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移动版

首页 > 传统文化 > 道学 > 道学入门 >

考古马王堆一号汉墓四重棺:汉初道者眼中的死后仙化程序


    文/姜生
    汉墓表达的死后转变成仙“与道为一”的整个过程
    马王堆一号汉墓所出轪侯夫人的四重棺,应按由内向外的顺序理解,最外层黑漆素棺乃表示“包天裹地”、“玄之又玄”的“道”。整个套棺从内向外依次表达了汉初“道者”坚信的从死后为鬼到尸解变仙到升天成神到混溟合道的完整程序,四重棺分别代表:冥界、昆仑、九天、大道。T形帛画和四重套棺是“象征”和“现实”的混合物,实物与图像配合,仙化程序被现实化,墓主人亦于死后世界藉之被实现,成为得道升天的“真人”。四重棺与内棺上T形帛画一起表达着死后转变成仙“与道为一”的整个过程。
    
    马王堆一号汉墓(资料图)
    1972年发掘的马王堆一号汉墓的葬具,由二层椁室、四层套棺及椁下垫木组成(纵剖面见图1),棺椁置于墓室底部正中,方向正北。巨型木椁内置四重髹漆套棺。由内向外可厘为第1-4重(Layers 1-4)(见图2):最里层(L1)为锦饰内棺(长202厘米、宽69厘米、通高63厘米),向外一层(L2)为朱地彩绘棺(长230厘米、宽92厘米、通高89厘米),再外一层(L3)为黑地彩绘棺(长256厘米、宽118厘米、通高114厘米),最外一层(L4)为黑色素棺(长295厘米、宽150厘米、通高144厘米);各层棺的内里皆髹朱漆。
    
    马王堆一号汉墓(资料图)
    按《礼记·檀弓上》:“天子之棺四重。”依此观之似有僭越。然如俞伟超所论,轪侯(列侯)夫人的四重套棺乃承旧制;事实上,诸侯僭用天子之制,早在两周之际已经发生,所以西汉诸侯王用过去的天子之制,列侯用战国时代列国的封君贵族或列卿之制是很自然的。关键在于,此四重之棺并非仅仅用来表示其身份之重,而是以每重棺代表不同的时空,其所指向的焦点乃是死者;四重棺及其表饰画像之施用,俨如重重暗道,其复杂架构里面隐含着严密的内在逻辑和思想。与此紧密相关的是,铺在锦饰内棺盖上(方向为上南下北)的T型帛画的信仰逻辑问题。研究表明,帛画由下而上逐一对应墓主死后往蓬莱仙岛“服神药”、“登昆仑”、“上九天”的“尸解”登仙成神过程(图3)。事实上,四重棺同样表达着墓主在死后经历的迁移变化;但须特别注意的是,这个过程乃由内而外(L1→L4)逐层呈现;每一层棺的颜色和图像,代表了一种空间性质和该道程序对于死后过程的意义。具体来说,由内而外的三重彩绘套棺(L1→L3)之所表达,与T形帛画所呈现的冥界蓬莱、昆仑、九天三种空间及相应的死后三历程完全吻合。而最受忽视的最外层黑漆素棺(L4),则以其黑色代表“包天裹地”、“玄之又玄”的“道”。T形帛画和四重套棺,可以说是汉初黄老道信仰及其生命与宇宙思想的绚烂艺术呈现。
    
    马王堆一号汉墓T形帛画尸解成仙示意图(资料图)
    以下将按由内向外的原本时空迁移顺序,逐层解释四重棺各自的时空象征,以及整个套棺对死后尸解成仙过程的完美表达。
    L1锦饰内棺代表九泉冥界,归土为鬼
    装载着轪侯夫人尸体的是最里层的锦饰贴羽内棺(L1,图2最右)。该层棺木外髹黑漆;髹漆之外贴一层锦饰,锦上图案为各种菱形纹,别无他图;锦上复贴鸟羽。
    在汉墓画像系统中,菱形纹多见,或单独刻画、或与五铢钱等纹饰组合,形成具有特定寓意的图像格套。事实上,在这些单独的或组合的图像中,菱形纹作为方形的大地——“天圆而地方”——思想的一种表达,实际上代表着阴性的石头(“地之骨”),暗示着死者暂居的“九泉之下”(五铢钱纹则寓意“泉”——九泉——“地之血”)。人死为鬼是起于远古、世代传承的一种观念,《礼记·祭义》:
    气也者,神之盛也;魄也者,鬼之盛也;合鬼与神,教之至也。众生必死,死必归土,此之谓鬼。
    故《说文解字·鬼部》释云:“人所归为鬼。从人,象鬼头。”
    因此,按四重套棺的思想逻辑,直接装殓死者尸体的最里层锦饰内棺,乃象征人死后所归“九泉之下”的冥界,所谓入土为鬼,代表死后过程的第一步。
    
    死后所归“九泉之下”的冥界(资料图)
    T形帛画即覆盖于此棺盖上。显然,L1用实物加符号,简洁地表达了死后入冥的第一道程序。关于L1及其与T形帛画的关系,贺西林认为,“内棺上的羽饰具有羽化升天的功能和象征寓意,表明墓主之魂还将继续飞升”,进而提出墓主将循着L4→L3→L2→L1(由外而内)→T形帛画↑(由下而上)这个顺序经历“从死到再生直至永生的整个时间流程”。事实上,T形帛画所表达的,与套棺的L1~L3之所表达,完全相同;也就是说,它们之间是并列关系,互为重复强调,帛画与L1~L3之间不存在由套棺再转向帛画的前后衔接顺序。
    L2朱地彩绘棺代表昆仑,“登之不死”而仙
    向外一层为朱地彩绘棺(L2,图2.2),色彩鲜艳,图案丰富;《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上集)据《山海经》和《淮南子》的有关叙述,指出此层棺“头挡和左侧面上所绘高山,应该不是一般的山,而是所谓仙山。……可能是昆仑的象征。”巫鸿亦认为,此棺“通体为明亮的红色,象征着太阳、南方、日光、生命和永恒。三峰竞起的仙山昆仑处于神龙、神鹿、天马和羽人之间,成为此棺的中央意象”。
    L2“通体为明亮的红色”,实为丹砂之色。类似的棺表颜色处理,亦见于汉代其他漆棺资料。史书中也记载了西汉礼制中以朱砂画棺为尊贵之器。事实上,对朱砂的信仰非常古老。考古显示,新石器时代墓葬已有在人骨周围播撒朱砂的现象,仰韶文化大型墓葬遗存亦有在死者头骨和器物上涂朱现象,春秋战国时期墓底施朱砂现象则较多见。罗二虎在对汉墓的相关研究中指出,此或与辟邪及升仙有关。当是。显然,将朱砂作为神药施之墓中并期待其对死者生命赋予再生的转变,是一种十分古远而执著的人类信仰:朱砂的所在就是“不死之地”,死者将在那里重生。
    
    昆仑神山(资料图)
    与此密切相关,中国古代以朱色代表西南之天。正如上文所见,L2同时代表着昆仑。而L2棺表画饰为昆仑神山,自有其方位暗示。《山海经•海内西经》:“海内昆仑之虚,在西北,帝之下都。”可见昆仑在古中国的西北方。西王母一方面被描述为西方之神(汉墓画像石上,西王母皆出现在西面),一方面又被描述为昆仑之主(汉墓画像石、壁画、器物彩绘中的西王母总是坐在上宽下狭的昆仑之巅)。古来中国以往西天讳称人死。这个西天,显然包含了西南朱天、西北昆仑以及西极之神祇西王母。正如本文所揭示的,汉人相信,死后所经历的首先是入冥为鬼,而后逐步上升。汉初淮南派给出了从登昆仑(不死而仙)到登天(成神)的完整表述。《淮南子·墬形训》:
    昆仑之丘,或上倍之,是谓凉风之山,登之而不死;或上倍之,是谓悬圃,登之乃灵,能使风雨;或上倍之,乃维上天,登之乃神,是谓太帝之居。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