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隋唐礼仪乐舞(二)

http://www.newdu.com 2017-12-21 《中国古代舞蹈》 佚名 参加讨论

    唐朝宫廷乐舞演出分为两类。一类是“坐部伎”,一类是“立部伎”。
    “坐部伎”是在堂上坐奏,在室内厅堂里演出的。规模较小,表演人数少,其中舞蹈演员由三人到12人不等。“立部伎”在堂下立奏,在室外广场庭院中演出。规模大,表演人数多,舞蹈者有时多达180人,最少也有64人。
    “坐部伎”和“立部伎”的节目,本身都有一定的政治意义,大都是歌颂皇帝的文治和武功。不过由于吸收了许多民族民间的传统形式,表现手法比较丰富。
    “立部伎”的舞蹈节目有:
    《安乐》,本来是北周时为歌颂周武帝灭北齐而创作的。隋朝时已成为宫廷乐舞,唐朝照样在宫廷中演出。《安乐》中的舞蹈是演员头戴兽形假面具,队形行列方正,像城廓似的,所以也叫“城舞”。
    《破阵乐》又称《七德舞》。是歌颂李世民统一国家的武功。先是以《秦王破阵乐》的乐曲在军中流传。李世民当皇帝后,亲自绘制了《破阵乐图》,由宫廷乐官吕才照图编舞,排练成盛大的舞蹈节目。舞者披甲执戟,队形左圆右方,有种种变化。舞分三段,每段要变四个阵势。有强烈的战斗气息和粗犷的阳刚之美。伴奏用《龟兹乐》,擂大鼓,“声振百里,动荡山谷”。演出时还有乐曲伴唱,据说要唱52遍。
    
    图19 日本《秦王破阵乐》舞图
    《破阵乐》本来是120人的男子舞,后来唐玄宗把它改成几百人的女子舞,又把它改成十几人或四人表演的小型舞蹈,就成了《小破阵乐》。本来的那种“发扬蹈厉,声韵慷慨”的乐舞,变成了表演性娱乐性的舞蹈。到了晚唐,幽州杂技女艺人石火胡把《破阵乐曲》改编成杂技节目,在百尺竿头表演。
    《破阵乐》以各种形式流传了300多年,又传到吐蕃,传到印度,传到日本。
    《庆善乐》是歌颂唐太宗文德的舞蹈。情调安徐娴雅,有《西凉乐》风格。用64名儿童表演。乐曲有九遍。“坐部伎”和“立部伎”都有《庆善乐》,只是“坐部伎”用四人舞蹈,乐曲也减为一遍,成了一个小节目。
    《上元乐》是公元674年唐高宗改年号为“上元”时所作,由180人表演。舞蹈者穿着水纹五彩衣,乐曲有29遍。
    以上三种乐舞,被称为唐朝三大舞。
    《大定乐》是模仿《破阵乐》而编排的舞蹈,歌颂唐太宗和唐高宗征辽的战功。
    《圣寿乐》是唐高宗和武则天时编排的,由140人的舞队,载歌载舞,以巧妙的队形变化而摆出16个字:“圣超千古,道泰百王,皇帝万岁,宝祚弥昌。”唐玄宗时,又加上衣服色彩的变化。舞完一段,舞蹈者很快地脱掉纯色的罩衫,露出五彩绣花衣服。舞蹈者都是如花似玉的女子。
    《光圣乐》是唐玄宗时编制的,歌颂玄宗光复李唐王朝的功业。是用《上元乐》的舞蹈动作,模仿《圣寿乐》来摆字。
    《太平乐》也叫《五方狮子舞》。狮子在中国民间被视为威武祥瑞的动物。魏晋南北朝时中国已有狮舞。唐代宫廷里的狮舞规模盛大。人们披着缀毛的假狮皮,扮成五个不同颜色的狮子,代表五方之色。另有两人扮成“昆仑”,也就是黑人,拿着拂子逗弄狮子。旁边是140人的伴唱队,高唱《太平乐》。表演者要作出狮子的种种情态。白居易《西凉伎》诗描写狮子舞:“假面胡人假狮子,刻木为头丝作尾。金镀眼睛银贴齿,奋迅毛衣摆双耳……”情形和现代民间狮舞的表演已差不多了。
    “坐部伎”的《燕乐》也有四个舞蹈节目:
    《长寿乐》是因为武则天老年时又长出两颗牙齿而编排的,歌颂她的长寿。
    《天授乐》歌颂武则天称帝。舞蹈者都穿画衣,戴五彩凤冠。
    《鸟歌万岁乐》是因为武则天宫中的鸟能学说人话喊“万岁”而编的乐舞。舞蹈者穿着鸟纹衣,头戴鸟形冠,大概还要模仿鸟的动作。
    《龙池乐》是唐玄宗时编的。舞蹈者头戴莲花冠,舞步轻巧移动,像莲花漂浮在龙池上。乐队也去掉了钟磬,专用管弦。
    隋唐时代的宫廷乐舞中,还有作为外交赠品,由外国进献的乐舞。比较有影响的有唐朝贞元年间(公元785—805年)的《南诏奉圣乐》和《骠国乐》等。
    
    南诏国在今云南大理一带。唐朝初年南诏和唐王朝关系密切,经常互派使节。唐玄宗时,两国关系紧张,发生过战争。唐德宗贞元九年(公元793年),两国关系又正常化。贞元十六年(公元800年),在剑南节度使韦皋主持下,吸收了南诏和其他兄弟民族的乐舞,编排了大型多段的歌舞《南诏奉圣乐》,到长安献演。唐德宗亲自观看了演出,后来成了宫廷里的保留节目。这个乐舞以民族友好为主题,艺术形式也很丰富,有男子群舞、女子群舞、男子独舞、女子独舞等。
    这次大规模乐舞献演在国际上产生了重大影响。唐贞元十八年(公元802年),骠国(现在的缅甸)也到唐朝献乐。骠国是佛教国,音乐舞蹈都受印度影响。白居易《骠国乐》诗说:“玉螺一吹椎髻耸,铜鼓一击文身踊。珠缨炫转星宿摇,花鬘〔man蛮〕斗薮龙蛇动。”表演者脸上、身上刺有花纹,头上梳椎髻,佩带珠缨和花环,敲铜鼓,吹玉螺,舞起来跳跃旋转,像龙蛇飞动。至今在缅甸民间舞蹈中还能看到这些特点。
    隋唐时代辉煌壮丽的礼仪舞蹈,是继承传统和广泛吸收与借鉴国内外各民族乐舞而产生的新成果。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