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校园国学 > 明德讲堂 >

《明德讲堂》第六期之二 改变儒学命运关键人物

http://www.newdu.com 2017-12-05 腾讯儒学 朱杰人 参加讨论

    主讲嘉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社长、华东师范大学终身教授朱杰人先生。
    《明德讲堂》第六期之二:儒学史上第一次转型
    那么我们讲到儒家当然要讲到孔子。孔子是儒学的集大成者,或者说他是儒学的创始人,他把三代以来的儒学,把它集大成,加以改造,形成了一个体系变成了儒学。但是,孔子的儒学我们认为它是一种原始的儒学。
    为什么说孔子的这个儒学是一种原始的儒学呢?因为孔子的哲学,它的关注点是什么呢?它的关注点还是“修齐治平”,就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它当时要追寻的或是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呢?它要寻求的是国家的安定和社会的安定。这是由于孔子当时所生活的时代,他所面临的社会现实所造成的。孔子生活在战国时期,战国时期当时整个的社会是战争频仍,礼崩乐坏,所谓天下滔滔,天下一片混乱。在这样的一个情况下面,孔子的哲学,首先要解决一个治国平天下的问题,他要追求一个国家的安定和社会的安定。所以他哲学的重点是放在修齐治平上。
    所以他的哲学、他的思想就忽略了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忽略了一个很重要的什么问题呢?就忽略了一个关于宇宙的本源是什么的问题,人的本源是什么的问题,这个问题他还来不及去思考和解决。所以有人问他,问孔子,说是人死了以后怎么样。孔子回答说:“未知生焉知死”。所以孔子在《论语》里面又讲,他说怪力乱神他是不谈的,为什么?他还来不及去思考这些问题。但是这些问题恰恰是每个人都会碰到的问题,人总要死,死了以后怎么样?我们生活在这个世界上,这个地球是怎么来的,这个世界是怎么来的,它的本源是什么,这个问题你不能说不让人去思考。但是因为孔子我刚才讲了,他生活的时代,他迫切需要解决的哲学问题是修齐治平,而这些问题他还没有来得及解决,于是就给宗教尤其是佛教、道教留下了广阔的空间。因为佛教和道教恰恰是来解决这个问题的,留下了广阔的空间。正因为儒学的这样一个漏洞,所以给佛教进入中国留下了空间,而这个问题一直要到宋代,南宋时候的朱熹才来解决了这个问题,所以这是我讲的儒学的第一个阶段,孔子的原始儒学的阶段。
    
    董仲舒
    儒学发展到汉代,出现了一个很成功的转型。儒学从孔子一直到汉武帝之前,他其实并不是一个国家的意识形态,也不是一个主流的意识形态,他当时在社会上有各种各样的思潮,比如法家、道家、阴阳家等等等等,很多的意识形态,很多的思想学术在冲撞。但是到了汉代汉武帝的时候出来一个人叫董仲舒,这个人出来了以后,他就使儒学完成了一个非常漂亮的转型。由于他的提议汉武帝接受了他的提议,做了一个决定,叫做“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关于这个问题《汉书》有一个非常好的一个介绍,它说汉朝建立了以后,汉高祖刘邦他起了一个什么作用,他是拨乱反正建立了一个国家。到了汉文帝、汉景帝,这两个皇帝在干什么呢?他们是发展经济。务在养民,让老百姓休养生息使国家发展,国家富强起来,但是文化、学术、思想他们都是不谈的,这是缺门。一直到了汉武帝的时候,他罢黜百家,表彰六经,兴太学,修郊祀,改正朔,定历数,协音律,作诗乐,等等等等这都是文化上的事情。所以到汉武帝的时候,儒学成了国家的意识形态,成为社会上的主流的意识形态,和主流的学术,主流的思想。这是董仲舒在汉代,在汉朝的时候,他使儒学的转型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但是从汉魏晋南北朝一直下来,一直到唐到宋,这么长一个历史时期以后,儒学整个的生成环境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儒学渐渐渐渐地又发生了一个什么变化呢?就是它又渐渐渐渐被边缘化了,主要是由于佛教的传入,佛教的传入以后,对儒学的冲击非常大,前面讲了,因为孔子的原始儒学没有处理好一个问题,人的本源是什么,宇宙的本源是什么没有处理好,而这一个问题是每一个普通人他必须要面对的,恰恰在这个问题上面,佛教解决了这个问题。于是佛教在中国大地上是广泛地流传。我们看唐代的这些文人,包括宋代的文人,几乎没有一个人不信佛的。韩愈曾经写过一篇文章,就是释迦牟尼的舍利要到中国来,当时是一件非常大的事情。韩愈写了一篇文章叫做《谏(迎)佛骨表》。他认为不应该做这个事情,不应该把释迦牟尼的佛骨迎到中国来,但是他的力量太微弱了,他解决不了这个问题。这是一个。
    本文为腾讯儒学原创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