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楼建筑起源于靠近闽西地区的漳州地区,历史上,漳州地区战乱频繁,产生大量的位于山顶的圆形城堡和山寨,最终演变成圆土楼。因此,客家土楼建筑形式是在实用功能的基础上形成的。 在当时的生产生活方式的背景下,身处乱世,迁徙辗转。对客居他乡的客家先民而言,安全考虑的防御功能是最重要的。路秉杰教授曾就此指出:“客家人南迁之后,‘维恨所居之不远,所藏之不密’,处处反映了‘防御性’是他们生存中的第一要求。” 闽西客家人的聚族而居的建筑功能特征具有双重性。客家人对自己居住建筑的实用考虑既有生理的,又有心理的;既有物质的,又有情感的。聚族而居既要考虑到族人对外敌侵袭的防御,又要考虑族人居住的上下尊卑,崇宗敬祖,礼乐相济。就前者而言,闽西客家的土楼和方楼在客家民居中防卫性是最突出的。 土楼的夯实厚筑,有防卫、维护其结构承重作用,有的高达三五层,10米左右,是防御的第一屏障;底层和二层为厨房和仓库对外围不开窗,三层以上才是卧室;整座土楼只留一个大门,特大型的土楼最多只设三个门。这样凭借土楼外墙的高度、厚度以及封闭的程度,在当时的条件下足以抵御外敌。另外,客家土楼不仅具有消极防卫的功能,还具有积极抵御和主动抗击的特点,如外墙上设枪眼,门顶梁上置“水槽”等,从而形成自成系统的防卫体系。福建永定县的“承启楼”较有代表性。 另一方面体现在建筑空间组织上,客家土楼用建筑实体围合空间形成外闭内敞空间形态。首先,客家土楼建筑空间表现中轴对称,所有的公共空间都集中在中轴线上,沿着中轴线形成丰富的空间序列。 例如永定县的“承启楼”,楼内的第一环是主楼,第二环是公用的会客厅,第三环是私塾,中间是公用中堂,是用来祭祀、聚会、议事、举行红白喜事的地方。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当时的先民在中堂地面设计上还别有用心,结合圆形和方形的图案,从而来教育族人遵规守矩。其次,土楼围合空间形成内向空间,它是中国人内涵气质在建筑中的表现。最后,从土楼内部居住空间来看,它是呈线状组合,围绕中堂布局。这种聚居模式,尤其体现在客家的圆楼中,反映了客家族人平等的观念。以中堂为核心,通过宗法礼制观念,家族观念形成对家族成员的凝聚力。 整体性、秩序性、向心性、宗法性等在客家土楼建筑空间中得以体现,同时也够成了其时代的表征,蕴涵了建筑的文化内涵。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