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国学漫谈 >

我们的家园

http://www.newdu.com 2017-11-23 国学网 陆梅 参加讨论

    这一年半载,但有时间,总想着回故乡。“虽说故乡,然而已没有家。”——我耳旁回响着鲁迅的叹息。这个我频频回望的故乡早被夷为平地。碎砖块水泥柱无序地裸呈,断裂处醒目的砖红惊心动魄,脚踩上去竟生出无由的慌乱感。
    怎么回事?明明是自己的家啊,纵使家已成瓦砾,那也是熟稔的故土。细细想来,是因为静。止息的没有人烟的静。到处是瓦砾堆和疯长的野蒿草,间或窜出一只白猫。无声一晃,转眼不见。我的不安和心惊又添了几分。我是谁?我来这里干什么?父母已搬去小镇安顿,最牵念的那棵老桂树也已易主……
    无非,“家”门前还有一株辛夷花树,三两棵枇杷桃李,一些被砍剩的竹林和荒芜的菜园子。如果非要有个理由,再加上寄养在表哥家的大狗阿黄。这个行将消逝的村落,还零星残存着一幢两幢未倒的高楼,茕茕孑立。表哥家即是其中一户。
    我确是为着大狗阿黄去的。捎带看一眼辛夷花树。每次去看阿黄,亲眼看着它急急吞下一根又一根香肠,想象它饱一餐饥一顿的日和夜,我都不忍直视。更不敢遥望它的未来。与其说我是对这只狗心存愧疚——父母家已不容许再养一只狗——不如讲我是无法直面我的失魂落魄。是啊,虽说故乡,然而已没有家!
    恰是在这般心绪下,我随友人去了一趟金华的古村落。村落名都很好听:寺平村、岭下坡阳古街、岭下釜章村、塘雅、琐园……很契合浙西徽派建筑的古雅美意,白墙黛瓦马头墙,门楣窗扇梁柱遍饰雕刻,砖雕木雕石雕各般讲究。尤其敞阔聚气的厅堂——“立本堂”“崇德堂”“崇厚堂”“敦睦堂”……端的是儒家“耕读为本,忠孝传家”的敦本敬祖之风。
    春阳早上,信步在窄长街巷里穿行,确有一种回乡的亲切。这个“乡”,是我们熟悉的远去年代的投影。曾经,我们的祖辈、祖祖辈在这样的老房子里繁衍生息。一个大家族衍生出多个小家庭,外姓融入,儿女成家,子孙满堂,村落自然而成。久之,家训、族谱、人伦秩序、乡规民约与古老的建筑一起构成了一个信仰的空间。
    繁体的“鄉”字,右半边是“郎”。郎在外行游求学、为官经商……都把“乡”带在身边,所谓“乡愁”就是这样一份故乡的牵挂。李渔讲“不受行路之苦,不知居家之乐”,一个有故乡的人,失意时念念故乡的好,得意后盼着衣锦还乡,即便是久居他乡,也终要落叶归根。故乡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湖畔海河……乃至最初的生命记忆、性格情感早就融在你我的血液里,成为我们一辈子的基础和精神依托。
    可是,从哪一天起,村落空寂郎不回——城市化进程在改变着社会结构,城市人口涌动,乡村荒芜少人烟,这是近些年我们切身感受到的一个现实。一个村落如果没有了原住民,保护得再好也只是一具空洞的躯壳。村落的灵魂是祖祖辈辈生活在那里的人。这是郎还可归的“鄉”。若是连村落也没有了呢?真就应了《周易》的象数之学,简化的“乡”字,从此乡无郎!
    金华的古村落虽也显寂寥,却还有人——自然以老人和孩子居多。这是眼下中国乡村的一个普遍现象:青壮年背井离乡去遥远的城市求学打工,独独留下年纪尚幼的孩童和蹒跚老人相伴厮守。村落空壳化、乡村人口老龄化成了一段时间来频频被聚焦的话题。当这话题持续发酵,我们也确切感受到了问题的严重性。我看到一组数据:2000年至2010年,全国自然村由三百六十三万个锐减至二百七十一万个,十年间减少了九十多万个,平均每天消失两百多个,其中包含大量传统村落。伴随村落消逝的,是村庄的凋敝,以及由人而衍生出来的民俗文化、土地情怀、人伦秩序等等的难以为继。
    当年李清照登上金华八咏楼,留下诗文:“千古风流八咏楼,江山留与后人愁。水通南国三千里,气压江城十四州。”李清照前后,沈约、崔颢、刘禹锡、赵孟頫、张志和……多少文人留下登八咏楼的诗文,八咏楼之于金华,好比枫桥、寒山寺之于苏州,黄鹤楼之于武汉,曲水流觞之于绍兴兰亭……“人已非,风依然”——那些使古迹、建筑熠熠生辉的,原是“风”里绵延生长的文脉。
    “风”是什么呢?是礼节习俗,是文采风格,是一地一时的风尚,是千古风流的气象、风骨……我确是在金华古村落里感受到了“风”,比如塘雅镇的木版年画、江东镇的古婺窑火、岭下坡阳古街上的老人之家。相较多年前的“留不住人”,一些传统村落正在悄悄改变,懂得保留村庄的原始风貌,懂得开发创意吸引游子归家……“有时候远方唤起的渴望并非是引向陌生之地,而是一种回家的召唤。”本雅明的话多么像是对今日游子的砥砺!
    祈愿民间的“风”更多流传。惟其如此,方能“礼失求诸野”。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