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回家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形成的生活方式,尊重它,就是尊重我们自己。应允许它在社会博弈中,逐步调整归位。贸然贴上“陋习”的标签,未免粗暴。 一年一度的春运正紧张地展开,网络名人罗永浩在微博上表示:“回家过年,是中华民族的传统陋习。”引来各方争议。 表面上看,此观点有合理一面:如大家不是集中在春节,而是分散回家,交通压力将大大缓解,社会浪费也会随之减少。 春节回家,是农耕时代形成的民俗,未必适应现代社会,既然回家是为了表达关爱之情,为什么一定要集中在春节?任何时段不都可以吗?执著于此,就有形式大于内容、虚伪大于真诚的问题,确有陋习之嫌。 然而,罗永浩忽略了一点,即人类社会的价值是多维的,合理性只是一维,不能仅从这个角度去看问题,还要考虑文化适应、社会心理、情感需要等更多层面。 只考虑效用最大化,只关注“有用”和“没用”,以为在一个社会中,“有用”的就该弘扬,“没用”的就该去除,那么,人老了就不再工作了,还要花钱养病,成了“没用”者,难道因此就否定老人存在的价值? 其实,这样的虚妄在现代史上也出现过,国学大师钱玄同曾主张,人过四十就没用了,是社会进步的负担,不处死也该自杀。这虽已成笑谈,但我们真的走出这个思维误区了吗? 只从功利角度去衡量众生,必然带来反人道。以真理的名义否定人的问题,这曾给我们民族带来过惨痛的教训,从破“四旧”砸掉曲阜孔庙,到火焚万历尸骨,从古老城墙的消失,到礼义廉耻的溃败,我们以未来的名义否定了多少过去?以建设天堂的名义毁坏了多少文明?这个教训,值得我们永远记取。 问题的核心,在于我们混淆了科学理性与功利主义的区别,我们以为“有用”就是科学,这其实恰恰是对科学精神的亵渎。 不错,科学要靠经验有效性来验证,但科学从来不反对多元化,从来不尝试建立绝对标准,它允许批评、否定和怀疑。然而,“有用”则不然,只要“有用”,则世间一切美好事物,皆为粪土,人类一切美好情感,皆为做作。它不允许协商,不允许社会博弈,不允许不同意见,在“有用”面前,什么历史、文化、情感,皆是浮云。 中国社会正在高速发展中,发展的炫目很容易让我们忽略,人才是本质,发展是为人服务的,而不是相反。春节回家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形成的生活方式,尊重它,就是尊重我们自己。应允许它在社会博弈中,逐步调整归位。贸然贴上“陋习”的标签,未免粗暴。而这种对文化的粗暴态度以及为什么暴力思维会深入我们的意识之中,恐怕更值得反省。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