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集中体现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要包括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非遗汇聚传统文化精髓,涵纳经史子集等高级文化形态,亦涵盖口头传统等文化形态,以艺术方式表达更是载道的文化,隶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内涵。在新的起点上中国非遗要主动作为并担负起时代赋予的文化使命,率先在带有战略性、统摄性、纲领性、持久性的精神层面实现转化,在传承保护、体制机制、公益事业、创意产业等层面实现创新,取得一批开拓性、引领性和标志性的成果,满足人们“美好生活需要”,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 文化生态的修复 非遗的多样功能决定其具有历史、文化、精神、科学、审美、和谐、教育和经济等多方面价值,价值累积形成文脉,以非遗文化形态呈现。 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文化特色即文脉,几千年来无论魏晋风度,还是唐宋文艺高峰,都镌刻着非遗文化这一精神生产的痕迹,非遗文化牵涉民族的世界观、道德观和审美观,在心灵稳定、精神引领、社会和谐方面不懈耕耘,形成了一整套独特文化传统和民族价值体系。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脉,习近平新时代文化思想就是当前最深厚根脉,集近百年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精华,涵盖井冈山、长征、延安和西柏坡精神,是我们党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新认识新概括,新时代中国非遗要担纲起时代赋予的文化使命,赓续文化传统,引领文化思潮,修复文化生态,确保时代精神不偏离核心价值体系。 传承者作为价值主体,随着认知的深化和理性的开拓,价值标准会发生变化。人生活在特定的文化环境,必受外部价值观念的影响,引起价值判断的变化。不同的文化成分对应着不同的需求形成价值,且客体的属性和主体的需要间存在效用关系,处于动态过程。人是文化的创造者,也是文化的宗旨,一代代文化精英在创新创造中拓展思想意蕴、提升精神境界、充实科学内涵、丰富崭新内容,聚合民族的大众的科学的价值判断,贡献并主导符合民族审美特色的文化创造。 非遗以艺术方式表达,从精神层面影响民族的审美,对个体表现为情趣和格调,对公众则集中体现为风尚和风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的现代化转型和市场经济的活跃发展,出现了价值观迷失、道德水准下降和腐败问题丛生等乱象,社会变革影响价值观念,冲击审美心理结构,动摇精神支柱,强化非遗文化的引领示范作用十分必要且紧迫。 文化精神的传承 非遗作为载道的文化,凝结于中华传统文脉,呈现中华传统文化的有序传承,更是民族文明成果的汇聚,源自孔子、老子、庄子、荀子、墨子的言论,诸子百家共同延续的心性修养,存在于《周易》及历代注疏,以及巫教社会的祀礼,成就今天的最高艺术精神。 非遗门类中,民俗是最具基础性、内在性的文化,舞蹈经典名作多从神话故事中取材,音乐创作亦难离民间音乐的旋律,杂技、书法、曲艺等门类直接源自民间,文学、摄影、影视、美术、戏剧如不依托民俗,就难谈鲜活。非遗传承人以身心的文化创造,形成独特的文化视角,创造出不同凡响的文化遗存,个体的文化创造看似微不足道,实则集腋成裘,文化精神得以升华宣示,具有感召力和示范效应。 审美引领不是生拉硬拽,而是按照文化生成规律,进行有历史久远眼光的精神牵引。特别是审美偏爱、审美标准和审美理想等具有渗透力和扩张力,容易形成社会跟随,影响整个社会的审美取向。历史转折关头必然要推出引领审美风尚的领军人物,魏晋风度不能没有书圣王羲之、画绝顾恺之、思想鼻祖谢赫,唐宋文化高峰离不开韩愈柳宗元为代表的八大家,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文化精神,当下最显著文脉就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万千非遗传承人充当先进文化酵母,准确把握习近平新时代文化思想的内涵,唱响时代主旋律,做到思想认同、内心尊崇并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文化自信的根基 习近平总书记将中华传统文化置于人类共有精神财富的坐标系,视作战略资源,作为自信的底气和骨气,将执政实践与优秀传统文化对接,借鉴于传统文化智慧,体现于中国梦构想,运用于内政外交实践。 传统文化静水流深,隐于寻常,非遗百姓日用而不觉,历经数千年嬗变不曾中断,显示着一个文明体系的定力和凝聚力。非遗在传承弘扬中以其理性、筋道和厚重占据重要位置,非遗传承人心性修养历程和成果作为精神文化的成果,代代口耳相传,沉淀、衍化、汇聚成清晰的脉络,以文脉样式呈现,成为遗产中最精华部分。书法遗产中揄扬“疏体”,抑压“密体”都是传承人对书法遗产实施的改造和拨转,累积成今天厚重的书法遗产,衍生出博大精深的书法文化,书法如此,其他非遗门类及亚类如音乐、舞蹈、戏曲、曲艺、民俗等概莫能外。 新格局中的发展内涵不再是单纯的经济增长和物质发达,“美好生活需要”等软需求呈现多样化多层次多方位,需要寻求突破点。新时代中国非遗要在发展观上寻突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意识形态决定文化前进方向和发展道路。”我们要实施统筹分类管理,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发挥遗产的精神引领和资源挖掘作用,培育新型文化业态,提供丰富精神食粮,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同时在对外交流互鉴中寻求提升,让作为传统文化精髓的中国非遗昂首走向世界,呈现中华文化的厚重博大、系统完整及独特贡献,彰显文化优势和独特魅力,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增强辐射效果,保持个性并增强国际话语权。 中国智慧的宝库 中国智慧是文化自信的基石,文化自信不是抽象的精神状态,与以往的文化积淀有关,与当下的文化相连,更与未来的文化发展互牵。非遗文化集民族的文化基因和思维密码于一体,经史子集以系统性、知识性、集中性表达思想智慧,表演艺术和手工绝活通过技艺的形式表达出具体、准确、直观的民间智慧。 围绕核心是中国智慧的精髓,聚焦主脉是传承弘扬的重要方法,依托非遗建构核心价值体系更是我们传承弘扬习近平新时代文化思想的重要任务。核心价值体系以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为圆心,以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为周边和外延,非遗文化所涵盖的理想、信仰、道德、伦理、审美观、艺术、科学、教育和历史等构成核心价值体系的圆周。传统的价值有些可以直接应用,有些则必须加以改造,我们必须要围绕核心聚焦主脉,因应时代需要,重新整理、概括并吸纳,让凝结于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的价值诉求,相承于中国共产党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优良传统,凝聚于习近平新时代文化思想的传统文化精髓,不断补充完善并进入新的核心价值体系,作为新时代核心价值体系的精神纽带和道德基础。 中国非遗注重从经史子集和古代先贤的思想智慧中汲取营养,在社会伦理、道德引领和情绪梳理等方面贡献中国智慧。成为今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运行的深层文化基因,内化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所强调的以人为本、与时俱进、改革创新、走和平发展道路、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另一方面中国非遗注重在民间智慧累积中获得启迪,无论表演艺术,还是手工制作,通过技艺表达具体准确直观的民间智慧,中华民族从这些独特的文化传统里成长,积淀形成的中华智慧源远流长,每一次驻足都让世界惊艳。 美好生活的标志除了物质满足就是精神生活的丰富和生态环境的改善,当下落实习近平新时代文化思想,一个重要环节就是围绕新的社会主要矛盾判断,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实现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首先,要坚持党对意识形态领域的领导,统筹分类审慎推进文化体制改革,优化供给结构,健全现代文化产业、市场体系,创新生产经营机制,完善文化政策,培育新型文化业态,切实取得一批开拓性、引领性和标志性的制度创新成果。其次,让中国非遗全方位融入经济社会发展,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紧紧围绕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提供有灵魂、有品质、有品位的精神产品,体现精神价值、审美引领和以文化人,切实满足人民多方面多层次多样化精神文化需求,加强中外人文交流,推进传播能力建设,讲好中国故事,提高文化软实力。最后,以非遗为索引的文化产业应创新文化业态,凝聚现代审美、创意设计和艺术创造,融入现实生活,活跃高端市场和创意产业,丰富公共文化并带动旅游就业,满足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解决好文化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 作者:王福州(中国艺术研究院)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