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宙论:道教为古代天学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加深了人类对外部世界的认识和把握。道教认为宇宙创生于虚无,如《太上老君开天经》说,宇宙演化过程是由“洪元”,“混元”,“太初”,“太始”,“太素”,“混沌”,“九宫”,“元皇”等多个阶段构成的,虽然这种论述尚处于宗教思想体系之内,但是它毕竟开启着人类对于宇宙的认识,孕育着宇宙科学的萌芽。道士们逐渐认识到,宇宙经历了一个由小到大的演化过程。葛洪吸收三国徐整《三五历记》中的“盘古开天辟地”说,认为“天地日月未具,状如鸡子,混沌玄黄”,及盘古真人游于其中,开辟二仪,天地始生。其后道教的宇宙学说更有不断的发展。道教以浑天说解释宇宙结构,认为天是球形的蛋壳,包裹着大地,大地呈板状浮于天球之中,日月星辰附于天球之上,“纲维之气”的浮力使天地不至于下落。着名全真道士郝大通精通历算,赵友钦则进行了大规模的天文物理学研究,他进行了日食和月食的研究和光学实验,他的《革象新书》记载的他的某些实验和发现,在世界天文学史上居遥遥领先的地位. 星象说:道教认为天上的星宿是神灵的象徵,更因其天人感应论信仰,因而古代道士们投入大量精力进行观星和绘制星图的活动。表示节气和方位的天上二十八宿,从道教产生的时候即已受到人们的重视。道教认为朝礼北斗可以消灾祛病,延年长生,因而《道藏》中有大量关于向北斗星宿祈求或涉及北斗星宿的道教经文,《道藏》更有众多经书绘有北斗星图。中国古代天学星象学家中有不少是道士或受道教影响的人物,如唐代天学家李淳风,袁天纲等。 历法:道教基于对天地宇宙规律的观察研究,建立了对后来中国历法有重要影响的“二十四气历”。《道藏》中还有一种名为“二十八宿旁通历”的道教历法。这是一种与官方历法不同的“太阳历”。它规定一年为十二个月,每月三十天,并将一年分为两段,上半年起点为奎宿,下半年起点为角宿。二十八宿旁通历“对沈括制订的“十二气历”有重大影响。 计时仪器:道教修炼方法的特点,决定了道士修炼内丹或外丹时都需要精确的计时,它促使许多道士钻研计时技术,从而使道教在计时技术方面作出了许多宝贵的贡献。汉哀帝时曾短暂接受的早期道教信仰者的重大建议之一就是把计时用的仪器“漏刻”上使用的剑刻标准从过去的百刻制改为百二十刻制。北魏道士李兰发明了“秤漏”,隋代以后经过改进一直被官方采用到北宋。南朝着名道士陶弘景曾经设计一种“自然漏刻”,其思路是“欲因流水作自然漏刻,使十二时轮转循环,不须守视。”全真道士更发明了一些“妙用玄微至简”的便携式漏刻设备。 (文源网络)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