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香菊 刁兴泽】曾国藩读书治学的方法和境界
http://www.newdu.com 2024/11/25 11:11:18 儒家网 newdu 参加讨论
曾国藩读书治学的方法和境界 作者:杨香菊 刁兴泽 来源:《学习时报》 时间:孔子二五六九年岁次戊戌腊月十八日庚申 耶稣2019年1月23日 作为“清代三杰”之一的曾国藩,是中国近代不可多得的人物,其立德、立言、立功,为师、为将,深受毛泽东的称赞。他一生勤于读书,善于治学,读书治学伴随他叱咤风云的一生。在南宋著名教育家朱熹“循序渐进,熟读精思,虚心涵泳,切己体察,着紧用力,居敬持志”的读书方法中,曾国藩尤其推崇其“虚心涵泳”和“切己体察”的读书方法,并将其视为读书治学的境界。 读书治学须有“虚心涵泳”之境界 “虚心”是指读书要虚怀若谷,精心思虑。朱熹对“虚心”主要从读书方法上去探究。他强调读书不要先入为主、牵强附会,即使在读书中发现问题,也要静心思考,切勿决定取舍。读书又要反复咀嚼,细心玩味。他说:“读书之法无他,惟是笃志虚心,反复详玩为有功耳。”曾国藩在学习继承朱熹读书须“虚心”的基础上,又从读书要有志、有识、有恒上寻找“虚心”的根源。曾国藩在写给他诸位弟弟的信中说:“盖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有志则断不甘为下流;有识则知学问无尽,不敢以一得自足,如河泊之观海,如井蛙之窥天,皆无识者也;有恒则断无成之事。此三者缺一不可。”志是志向、眼界,识是见识、胸怀,恒是决心、恒心。读书有志、有识、有恒,人才有能力和智慧,才有自知之明,才知道“虚心”为何物。 朱熹对“涵泳”强调读书要仔细认真、反复研磨、反复体会,切忌走马观花、浮光掠影。曾国藩在给其长子曾纪泽的家信里对“涵泳”这样论述:“汝读《四书》无甚心得,由不能虚心涵泳,切己体察。朱子教人读书之法,此二语最为精当。”“涵泳二字,最不易识,余尝以意测之。曰:涵者,如春雨之润花,如清渠之溉稻。雨之润花,过小则难透,过大则离披,适中则涵濡而滋液;清渠之溉稻,过小则枯槁,过大则伤涝,适中则涵养而浡兴。泳者,如鱼之游水,如人之濯足。程子谓鱼跃于渊,活泼泼地;庄子言濠梁观鱼,安知非乐?此鱼水之快也。左太冲有濯足万里流之句,苏子瞻有夜卧濯足诗,有浴罢诗,亦人性乐水者之一快也。善读书者,须视书如水,而视此心如花、如稻、如鱼、如濯足,则涵泳二字,庶可得之于意言之表。尔读书易于解说文义,却不甚能深入,可就朱子涵泳、体察二语悉心求之。”涵就是要有度。不能不及也不能过之,不及就会“难透”和“枯槁”,过之就会“离披”和“伤涝”,而且这个度要适合自己。泳,如鱼游泳、如人濯足。“善读书者,须视书如水。”鱼戏游水则乐,人亦有乐水之性。“涵泳”,就是读书要把书看作水一样,使花稻得以滋润,使人和鱼得到快乐。读书是对人的滋润,是人从读书中得到快乐的心境。 曾国藩认为,“虚心涵泳”就是虚其心胸,不带偏见,感受快乐。“虚心涵泳”,正是表达了他独潜书中、如乐水般快意之境界。徜徉书中,如置身浩海,每“涵泳”之后静思,细细回味,自是欣慰不已。 读书治学更要有“切己体察”之境界 “虚心涵泳”是如何读书才会有所得,但真正有所得,更要有“切己体察”之境界。朱熹的“切己体察”,侧重于把书本知识见之于自己的行动,强调要身体力行、躬身实践。曾国藩对“切己体察”强调的是,读书更要通过自己的工作生活,来体察悟解书中的内容。这样收获的知识,反复感之,故而难忘;左右解释,故而不偏。 曾国藩认为,书中的知识要在实践中才能真正“切己体察”。曾国藩在给儿子曾纪泽的家信中说:“尔现读《离篓》,即如《离篓》首章‘上无道揆,下无法守’。我往年读之,亦无甚警惕。近岁在外办事,乃知上之人必揆诸道,下之人必守乎法。若人人以道揆自许,从心而不从法,则下凌上矣。”曾国藩说他以前对“上无道揆,下无法守”认识不足,而当他身处高位,在处理各种事物中才真正有所体会:如果“上无道揆”,就必然“下无法守”,都认为自己对,而随心所欲没有法度,就必然会造成以下凌上的乱局。这正是曾国藩从工作实践中真正读懂了孟子的话。 曾国藩认为,阅历越久,“体察”越真。曾国藩在给儿子曾纪泽的家信中说,“爱人不亲”章,往年读之,不甚亲切,近岁阅历日久,乃知治人不治者,知不足也。此切己体察之端也。《孟子·离娄》原文:“爱人不亲,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礼人不答,反其敬。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其身正,而天下归之。”爱他人,而不被亲近,阅历越深,越知道是自己智力不够,才能真正克服“爱人不亲”。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