可胜”。这里的“范”指的是法,带有规范、约束的意思。我们要把《度人经》看成是一面镜子,时时对照着自己。一言一行,惟道是从,“天道无亲,常与善人”。一个人,做一两桩善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不做恶事,坏事。这些,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并不容易。人的一生,有顺有逆,有福有祸,有喜有悲,没有平坦笔直的大道。尤其是在遇到挫拆的时候,更要牢记《度人经》的教诲,行大善于人世,忍世俗之不忍。这在我们道教来说,就是“德”。要体现道门的“德”,我觉得不外乎两点:一是忠孝为本,自度度人;二是乐善好施,济世利人。在坐的各位道友能够坚持不懈地做到、做好这两点,自然有成。
    《度人经》中说“仙道贵生,无量度人”,让我们携起手来,继承祖师大道,广布善缘,弘扬道法,共同营造一个清平、清净、和谐美好的社会。
    谢谢大家!
    作者:中国道教协会副会长、嗣汉天师府主持张金涛
    (本文系腾讯道学独家原创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