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如说儒第十三讲:论语·公冶长篇(4)
http://www.newdu.com 2024/11/29 05:11:51 腾讯儒学 徐晋如 参加讨论
君子之道有四 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孔文子是卫国的大夫,名字叫做孔圉,因为古代的谥法说得是一般怎么样的人才能够谥号叫“文”?说的是“经天纬地”才能够叫做“文”。子贡就奇怪,孔文子没有经天纬地之才,怎么能够给他谥号叫做“文”呢?孔子说你光看到经天纬地为文,你不知道勤问好学也能称之为文,所以他这里面,他懂得不停地向别人询问,特别地好学,吸纳不同的意见,这样的人,当然可以谥之为文啦。 子谓子产:“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 子产是郑国的大夫公孙侨,曾经做过郑国的丞相,也是孔子所非常推崇的这样一位前辈大师。孔子就说子产他有四个别人所无法企及的君子之道,第一就是行己也恭,他在修饰自己的品性的时候,他发自内心地有一种恭恪之气;他去侍奉上司,侍奉君主的时候,他是发自内心地敬爱;他去治理老百姓的时候,让老百姓收入很高,生活得很好;他在让老百姓服劳役的时候,他不会去违背农时,他一定是趁农闲的时候,而且一定是让老百姓心悦诚服去做这样一些劳役之事。所以,孔子认为这些都是君子之道。 子曰:“晏平仲善与人交,久而敬之。” 晏平仲是齐国的大夫晏婴,也就是后来我们说的晏子。 孔子就发现了一个人性的弱点,这个人性的弱点就是人的交往往往是随着交往时间的变长,那可能就会产生一种轻慢之心,甚至于夫妻之道也是这样。两个人在一起久了,左手对右手,产生审美疲劳,那么可能以前的敬爱都会荡然无存。但是孔子就说,晏平仲这个人了不起,他非常擅长跟人交往,即使跟人交往,相处得已经非常时日之久了,还是能够保持敬爱之心,保持一种尊敬,这是非常难得的。 子曰:“臧文仲居蔡,山节藻棁,何如其知也?” 臧文仲是鲁国的大夫臧孙辰,“蔡”是一尺二寸长的龟壳,古代那个龟,龟壳是用来占卜的,一尺二寸长的大龟就叫做“蔡”。那么蔡国又有一个大龟,专门有一个名字叫做元绪,所以当时新文化运动起来,新文化运动的总后台实际上是北京大学的校长蔡元培,蔡元培是一个民粹主义特别严重的一个人,他是受德国的思想影响,他推行这种集权主义思想。蔡元培支持了鲁迅,蔡元培支持了陈独秀,蔡元培支持了胡适,所以当时古文大家林纾就写了一篇小说,这小说里面就讽刺了这些新文化派的代表人物,给蔡元培取了一个名字叫元绪。这个“元绪”是什么意思呢?古人的书上注解说叫“蔡,大龟也”,实际上是对蔡元培进行一种人身攻击啦。 所以这里面“蔡”,“蔡”是一尺二寸长的大龟,但这种大龟是只有天子才有权利去保有的。就是龟的大小长度它是有定制的,就是天子才能一尺二寸长,诸侯只能九寸长,大夫七寸,士五寸。臧文仲他是一个大夫,他只能够藏有七寸长的龟,但是他把一尺二寸长的天子所用的龟,他把它给藏起来。天子藏龟的地方专门有一个龟室,这个龟室里面有一个方盒子,盒子放在龟室的西南角,西南角是一个房间里面最尊贵的地方。他不但藏了一个不该他藏的大龟——“蔡”,而且他还把这个藏龟的龟室给做成像天子的那个宗庙宫室一样,“山节藻棁”。 “节”是一个通假字,通“楶”,一个“木头旁”傍一个咨询的“咨”。这个东西是古代营造的时候,建筑的时候,柱子上头有一个大的方的木头,这个方的木头就叫做“楶”(口误,应读jié),就是所谓的这个“节”。再上面,木头还有一个小一点叫做“斗”,这个斗就是用来扛梁木的。 这个“棁”,这个朱熹解释说叫“柱头的斗拱”,从泛指来说是对的,实际上它是斗下面的那块东西。这个“棁”是梁上面的短柱子,一般来说,天子才会在这个上面画上山、画上水草,古代普通的士他家里面的这些建筑是不能够画任何纹饰的,不同的等级的人画不同的纹饰,到士以下是不能够画任何的纹饰,称之为叫做“白屋”,白屋即白盖之屋,就是说我不加任何纹饰的屋子,这是一种基本的礼节。所以后来“白屋”就用来引申指贫寒人家所居,“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 孔子不直接地去批评他,而是说这样的人的智力真的堪虞啊,真的是令人担忧啊,他以为自己用了蔡,能够把存放“蔡”这个大龟壳的房子做得像天子一样,那么神就会降福给他了吗?他僭越了,他去追求的是与自己的身份地位不相匹配的这种福佑,所以上天是不会庇佑他的,你怎么这层想不到呢?这样的人的智力真的是让人担忧,孔子说我为你的智商着急啊! 孔子最欣赏的处世智慧 子张问曰:“令尹子文三仕为令尹,无喜色;三已之,无愠色。旧令尹之政,必以告新令尹。何如?”子曰:“忠矣。”曰:“仁矣乎?”子曰:“未知,焉得仁?”“崔子弑齐君,陈文子有马十乘,弃而违之。至于他邦,则曰:‘犹吾大夫崔子也。’违之。之一邦,则又曰:‘犹吾大夫崔子也。’违之。何如?”子曰:“清矣。”曰:“仁矣乎?”曰:“未知,焉得仁?” 在《论语》当中,孔子经常把“仁”与“智”相并称,仁者和智者相并称,但是仁者其实是统包智者的,因为仁是心之全德。就像我们中国古代这个五行——金、木、水、火、土,东方属木,西方属金,北方属水,南方属火,东南西北四方都有了,这个土怎么办呢?土实际上是包容了四方的,这个“土”就是仁德,仁义礼智信这五德,仁也是包括了义礼智信的。 所以这个心之全德是非常不容易做到的,你可能在一方面做得很好,但是孔子认为说你不够智慧,你还不能够称得上是仁。所以子张,孔子的学生就问,说楚国的令尹——就是丞相之职——斗榖於菟,他曾经多次地去做到丞相之职,没有表现出一种得意的神情,那么又多次地被罢官,罢相,他也没有表现出郁闷不平,他做丞相时候的那些政务他都事无巨细地交代给新的丞相,这样的人,怎么样呢?孔子说这样的人啊,称得上是一个忠于职守的人。那么子张就问,这样的人难道不能称得起“仁”吗?孔子说他这个人缺乏智慧,他怎么能够称得上仁呢?为什么说斗榖於菟他缺乏智慧呢?因为他曾经举荐一个大将叫子玉去打仗,结果大败。所以他缺乏知人之智,所以还不能称得上仁。 那么当时齐国的大夫崔杼就把齐庄公给杀掉了,当时崔杼的手下杀的,后来这个事情就很轰动,齐国的史官就记下来叫“崔子弑其君”,那么崔杼就把他给杀掉了,杀掉以后,他有个弟弟就继续写,因为他们这个史官是世代相继的,写了以后又杀掉了,结果还有一个弟弟继续写,那么这个时候,其他国家的史官听说崔杼把这个史官杀掉了,都跑过来,就说你要把天下的史官都杀掉,否则我们肯定来写的。后来崔杼就不再杀第三个史官了。那么当时呢,陈国,不是,齐国,齐国陈文子他叫陈须无,陈就是田,田就是陈,他家里面有四十匹马,四匹马拉一辆车叫做一乘,四十匹马,他都不要了,这是很大的一笔财产,我都不要了,然后就到了其他的国家去流亡。结果到这个国家一看,这个国家也是君不君臣不臣,跟我们国家的那个大夫崔杼一样。又到一个国家,这个国家的(也是)君不君臣不臣,跟我们的崔杼一样,又离开。这样的人怎么样呢?孔子就说,这样的人称得上是非常清高的。子张问:“难道他还不称得上是仁吗?”孔子说不够智慧,因此也称不上仁。为什么说他不够智慧呢?因为在孔子倡导的,我们要跟前面联系起来,为什么孔子更加地称颂南宫绦?孔子倡导的是一种韧性的战斗,所以他认为说,你在邦无道的情况之下,其实到哪里一样,你要保全好自己,你要去传承文化,尽量可能的情况之下能够帮助老百姓。这是孔子的一种基本见解。 那么这就让我想起了我们当代有一位非常了不起的大教育家——武汉大学的前校长刘道玉先生——天才的教育家。有一次他在接受访谈的时候,那么他就说在任何一种社会,其实都是有缝隙的,他说就像圆,一个一个的圆,好像看起来填满了,但是圆与圆之间肯定都是有缝隙的,他说你要利用好这个缝隙,尽量地多做事。实际上我认为刘道玉先生他的这种“缝隙理论”是很得孔子的心法的。 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子闻之,曰:“再,斯可矣!” 鲁国的大夫季行父,后来谥号文子,他做事情都要三思而后行,孔子知道这件事情以后,就评价说,思考两次就足够了吧?因为只思考一次可能会冲动,两次就比较审慎,但是到了三次以后,一个人可能就会畏首缩尾,就会显得有点优柔寡断,所以孔子在这里面他强调一种中道。 子曰:“宁武子邦有道则知,邦无道则愚。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 说“愚不可及”这个词,今天已经是成了一个贬义词,就是这个人蠢得根本没有办法比得上。但是在孔子那里面“愚不可及”是一个褒义词,他分别称颂了两个人愚不可及,一个就是宁武子,一个就是他最喜欢的学生颜回。 这里面说到,卫国的大夫宁俞,说他在邦国有道的情况之下,他就显得非常地聪明,从容答对;邦国无道的情况之下,他就闷然于世,这个“闷”实际上是老子的一个术语,就是沉闷的“闷”,就是他韬光养晦,显得我没有什么才能。他说他的智慧、他表现出来那种才华,一般人都可以达得到,但是他这种在邦国无道的情况之下,他韬光养晦的这种能力,这是一般人所达不到的。所以由此我们又可以跟前面联系起来,可见,孔子所认同的其实是这样一种人,是一种能够长期坚持战斗的、韧性战斗的人。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