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池傩是一种戏曲剧种。流行于贵池及九华山麓方圆百公里的山村和圩区。傩戏,是以驱鬼疫、祈吉祥为目的请神敬祖的一种祭祀活动,并以原始的戏曲演出形式出现,娱神娱人,“人神共赏”。春秋时期《论语·乡党》有“乡人傩”(俗称乡傩),《吕氏春秋》有“有司大傩”(即宫廷傩)的记载。 贵池傩事活动,源于民间对梁昭明太子萧统(被当地人尊为‘鬼神师’、‘案菩萨’、‘土主’)的祭祀。每逢八月十五日萧统生日,府城和四乡傩队(班社)举行“中秋迎神赛会”;而在乡间又多在元宵节期间即正月初七(人日)至十五日的单日举行隆重的傩仪祭祀活动。乡傩表演者,按角色戴彩绘面具(俗称‘脸子’),分列为一未、二净、三生、四旦、五丑、六外、七贴旦、八小生。其表演俗称“跳傩”。 贵池傩戏演出共分傩舞、傩戏、致吉祥词3个部分。主要剧目有《刘文龙》、《孟姜女》(《范祀梁》)、《章文显》、《摇钱记》(《摆花张四姐》)、《陈州放粮》、《花关索》、《薛仁贵平辽记》、《包文拯犁田》、《宋仁宗认母》等。 贵池乡傩唱腔分傩腔(为主)和高腔两类,傩腔属花腔小调,山区流行的山歌、号子、茶歌、门歌、连花落等民歌俗曲,其基本结构一般由呼应式的乐句和起承转合的四乐句组成的单段体,表达功能较强;高腔的旋律与当地的目连高腔基本相似,节奏自由而富于变化,腔调结构多为“字稀腔长”,并有大段行腔,戏剧功能强于傩腔。演出前后有隆重的“迎神下架”、“送神上架”和“请神”、“朝庙”等傩事仪典。演出程式各宗族大同小异,大次序为迎神、傩舞(舞伞等)、报戏名、傩戏剧目、吃腰台、傩戏、傩舞(《舞回回》等)、送神。 傩舞源于原始巫舞,常见于古代举行的“大傩”(一种驱鬼逐疫的祭仪)场面,逢元宵节和中秋节演出。傩舞作为傩戏早期的祭祀形式,由“扮会迎神者”戴各角色面具扮神所跳的舞,俗称“跳傩”。贵池傩舞演出剧目有《舞伞》、《舞滚灯》、《打赤鸟》、《魁星点斗》、《舞古老钱》、《出将》(又称《杀四门》)、《舞判》(亦称《判官捉小鬼》)、《舞旗》、《招财进宝》、《三星拱照》、《舞回回》、《关公斩蔡阳》(亦作《关公斩绍蝉》)、《童子拜观音》等。形式有独舞、双人舞、群舞、锣鼓伴舞,具有夸张、粗矿、朴实的风格,气氛热烈。贵池傩戏不用丝竹乐器,一般只用鼓、锣、钹等打击乐器伴奏,少数班社也用琐呐吹奏。其演出程式、剧目、唱腔、面具、服饰、道具、乐器等都是我国戏曲种类中极为原始、保存最为完整的剧种。其演出团体又是一种独特的封闭式演出体系,既无职业班社也无专业艺人,属于纯业余的班社(队),由各宗族自行结社,演员皆由各宗族按房头摊派男丁担任,由艺人口传心授,父子相传,宗族师承;其剧目唱腔互不交流,世代沿袭,自成一格,很少受外来影响,至今保持着古朴粗矿、原始蛮赫的风格,被称为“戏曲活化石”。贵池则被誉为“中国傩戏之乡”。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