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校园国学 > 正蒙学堂 >

诵读古诗词根本秘诀:注意切韵咬字

http://www.newdu.com 2017-12-05 张卫东博客 张卫东 参加讨论

    吟诵唐诗、宋词以正音字韵为标准发声规格,一字一音略带行腔后却不同于一般歌唱。此种吟诵方式的特点极为突出,最重要的就是要以文字音韵走向行腔,也就是中国歌唱音乐特征中的“依字行腔”。
    在吟诵中首要任务就是吐字发音准确。少年儿童读书识字,强调四声音韵极有好处,不但在吟诵诗词时能富有感情,还能够辅助诗词创作。而只有在长期诵唸古文的基础上,才能逐渐理解四声音韵。
    中国各朝历代音韵多有变化,唯北宋以来《广韵》读音乃近代语音之根。南宋北金对峙时代的一百五十多年间音韵相对稳定,但到元朝统一中国后在咬字读音方面就有些变化了。至金元时期,开始以中都北京音作为官话,于是大都话成为了当代普通话的前身。但在读书人的圈子里依然维护着旧的音韵,只是在曲韵中把周德清的《中原音韵》作为元曲和北杂剧创作标准而已。
    
    诵诗词的正确方法(资料图 图源网络)
    明代洪武年间,重新官修的韵书是《洪武正韵》,其中兼顾了宋朝的《广韵》和《中原音韵》。这便是当时的官话口语标准,但文人作诗词却依然按照原来的音韵。永乐年间,帝都又恢复到北京,官话体系却逐渐发展成为读书标准。此时的吟诵就慢慢往俗调发展,音韵方面也就更为变通宽泛了。清代初年,北京官话依然维护明代风格,经顺治、康熙两朝后,入关旗人的满语逐渐与官话交融,经过百年后的乾嘉时代,形成了以儿化音为特色的京味儿语言。因此,地方话吟诵古文与官话相互交替,读书人却依然维护入声字以及四声音韵。
    清代自雍正朝以来,因有明文规定,外省官员人等入朝一律念京话回事。所以把当时的北京音作为口语官话推广,并且有些字音逐渐过度成卷舌音的儿化音。此时距离《中原音韵》“入派三声”的习惯在北京已经几百年,读书人还是多以明代以来带有入声的官话作为标准,在官场上以这种语言方式交流还称之为“雅言”。虽然吟诵中有些入声字音讹变,而在作文、诗词方面又不能放弃入声字,故诵唸古文的方式在小众读书人中依然薪火相传。有些字音与当时京话的读音不同,清浊、尖团方面也比较复杂,所以此时读书除了标清楚字音切韵外,还要标清楚尖团字和上口字,通过塾师先生以及官学教育的老师们言传身教,诵唸古书以及吟诵各种辞赋,再以乐和之,声情并茂,颇可动人。
    由于汉字念法不同,声调走势不同,显出不同的音阶称为“调值”。
    古人对发音吐字要求有四句歌诀,在清初的《康熙字典》开篇中有《分四声法》②记载:
    平声平道莫低昂,
    上声高呼猛烈强。
    去声分明哀远道,
    入声短促急收藏。
    一般阴平的音阶较高,走势较平。而阳平则由中音升向较高音阶。上声字是由中下音阶下降到最低音阶,而后再上升超过中音阶。去声字是由最高音阶发音,直降到最低音阶。
    一般念上声和去声的调值,正好与今天的普通话相反。在念到入声字时,一定要出口就住,如果行腔要在断音后再拉腔。入声是在普通话中所没有的,也没有声调符号可标。诵唸一般除阴平、阳平以外,上声、去声、入声,各分阴阳。普通话的上声、去声,都属阴声,没有阳声,例如:“重”、“动”、“杖”、“忌”、“轿”、“蠢”等。
    古文诵唸分为:阴平、阳平、阴上、阳上、阴去、阳去、阴入、阳入八种。但在实际吟诵时还可以略有变通,这是因为腔调或是有些字音早已经随俗的缘故。
    按一般规律,阴声字发音比阳声字高。阴上和阳上走势相同,阴去和阳去走势也同,但阴上的起音比阳上高,阴去的起音也比阳去高。我国不少地区,上、去声字的调值同现代普通话相反,如江苏、浙江、河南、陕西的若干地方。也有阴、阳声的调值同现代普通话两样的,如河南有些地方,阴平念得近似阳上、阳平念得近似阴去。
    这些诗词必须依据吟诵的方法唱念,否则就会出现“倒字”。在北方的北京地区习惯读音是团字较多,尖字较少。而在江南苏州一带吴音地区则是尖字较多,团字与尖字分辨清楚。明代以来的标准官话是略带吴音,有些在尖、团以外不同于普通话的字,北京的读书人多称为“上口字”。
    分清尖音、团音,要是尖、团音分不清楚,吟诵出来的腔调就没有它的独特韵味。但在传承过程中也有变通的地方,这当属师承语音以及自然讹变的现象。
    在普通话中较简便的尖、团音辨别方法是:
    以z(资)、c(雌)s(思)三个声母拼出的字是尖音。以j(基)、q(欺)、x(希)三个声母拼出的字是轻团音。以zh(知)、ch(蚩)、sh(诗)三个声母拼出的字是重团音。
    在以j(基)、q(欺)、x(希)三个声母拼出的轻团音中,吟诵与普通话念法的尖、团音大相径庭。就拿j母拼成的“将”字讲,吟诵就是念尖音,而“江”、“姜”、“疆”等字却是念团音。普通话念成轻团音q母拼成的“枪”、“戕”等字音,吟诵则不念轻团音而是念尖音;但“羌”、“腔”、“锵”、“镪”等字音按普通话念轻团音。用x母拼成的“相”、“箱”、“厢”、“湘”、“襄”、“骧”等字音,吟诵却要念尖音,但“香”、“乡”、“薌”等字音却念轻团音,这类字音在普通话中都一律念成轻团音。这种情况在其他韵部中也不乏其例,所以讲究的官话吟诵应必须以韵书所分的尖音、团音为根据,切不可自做主张念错字音。
    在尖团上口字音之外还有要分辨清浊音,清浊音与尖音、团音正好相反。在北方的北京地区,清音、浊音分得十分清楚,而在江南苏州一带的吴音地区是很难分清楚的。在吟诵时必须注意清音、浊音,如果是清、浊不分,则是地方的方言吟诵,不是标准官话吟诵。在江南苏州一带的吴音地区,把“言”与“贤”、“吴”与“胡”、“昂”与“行”、“王”与“黄”等字不分清音、浊音。
    辨别清音、浊音可以记住出声不送气的字,即以b(玻)、m(摸)、d(得)、n(讷)、l(勒)、g(哥)、j(基)、z(资)、zh(知)九个声母拼出的字,都是清音。用e(鹅)、ang(昂)、u(迂)、w(乌)、y(衣)五个无声母的韵母拼出的字,都是清音。
    再有就是记住出声用力送气的字,即以p(坡)、t(特)、k(科)、h(喝)、q(欺)、x(希)c(雌)、ch(蚩)八个声母拼出的字,都是浊音。
    还有一种出声介乎于清音、浊音之间的字,即以sh(诗)、r(日)、s(思)、f(佛)、w(乌)五个声母拼出的字,这种字叫“次浊音”。
    吟诵诗词的时候有“阴出阳收”的一种发音方法,这是与清音、浊音有一定关系的。
    所谓阴出阳收的字都是阳平声浊音字或次浊音字,它不可能是阴平声字,也绝无清音字。在一般的古文诵唸中,由于这类字是浊音,出字必须送气,所以采用阴出阳收的方法,出口略近阴声,随即收到阳声。
    上口字是有些在尖音、团音以外却又不同于普通话的字音,因明代官话吟诵略带吴音,有些字音留有吴音痕迹。这些字音有些无法用文字表达清楚,有些字音在发音上还有很多技巧。例如:普通话的“莺”字,在吟诵中念“因”音。而“脸”字要念“检”音。“皆”字要念“几”与“爱”的拼切等。
    对于吟诵应该最注意唱准入声字。入声字的特点是出字短促,要唱得恰到好处,不能发音古怪苦涩。例如:“落”、“的”、“月”、“一”、“十”等字音都应念短促,如果在唱腔中出现该字则必须唱断后再行腔。
    自清代中叶以来,北京人的母语中多用儿化卷舌音,至清末,诵唸古文在入声字方面又略有变化,个别字音讹误为轻声或因声腔关系未能短促急收,加上传承风格及个人理解等原因,形成了一些独有的特色的字音。例如:“节”、“达”、“及”、“席”、“服”等字音就经常用不太标准的入声发音,尤其是在吟诵落到句子最后一字时也就因声腔落句关系切韵也就含糊其辞啦。
    (原载2014年商务印书馆《国子监官韵诵唸·孝经》,作者:张卫东)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