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黎里的廊棚和弄堂

http://www.newdu.com 2017-12-23 李海珉 佚名 参加讨论

    黎里古镇的街道明清及民国全都建有廊棚,晴天不打伞,雨天不湿鞋。廊棚始建于什么年代,缺乏记载。不过在黎里老百姓口头,流传着好多个廊棚起源的传说。有说始建于南宋,有说是始建于元代。
    话说南宋初年,山东枣庄有个姓王的青年,带着妻子儿女,逃到黎里,开了一个水果店,后来山东战乱,枣庄一带逃来了大批乡亲,屋里住不下了,就用草荐搭了廊棚,勉强安顿。就因为有了这稻草廊棚,水果店的生意特别好,后来改用砖瓦建了廊棚。别的店家也就纷纷效法,同样建造了廊棚。
    始建于南宋,毕竟只是历史传说,不过有一个历史故事,说始建于元代,倒是有一定依据的。元大德元年(1297),北方一个叫杨明丰的青年带着母亲逃难到黎里,在现在的杨家桥附近建了二间平屋,开了个肉铺,生意很好,二年后改建成楼房。杨明丰的楼房隔街与施老板的店铺相邻,明丰与施家小姐月珍产生了爱情,月珍父亲不同意。最后两人双双殉情自杀。明丰留下遗言,要求将自家的财产留下一份给母亲养老,其他将边上的小木桥改建成石桥,施老板一一照做,为了便于照顾杨母,将两家楼房连成过街楼。据考证,明月桥建造的确切年份,徐达源的《黎里志》上记载为元大德三年(1299),一般说过街楼的出现比廊棚为晚。那么,黎里廊棚至迟出现在元朝,或者可以推前到三五十年前的南宋。
    江南市镇随着商业街出现,廊棚的搭建势在必然。黎里历史故事中说南宋出现廊棚,也许是偶一为之,元明时期,商家搭建廊棚是非常自然的事情。黎里的商铺鳞次栉比,江南黄梅时节多雨,夏季台风经常侵袭,盛夏的太阳热辣辣炙烤,冬天的西北风老是挟裹着冰珠雪花,聪明的黎里人搭建廊棚,让过往行人避风挡雨遮太阳,一则是出于行善之心,另一则也是为了招徕生意。
    当然,黎里镇的沿河长廊并非一步到位,先是沿河的商店在门前各自搭建,因为店与店你挨着我,我靠着你,各家的廊棚也就连成了系统。某店歇业,或者搬迁了,黎里镇上似乎有一条不成文的规矩,一定将廊棚原封不动地留下,廊棚构架简单,木柱、木梁、木椽,上覆网砖与青瓦,造价不高,留给后来的店铺,对自家没有多大损伤,对别人则是一桩善事。
    黎里的廊棚有多种式样,有披檐式、人字式、骑楼式,再加过街楼等。
    披檐式,可以分为两类,第一类,在店铺门前加建简易的廊棚,斜斜的一披势,一般宽2到4米,沿市河一侧立有廊柱。第二类更简单,只在店铺门前,悬挑或者用斜撑建成一披势,另一侧不用落地木柱,这种披檐不会超过2米。
    人字式,披檐式是单坡形,人字式则是双坡形,沿市河一侧落有柱子,坡面一般要比披檐式为宽,多数在3米到5米之间。
    骑楼式,廊棚建成后,再在屋面上骑建楼房,有的骑建三分之一,有的骑建一半或者更多。
    过街楼式,主要有二种类型。第一种,街道两侧的房屋通过二层的连廊互相连通,底层中间为街,两侧是店面房,上面讲述的杨明丰故事中的过街楼就是这种形式,一般称为“街从宅中过”。第二种,上面为楼房,下面靠市河一侧立柱支撑,立柱四围砌砖加固,楼房下形成的空间作为街道。
    披檐式和人字式最为简易,明清两代黎里古镇多的是这类廊棚,至今保留得最多的也是这一类。黎里镇过街楼,目前正在恢复之中。
    
    黎里,南宋初年形成集市,明朝成化年间跃为巨镇。在出现廊棚的同时,更多的是出现了弄堂。历经明清及民国进入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1988年统计弄堂还有130多条,经过多次建设性的破坏,今天黎里全镇共有弄堂115条,其中暗弄90条,明弄25条。
    弄堂的名称极富民间色彩,一般称“某家弄”。黎里镇清中期排定了八大姓,“周、陈、李、蒯、汝、陆、徐、蔡”,每个姓都有弄堂。周家有周家弄和周赐福弄,陈有陈家弄和陈家湾堂弄,李有李厅弄。蒯家弄有四条,老蒯家弄,新蒯家弄,南蒯家弄,还有一条南栅蒯家弄。最多的要数蔡家弄了,有东蔡家弄、南蔡家弄、西蔡家弄、北蔡家弄、中蔡家弄,达五条之多。以姓氏命名的弄堂共计72条,超过总数的一半。最长的弄堂135.7米,最宽的暗弄东蔡家弄1.6米,最窄的唯有0.7米。
    
    弄堂,总是步步高。第一进的陪弄最低,第二进稍高,以后次第升高。这步步高是口彩,更是实用的需要。江南水乡,泄水非常重要,每当黄梅天或雷阵雨,阴沟排水的畅与不畅,直接影响到人们的生活质量。陪弄步步高,下面的阴沟也步步高,泄水就畅快。
    暗弄的门,称为键门,常常是用厚厚的柏木之类制成,厚度二至三寸,考究一点的还包上铁皮,后面横上二道门栓,很粗,开门时,塞在一边的墙洞里,关门时拉出来,架在左右两边的墙洞里。一进有一道门,再加前后门,那么六进深的弄堂,就有七道门。前门和后门,除了二道门栓,有的还要加一个斜撑。
    暗弄,不见阳光,很少窗户,总是黑古龙冬的。白天主要靠天窗和墙壁的花墙洞采光。多数暗弄,白天也要点上蜡烛。暗弄的墙壁上每隔一二丈总要开一个灯龛,呈“介”字形或者桃子形状,点上灯盏或蜡烛,用以照明。古人相信“银不露白,暗可藏财”。江南地区的弄堂,特别是卧室都以暗为安,这早已是一种风俗了。想一下,也有它的必然性。动荡的社会,常常有小偷甚至强盗光顾,敞亮的房屋,内部的结构路径、进出的通道,以及主人家拥有的器用财物等等都将暴露,遭遇失财还是小事,身家性命都将发生危险。
    
    大多数的弄堂总要拐上几个弯,而且是直角转弯。黎里有句老古话,“两头直通,人财两空”,夸张是夸张了的,仔细想去,也有一定的科学道理。一条弄堂假如直通通的,前后门一开,阴风扑面直啸,伤人是必然的。最要命的是两头直通,在不安宁的社会,小偷强盗冲破前门或后门,就可以直闯进来。于是让弄堂多拐几个弯,拐弯处再设石库门,大块的麻石制作门框,安上厚厚的“键门”。别说小偷,就是强盗也攻不进来。因为拐了弯了,就不能用大木柱将弄堂门撞开来了。这样的弄堂,这样的防卫措施,自明清至民国,多少存心不良者,面对一个个关卡,只能望而却步。
    抗日战争期间,因为有了弄堂,黎里镇受到的骚扰最少。
    1938年春的一天,驻扎在平望的日军,驾着二艘汽艇载着十多个日本士兵,来到黎里镇巡逻了。已经好几个月了,日兵都只在街道上神气活现,那一条条黑古隆冬的弄堂,在他们看来简直就是北方的地道,不敢随便进入的。弄堂到底是个什么东西,里面有什么玩艺,日本巡逻队始终不知究竟。一天,一个五大三粗满脸雀斑的日兵,看到了一个花姑娘,竟然色迷迷地尾随着,姑娘进了徐达源故居的那条弄堂,雀斑也紧跟着追进了弄堂。可是直到傍晚,汽艇要开了,还是不见雀斑上船。找来找去,遍寻不着。
    原来,雀斑一个人闯进了弄堂。刚一进去,就有几个小伙子,悄悄地前堵后截。那条徐家弄全长108米,整整七个石库门,八道键门。键门都有“权头”,可以上锁。小伙子们作好了分工,分为前后二队,等那个雀斑闯到第三个石库门时,后队从后门进入弄堂,连关了四道石库门,前队从第三道门关起,同样连关了四道,每一道都上了锁。
    雀斑就这样被封闭在弄堂当中,上不见天,下不见地,摸来摸去,除了墙壁,就是键门,厚厚实实的,根本就扳不动。黑暗,死寂,恐惧,雀斑徒劳无益地在里面瞎折腾,半个上午再加整个下午,精神崩溃,剖腹自杀了。后来,日本人给黎里的维持会会长下了死命令,才把雀斑找出来。这时的雀斑,不死不活的,抬回平望,最终还是一命呜呼。从此,日本巡逻队再也不敢进暗弄堂了。
    雀斑在弄堂剖腹自杀的事一出,日本鬼子只敢在黎里镇的街道上来回,再也不敢钻弄堂了。黎里的老百姓碰到日本鬼子,特别是鬼子要行凶作恶时,只要往弄堂里一跑,保你平安无事。一次,黎里青年王汉章在街上走,几个日本兵看他不顺眼,只听一声“八格亚罗”在耳边响起。王汉章知道鬼子又将耍泼找岔了,拔腿就跑。背后连连传来鬼子“站住!站住!”的喝令声。王汉章头也不回,飞奔几步就钻进了弄堂。后面的鬼子,在弄堂口,拉枪上膛,因为弄堂都有直角拐弯,只要过了一个弯,就是开枪也奈何不得了。日本鬼子只在弄堂口虚张声势,就是没一个敢进弄堂的,只好让王汉章逃之夭夭。
    
    后来不只是暗弄堂,就是明弄堂也不敢随便进了,那是因为日本巡逻队在庙桥弄里遇到了一件怪事。庙桥弄是条朝天弄堂,一天,一个日本鬼子挎着一管匣子炮在庙桥弄里晃悠,一位青年迎面走来,手里拿着一个酒瓶,大概是刚刚沽的酒吧。说时迟,那时快,就在交身而过的当儿,青年手中的酒瓶“呯”的一声,重重地击在日本鬼子的脑袋上,鬼子一下子瘫倒在地。青年立马卸下鬼子身上的匣子炮,蹭蹭蹭几下子就在窜往南栅浜迅速消失了。过了好久,鬼子回魂过来,看到身边一地的碎玻璃,满身的酒气,明白是怎么一回事了。但是他回去不敢如实汇报,只说黎里弄堂里有鬼,稀里糊涂就被迷倒了,枪就是这样不知去向的。从此,日本鬼子再也不敢进黎里的弄堂了。
    弄堂除了防偷防盗之外,还有隔音、防火的作用。两落之间有了弄堂,互相间就少了干扰。两姓之间设的弄堂,介于高高的风火墙当中,一方失火,不会殃及邻家。
    弄堂是先民们成功的生活实践。暗弄堂称为陪弄,有多种书写法,多数写成“陪弄”“备弄”。陪弄,备弄,都有辅助性建筑的意思。不过,《中国建筑史》上,写的是“避弄”。初看不知所云,思虑再三,大多能够明白的。封建时代的等级制度特别森严,奴仆不得走正门登堂入室,尤其是主家有红白喜事,走正门的只有主人一家和尊贵的客人,下人只能穿避弄。因此,一个“避”字,道出了主仆分道、尊卑有别的封建礼教。
    弄堂,划分出的空间环境,不仅显示出尊卑,更显现着亲疏。两姓之间多设明弄,一条明显的隔离带。一姓内部的两落之间大多设为暗弄,既间隔又联系,偶尔两姓也有暗弄的,比如新蒯家弄,西边是蒯贺荪家,东边是张曜的家,蒯与张两家是岳父与女婿关系。
    陪弄幽深、幽暗又幽静,隐隐然江南人性格的一个侧面,秘密不事张扬,或多或少藏有隐私。弄堂,线型的狭长建筑,近于封闭,隐而不露,正是水乡人的性格在建筑中的映现。
    江南古镇的弄堂,问世于南宋,民国以后逐渐收住脚步,多数是明清两代的产物。历史的车轮滚动到了今天,黎里镇的居民平均每家都拥有了一辆小轿车。现代的江南水乡,需要的不再是窄窄的弄堂,而是宽畅的道路。黎里的弄堂,特定历史时段的产物,完整地承载着历史的信息,映现着水乡人民的建筑实践,折射出水乡人民独到的生活体验。
    现在,黎里古镇作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正在进一步的保护与开发。原先黎里除了明弄,暗弄之外,还有一种水弄,也就是上下船的一种通道,由于街道上要开汽车,这种水弄几乎都被拆除了,现在古镇恢复,水弄也将重新问世。目前黎里各种弄堂,已经超过了115条,以后还会增加。
    黎里的弄堂,堪称又一个江南古镇之最。(李海珉)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