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国学漫谈 >

古文字应用研究需加强

http://www.newdu.com 2019-12-11 国学网 陈双新 参加讨论

    习近平总书记在甲骨文发现和研究120周年贺信中指出:“甲骨文是迄今为止中国发现的年代最早的成熟文字系统,是汉字的源头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脉,值得倍加珍视、更好传承发展。”将甲骨文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根脉”,充分体现了党和国家对以甲骨文为代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高度重视。
    汉字中的文化信息虽不像传世经典和考古发现那样丰富和系统,而是从细小的角度反射出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心理、思维方式乃至风俗习惯等特征。正如文字学家王宁所说,“典籍与考古是通向古代历史文化的一座座大桥,而汉字则是通向历史文化的一叶叶小舟。很多偏远的微小地带,乘坐小舟比渡过大桥更为方便。”
    120年来,甲骨文研究取得巨大成就,但学术成果的应用还有待加强,其中最典型的表现,就是社会大众和汉字教学中乱解汉字的现象十分普遍。比如,某小学老师这样教“日”与“目”:“日”中只有一横,因为太阳只有一个;“目”中有两横,因为眼睛有两只。有人曾对“保”“进”的字形提出疑问:“保”字右边是“呆”,“呆傻之人”怎么保卫国家?“进”的繁体字由走之旁和“佳”组成表示“渐入佳境”,而简化字形是走之旁加“井”表示“往井里走,还怎么前进?”
    实际上“日、目、保、进”四个字形的演变过程如下:
    可以看出,“日、目”的早期字形是象形字,“日”本应写为圆形,但圆笔不如方笔便于书写,因此甲骨文时期就经常写作方形。中间一横与一个太阳毫无关系,而是为了与其他圆圈区别开来。“目”中的两横来源于眼珠的左右边缘,中间有时还画出瞳孔。眼睛应该是横向而没有竖向的,也是为了书写方便而慢慢变成竖向,外框由椭圆变为方框。
    早期“保”字是一个极温情的字形。上面所列的商代甲骨文和金文字形是日常生活中很常见的负子于背之形,左边大人的手伸至后背托住婴儿,爱护、保护之意很逼真,暖意融融。那么,右边的“子”为何演变成后来的“呆”了呢?前列金文字形中“子”下部的一撇表示左边大人伸到后背的“手”,但已与左边的人断开,战国字形与西周字形最明显的区别是“子”下部与原右侧一撇对称的位置也有一撇,这一撇不是表示“手”而是为了追求字形的对称而添加的装饰线条,然而这个添加了装饰线条的字形被后来的篆、隶、楷字形继承了。这里顺便说一下,既然“呆”是由“子”、表示手的右撇和起装饰作用的左撇构成,又是怎么与“呆傻”之义联系起来的呢?呆傻的“呆”本作“獃”,是从犬岂(豈)声的形声字,表示犬很小时不能分辨,以其表示痴呆义大概始于元代的民间戏曲文本中的借用。
    “进(進)”,本从辶(chuò)从隹(zhuī),隹就是鸟,因鸟脚只会往前走而不会后退,以此表示前进之意。古人观察之细微让人很惊叹,而今日所谓“渐入佳境”的解读者不但完全没有认识到古人的“用心”还把“隹”混淆为“佳”。至于简化字“进”里面的“井”,与“汫”“妌”“肼”等字中的“井”一样,只起表音作用(音很近而未必完全相同),不能当义符理解(“阱”中的“井”兼表意)。
    纠正文字释读乱象,落实好甲骨文等古文字的应用研究成果,不是要大众都去认读一个个甲骨文,而是将在甲骨文等古文字中包含的汉字理据,以通俗易懂的方式融入中小学语文教学和各类大众传播媒介中。这需要甲骨文等古文字领域的专家学者参与,需要将专家的研究成果应用到教材和课堂中。在基础教育阶段,要重视吸收甲骨文等古文字研究成果,将汉字的构形规则、历史发展和文化内涵适当引入语文教育,改进和丰富语文教学内容,这是贯彻总书记讲话和贺信中提到的“确保有人做、有传承”的有效举措。
    只有大众了解科学的汉字形义关系,树立对汉字的敬畏和热爱之心,真正懂汉字、用汉字,才能在全社会形成热爱汉字、致敬文化的良好氛围。
    (作者:陈双新,系北京语言大学教授、河北大学教授)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