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移动版

首页 > 传统文化 > 儒学 > 经典导读 > 经典新知 >

荀子:以仁为基础的礼义构建(3)


    (二)体道与修身
    在荀子看来,要实现对超越于事物现象之表的这种普遍之道的把握,诉诸智性的活动显然为不可能,而必须以“大清明”的心去“体”道才是唯一可能的途径,因为道的真实存在状态只可能呈现于因宁静而清明的心灵。所以他说:“人何以知道?曰:心。心何以知?曰:虚壹而静……知道察,知道行,体道者也。虚壹而静,谓之大清明。”(《荀子·解蔽》)杨倞注:“体,谓不离道也。”心虚壹而静,就会知道而明察,知道而践行,与道不离,这就是体道。荀子虽持论与孟子有异,但对于道的阐述实则更为清晰,故吕思勉先生曾说:“《荀子》书中,论道及心法之语最精”
    荀子把礼看成个人修身的根本。他说:“礼者,所以正身也。”“凡用血气、志意、知虑,由礼则治通,不由礼则勃乱提僈;食饮、衣服、居处、动静,由礼则和节,不由礼则触陷生疾;容貌、态度、进退、趋行,由礼则杂,不由礼则为固僻违,庸众而野。故人无礼则不生。”(《荀子·修身》)荀子主张以礼来端正自身,规范人的思想意识、言行举止。“礼者,人道之极也。然而不法礼,不足礼,谓之无方之民;法礼,足礼,谓之有方之士。”“礼者,谨于治生死者也。生、人之始也,死、人之终也,终始俱善,人道毕矣。”(《荀子·礼论》)对于个人修身来说,礼是依据,是人道的极致,是做人的规范。荀子要求君子严格按照礼义的标准来修养自身。《修身》中说:“体恭敬而心忠信,术礼义而情爱人,横行天下,虽困四夷,人莫不贵。”其意是说,心存恭敬和忠信,依照礼义真心地去爱别人的人,可以走遍天下,即便他身处蛮荒之地,人们也同样会尊重他。《致士》中说:“礼及身而行修,义及国而政明,能以礼挟而贵名白,天下愿,会行禁止,王者之事毕矣。”是说以礼修身,以义明政,就可以美名远扬,受人仰慕,王道的事业就到最完美了。以礼义为基本标准,荀子进一步提出了人伦关系各个方面的道德规范:
    遇君则修臣下之义,遇乡则修长幼之义,遇长则修子弟之义,遇友则修礼节辞让之义,遇贱而少者则修告导宽容之义。无不爱也,无不敬也,无与人争也,恢然如天下之苞万物,如是则贤者贵之,不肖者亲之。(《荀子·非十二子》)
    请问为人君?曰:以礼分施,均遍而不偏。请问为人臣?曰:以礼待君,忠顺而不懈。请问为人父?曰:宽惠而有礼。请问为人子?曰:敬爱而致文。请问为人兄?曰:慈爱而见友。请问为人弟?曰:敬诎而不苟。请问为人夫?曰:致功而不流,致临而有辨。请问为人妻?曰:夫有礼,则柔从听待,夫无礼,则恐惧而自竦也。此道也,偏立而乱,俱立而治,其足以稽矣。(《荀子·君道》)
    每个人在社会中具有不同的角色,要处理不同的社会关系,以礼义为标准,就形成了不同人应当遵循的道德规范,借以和谐人际关系,促进社会和谐。
    荀子还重视礼义的养人功能。他不讳言“人生而有欲”(《荀子·礼论》),即人具有各种欲望如欲食、欲暖、欲息、好利、恶害等等,是人与生俱来的生理机能。但有了礼义就可以通过礼义来养人之欲。他说:
    故礼者养也。刍豢稻梁,五味调香,所以养口也;椒兰芬苾,所以养鼻也;雕琢刻镂,黼黻文章,所以养目也;钟鼓管磬,琴瑟竽笙,所以养耳也;疏房檖貌,越席床笫几筵,所以养体也。故礼者养也。(《荀子·礼论》)
    这就给人的物质欲望以存在的合理性,而强调的是通过礼义来适当地满足人的正常欲望,既不是禁欲主义,也不是纵欲主义,是符合儒家的中道的。这与孟子的“寡欲说”非常接近,但比较起来,孟子的“寡欲”是立足于内在心性,而荀子则是立足于外在礼义。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