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移动版

首页 > 校园国学 > 明德讲堂 >

《晋如说儒》第九讲完整版:《论语·学而篇》(4)


    “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这一段意味深长。君子之学是要通向品格的完成的,那么一个人他的品格完成以后,他是什么样子的?他是持重的、厚重的,他不会是那种“轻薄骨头”。如果一个君子缺乏持重、厚重,他就没有威仪,他的学问也不会巩固。我在北大的时候,当时有一位同学,我看他的天分是很好的,非常聪明,保送进北大,但是我在当时我就判断他将来绝对不会走学术的道路,也不会成为一个学者。就是我跟他的接触交往,就很明显地感觉到,他的身上有那种轻浮,有那种追求一些很眩目的东西,而没有那么沉潜的精神,沉下来潜下来这样的一种精神。后来果不其然,他后来没有再走学术的道路。
    “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这两句要连在一起读。“主忠信”,忠信是人的基本的底线,一个人必须要谨守忠信这样的底线,能够做到尽其心力,能够做到言而有信。对于不能够做到这个底线的人,处于这个底线以下的人,就不要跟他交朋友了,这叫做“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所以曾经有人问我,他说孔子既讲“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他又讲“无友不如己者”,这不是矛盾吗?不矛盾,这里面有一个前提,就是有一个底线,这是一个基本的及格线,及格线以下的不忠不信之人不要跟他交往。
    “过则勿惮改”,这一点非常地重要,看起来很简单,但是很多人却难以做到。所以君子的过失就像日月之食一样,这个过失在那里,大家都能看见,但是等到他改掉了自己的过失,大家都会像仰望日月一样去仰望着他,你认个错,这没有什么的,死不认错的人,而且要为自己的错误曲加回护的人,这样的人的品性通常都是有问题的。
    “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儒家思想,很多人认为它不是一种宗教,这个观点我不能认同。我认同陈焕章先生的观点,儒家就是一个宗教,就是我们中国人最本土的、绝大多数人其实都是它信仰者的这样的一个宗教。陈焕章先生是康有为的弟子,那么他当年是考中了进士,后来又在美国读了博士,这是一个非常传奇性的人物。儒家的宗教,它的思想主要体现在《礼记》的《乐记》这一篇当中。这里面我们不详细说。但是儒家会特别注重丧礼,有人说,这是因为孔子年轻的时候曾经做过丧礼的吹鼓手,所以特别注重丧礼,这种说法恐怕有点小说家言。其实对于孔子这样一个通天彻地的教主来说,他有更深邃的思考,他很早就看到了,其实我们人生在世,就是要解决哲学上的三个基本问题:你是谁,你从哪里来,你到哪里去。这三个问题解决不了,那么人生在世就无法安顿自己的生命。所以孔子给你解决了这个问题。你是谁?你是这个家族里面,你是具有血脉传承的这样的一个人。你从哪里来?你从你的父亲那里来,你父亲从哪里来?从你的爷爷那里来,然后你的爷爷从你的曾祖、(你的)高祖这样一路下来,从自己的祖先那里来。你到哪里去?你也将进入祖庙,你也会成为你后来(人)的祖先。所以当“你是谁?你从哪里来?你到哪里去”这三个哲学基本问题解决了以后,人的生命就得到了安顿。人的生命得到安顿以后,整个社会就比较地少一些纷争,少一些戾气,多一些祥和之气。所以曾子说“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慎终”,是指恭谨地谨慎地对待长辈的丧事,“追远”是指祭祀,一个丧礼,一个祭祀,如果把这两点做好了,老百姓的灵魂生命都能够得到安顿,那么这个社会就会是和谐的,老百姓的品格就会是忠厚的,是仁厚的。跟这个“厚”,相对的一个概念,就是“薄”,我们经常有一个词儿叫“人情浇薄”,浇薄正好是这种淳厚的对义词。
    子禽问于子贡曰:“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
    这里面我们看到了两个“与”,一个“求之与,与之与”的“与”,一个是“与”——“抑与之与”的“与”。那么表示平声字的“与”,它是通假字,通旁边加一个“欠”这样的“欤”,是一个语助词,可以翻译成“吗”。子贡,他原来那个字实际上应该是“子赣”了,他是孔子的学生端木赐。端木赐是一个才性极高,同时又极有办事能力,他经商能够成为巨富,做官能够影响政治态势这样的一个大人物。孔子去世以后,大家都为孔子守墓三年,唯独子贡庐墓六年。我今年春天去三孔——孔庙、孔林、孔府,去拜谒,孔子那个巨大的陵墓旁边,就是一个子贡庐墓处。子禽呢,也是孔子的一个学生,就是陈亢。子禽问子贡说,夫子到了这个国家,一定要去听他的政,这个“闻”呢实际上是“参与”的意思,就大家一定会,我们知道“听”和“闻”是不一样的,“看”和“视”也是不一样的。“看”是“看”,“视”是“看到”;“听”是“听”,“闻”是“听到”。所以这里面的“闻”,它的意思就是说一定会有当地的、这个国家的实权人物来向孔子请教政治,来让孔子去听闻这个国家的政治。那么这是孔子求得的吗?还是孔子主动去给予别人的?
    那么子贡就说,“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夫子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说夫子是依靠他的人格的力量,依靠他的人格的伟大,来获得当地的统治者的尊重。夫子的人格伟大体现在五德“温、良、恭、俭、让”这方面。所以夫子——我们的先生,即使去追求,需要求得这样的一个听政的机会,也跟别人去蝇营狗苟,去努力钻营,去获得从政出仕的机会,是完全不一样的。近代以来,温良恭俭让的人格遭到了强烈地批判,痞子精神、流氓精神却得到了大力地张扬,所以我们今天再重读这一章的时候,不由得心中百感俱陈。
    “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这里面有一个字,“父没,观其行”。这是两个通假字,第一个是“没”,“没”通这边是一个“歹”,这边一个“殳”(殁),这个字是去世,“没”是一个通假字。“观其行”,品性,不是行为。这是从忠孝之事入手,看一个人怎么样称得上孝呢?父亲在的时候,看他的志向,就父亲在世的时候,看他的志向;父亲去世了,看他的品性。如果说在三年这么长的时间之内,这三年指的是什么?就是父母去世为人子者要守孝三年。后来我们中国古代的官员父母去世以后,必须要停止工作27个月,这叫“丁忧”,这都是从儒家思想来的。我认为我们现在的公务员也应该恢复这样的一个优良传统。相反我们现在看到的是什么呢?我们看到深圳有一个公务员疯狂毒打自己的父母,而自己的父母竟然为了这个孩子的前途还原谅他,这在被我们认为是黑暗的旧社会,这样的官员早就千刀万剐了。他在这个守孝三年这样长的时间之内,都不会改易父亲的“道”。什么是父亲的“道”?就是这个父亲为人处事的这些基本的准则,这样的人就可以称得上是孝啦。当然这里儒家有一个前提,它这种隐含的前提,就是这个父亲他是一个很好的人,然后这个儿子如果不像自己的父亲,就叫做“不肖”,“肖”是“像”,就叫做“不肖”,那么这样的孩子就是没出息的,就是不好的。那像自己的父亲,就叫做“肖”,那这样就是很孝顺的。那么有人说,父亲在身边的时候,就看他的志向,父亲不在身边的时候,他不知道这个“没”是一个通假字,他认为是“父没”,那么就看他的行为,那这是没文化的见解。那么台湾的某位先生就是这样,这里面我们不去谈他。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