逝去的儒者:我的父亲梁漱溟
http://www.newdu.com 2024/11/25 07:11:19 《读者》杂志 梁培宽 李菁 参加讨论
梁培宽口述,李菁整理。本文摘自《读者》2007年第09期。 1893年的10月18日,梁漱溟出生在北京一个“世代诗礼仁宦”的家庭。他的一生充满传奇色彩:6岁启蒙读书,学的是ABCD,却成为现代新儒家著名学者;只有中学文凭,却被蔡元培请到北大教印度哲学;在城市出生成长,却长期从事乡村建设。他一生追求两个问题:一是人生问题,即人为什么活着;二是中国问题,即中国向何处去。 梁漱溟(资料图 图源网络) “这个世界会好吗?”1918年的一天,刚被聘到北大教书的梁漱溟,在与父亲探讨欧战新闻时,被父亲问了这样一个问题。“我相信世界是一天天往好里去的。”这番对话3天后,问者便在对社会的绝望中结束了自己的生命,而梁漱溟却用近百年的人生实践了自己的回答,在跌宕起伏的年代,无论身处何种境遇,他始终保持了一位儒者的乐观与尊严。 梁漱溟将两个儿子分别取名为“培宽”、“培恕”,“宽恕”也许是梁漱溟对人生、对世界的信条。梁漱溟把“不谋衣食,不顾家室,不因家事而拖累奔赴的大事”当作家训,这在两个儿子身上得到了传承。梁培宽与弟弟培恕一向不喜抛头露面,为人低调。梁漱溟一生辗转到中国各地,前半生居无定所,所以很少有实物留下来纪念,只剩下著作书稿这些精神遗产。理科出身的梁培宽坦言,以前对父亲内心世界了解不多,退休后的20年里,他与弟弟的主要工作都用在整理父亲文稿上,这也让他重新认识了父亲。 (责任编辑:admin) |
- 上一篇:古代惩贪力度大 包拯诫子孙贪官不得葬入祖坟
- 下一篇:荐举为何恐其人闻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