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敦颐衡阳故居爱莲堂。 周敦颐是宋明理学的创始人,著名理学家程颢、程颐都是他的学生,著名理学家朱熹的程朱理学的理论基础也是从他的著作《太极图说》发展而来。 出身书香门第 周敦颐原名敦实,为避宋英宗之讳,改名敦颐,字茂叔,道县久佳乡楼田村人,出生于一个世代书香家庭。父亲周辅成,宋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进士,曾任贺州桂岭令,宦游于外。 周敦颐小时跟着母亲在农村起蒙读书,天资聪明,志趣高远。16岁时,父亲病逝,他随母亲到京都投奔舅父龙图阁大学士郑向。康定元年(1040年),周敦颐出任洪州分宁县主簿。庆历四年(1044年),调任南安司理参军,办事公道,有比较明显的爱憎观点,不徇私情,不媚权贵,士民称道。旋移桂阳县令,又徒知南昌。嘉祐六年(1061年)为国子博士,通判虞州。治平元年(1064年),虞州民间失火,焚毁千余家。当时他在外地公干,朝廷没有辨明原因,遂改官通判永州。熙宁初,知郴州,后被荐举为广州转运判官。他一生奔波,积劳成疾,熙宁五年(1072年),筑室于庐山莲花峰下的小溪上,取故乡营道的濂溪来命名,世称濂溪先生。由于他平日把俸禄都用来周济宗族和接待宾友,没有积蓄,晚年连稀饭都喝不上。熙宁六年(1073年)六月初七病逝,葬于庐山莲花峰下,终年57岁。 开创理学一脉 周敦颐是宋明理学的创始人,他继承《易经》和部分道家以及道教思想,初步建立了一套综合探讨宇宙本原、万物生成、人性、封建伦常等问题的理论体系。说“无极而太极”,“太极”一动一静,产生阴阳万物。“万物生生而变化无穷焉,惟人也得其秀而最灵”。圣人模仿“太极”建立“人极”、“人极”即“诚”,“诚”是“纯粹互善”的“五常之本,百行之源也”,是道德的最高境界,只有通过主静、无欲,才能达到这一境界。他的学说对理学的发展有深远影响。所著《太极图说》,被宋儒推为宇宙和人生的最精简的说明,后经朱熹发挥,遂成程朱理学的理论基础。其主要著作有《通书》。后人将其著作合编为《周子全书》。 前人评周敦颐“言约而道大,文质而义精,得孔孟之本源”。大文豪苏轼作《故周茂叔先生濂溪》诗,对他甚为推重;诗人黄庭坚称其“人品甚高,胸中洒落,如日风霁月”。周敦颐在他的散文名篇《爱莲说》中,借莲花以自况,赞美坚贞不渝的理想和洁身自爱的品格,并暗讽那些追求富贵利达的世俗之辈。 ○故事 命名“五星堆” 北宋推行以文立国方略,周敦颐的父亲又是进士出身,因此他从小就受到了良好的教育。周敦颐在故里一共生活了15年。这15年,周敦颐由少儿时期开始进入青年时期,由不谙世事、无忧无虑到粗知经史,并为以后在理学方面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15年的成长历程中,周敦颐在故里留下了诸多传奇故事。 天禧五年(1021年)重阳节,周辅成同几位兄弟一起聊天,共度重阳。当时秋高气爽,远处青山如黛,近处田野里的禾根豆一片金黄。特别是村前的五个土墩子,引起了大家的兴趣。大家商量着要为这五个土墩子起个名,但一时又想不出什么名最为合适。这时,正在旁边玩耍的小敦颐,看到大人们沉思的样子,就脱口而出,说这五个村土墩就像五颗星星。那东边的叫木星,南边的叫火星,西边的叫水星,北边的叫金星,中间的叫土星,合在一起,干脆就叫做“五星堆”。大人们听了,都觉得小敦颐讲得有道理,于是就将这五个土墩正式命名为“五星堆”,并作为楼田保的一景。 而距周敦颐故居约七公里有一个月岩。在这个岩洞内的不同位置,可以看到不同的景物变化。如果你从东洞门进,朝西洞门行走,往头上的洞口看去,开始只能见到一弯“残月”,形似蛾眉,如下弦月。再往前走,那“月亮”像镰刀、像小船,由缺而圆。到了岩洞中央,当顶便是一轮“皓月”,成为“望月”。继续往前走,这轮“皓月”又逐渐由圆而缺,最后又是蛾眉一弯,成为“上弦月”。正是由于这种不同方位引起的景物变化,使月岩在人们的心目中充满了神秘感,月岩的名气也不胫而走。相传周敦颐十四岁时,曾筑室于月岩,在那里读书并在那里悟得“无极而太极”的道理,为其后来学术思想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资助他人自己无钱看病 周敦颐做官后不仅在思想上提倡奉公,而且在行动上也履行奉公。有一次,在他当洪州南昌知府时,得了一场大病。他的朋友潘兴嗣去探望他,一进门便吃了一惊,原来周敦颐家中空空如洗,日常生活用品全都盛在一个已经破旧得不像样的柜子里,所有的钱财加起来不足一百。潘兴嗣知道,周敦颐任知府已经几年,俸禄并不低,但他领到俸禄后,总是或散以济贫,或分送同宗族的亲戚,或用来招待客人和朋友,只要别人向周敦颐说一声自己有什么困难,他总是会毫不犹豫地慷慨解囊,所以才会出现在自己生病了,连看病的钱都拿不出来的窘况。这时,周敦颐的妻子哭着对潘兴嗣说:“钱财散尽之后,全家便总是以粥度日,生活过得清贫而寒酸。” 不仅如此,周敦颐对自己的下属也是严格要求。有一次周敦颐的一名手下把领到的俸禄、米,拿到自己家里。这名手下的妻子顺手把米斗量了一下,发现多出了三石,手下和妻子都不做声。后来,这事恰好被周敦颐听见了,于是问了自己的手下。手下红着脸说:“以前惯例给自己量米时,是不把冒尖的部分去平的,所以自然多了些。”周敦颐又问:“那照理多出来的米应该付多少钱呢?”手下说:“这是不用给钱的。”周敦颐听了以后,非常生气,硬是要手下把前几次多拿的米钱一并拿出来,同时周敦颐将管米的仓官问罪,并要求依规定办理。后来,当地其他官员知道周敦颐严办手下这件事后,都感到非常惭愧。 在合川开办州学 1056年,皇帝御笔钦点,任命周敦颐为合州(现合川)通判。那时,合州虽然已有一万多户人家,却没有一所全州学府,读书人不多。 合州城外嘉陵江东岸有一座山,名叫学士山,由山顶往山下望去,江水悠悠,白帆点点,风景美丽得很。周敦颐心想:这真是个读书的好地方啊,要是能把州学办在这里就好了。他向人们一打听,原来这是合州大乡绅张宗范的私家花园。他决定登门拜访,与张宗范共商州学之事。张宗范十分崇敬周敦颐的学识人品,爽快地答应了他的请求,把整座花园无偿捐献了出来。州学办起来后,周敦颐邀请张宗范主持学政,广招学生千余人,不论贫穷富贵,只要天资聪慧,都一一收录。他又遍请天下文人学士前来讲学,大文学家苏洵、苏轼、苏辙等都曾应邀前来。合州学子读书蔚然成风,人才辈出,每年都要出一两个进士,合州州学名声大振。张宗范也由地方乡绅一下变成了开明士绅,成为了北宋乡绅的楷模。他感到十分自豪,请来能工巧匠,在山顶修筑了一座八角亭,本想请周敦颐题写匾额“八角亭”,周敦颐却挥毫手书了“养心亭”三字,写毕,意味深长地解释:“人,贵在养心也。” (部分内容摘自中华智库园)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