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变“孔颜乐处”为生命的喜悦 理学的发端之一是追问“孔颜乐处”,而心学家都信奉“乐是心之本体”的观点,而颜山农则将这种“乐”改造成驾驭生命过程而体验到的喜悦。颜山农的人生道路是很坎坷的,他曾经受冤入狱长达三年,并且遭受严刑,疮溃肤烂,但他却并没有改变他心中的乐,他说: 人际风波兮,难庸迎将。我当风波兮,滋味悠长。困心衡虑兮,歌舞似狂。……七日绝粮兮,棒烂如浆。瘟痢交侵兮,半月几亡。抖擞精神兮,三月平康。[[16]] 如此惨烈的磨难,伤痛缠身,生命垂危,但他却“三月平康”,是什么力量使他有如此顽强的生命力,在人生的磨难中体验悠长的滋味,常人难以忍受的牢狱之苦与惨烈的遭遇,他却能够坦然以对“如坐福堂”,其精神资源何来? 除了儒家传统的“朋侣文王”的政治信念之外,就是道教“生道合一”的信仰,是养生家以个体生命的存在为最高价值的信念使然。在生存意志的作用之下,历尽艰辛,大难不死,这种生命感觉便成了他“御天造命”的体味,这种体味使“乐”在他的情感中始终占居主导地位,“御天造命,愤乐在中,无入而不自得焉。忘食忘忧,忘寝忘年,至止乎神焉已矣。”[[17]] 因为这种“御天造命”是对生命过程的驾驭与超越,所以由此而生的乐就不是理学所谓的“无忧”,而是一种体味生命过程的喜悦,他说: 渔洲歌,莫怪游人笑呵呵,笑中有点无怀意,不分圣凡可与他。……君今开怀同我笑,我笑生天生地生人物。[[18]] 可见,他的“乐”是一种具有人生意义与永恒价值的精神境界,是他通过养生方法达到的一种健康的精神状态。他能够一直保持这种乐观的心态,在于他“乐”的就是这生命存在的过程。既然宇宙本身都是一个生命过程,那么生命当然也就是他心中理想和信念。重视个体的生命存在,却又保持着理想境界,这就是颜山农吸收道教思想的最大收获,是他与同时代许多重感性存在而心无永恒理想原则的人不同的地方,也与那些为追求理想原则而克制压抑生命过程的理学家大相径庭。 【注释】 [[1]] 颜钧(1504-1596),字子和,号山农,又号耕樵,后因避万历帝讳,更名铎,江西吉安府永新县三都中陂村人。世代以儒为业。颜钧自幼体质孱弱,智慧不开,被人目为痴儿。12岁随父在常熟学宫里读书。但他不喜读科举课程,自谓“穷年不通一窍”。17岁,父病故,兄遭诬告陷粮役3年,家道从此中落。颜钧因家贫不能继续学业,一度陷入苦闷。25岁,读《传习录》感奋不已,于是静坐7日夜,闭关悟道,自觉一旦豁然,心性仁知,光明洞开,从此开始在家乡宣讲儒学伦理要义,直到其母去逝为止。颜钧服母丧期满,辞家出游,遍访阳明门下弟子,无所得。后来赴泰州王艮门下,受传“大成仁道”。颜钧关心人民疾苦,往往上书当道,抨击时弊,因此为当局所不容。1566年,遭逮捕并解往南京监狱。在狱中被打得死去活来,“刑棒如浆烂,监饿七日,死三次”( 颜山农:《颜钧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第23-28页),后经罗汝芳多方援救才出狱。1571年,颜钧被遣送回乡,免除了“罪人”的身份。此时颜钓已年近七旬,他晚年的活动大都没有越出江西,且多半在家从事著述。1596年颜钓逝世于永新家中,享年93岁。 [[2]] 颜山农:《颜钧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第21页。 [[3]] “生生之为大德”可以有两个解,一,是指生生不息,表示宇宙是永不停止的生命与创造过程;二,是生之所以生的本体论依据。“生生”作为宇宙的全过程,是being意义的本体论(ontology);“生生”作为宇宙共性讲是本质论;生之所以生的根据,是本原论。颜山农的生命本体论包含了这三重意义。 [[4]] 《颜钧集》,第63页。 [[5]] 《颜钧集》,第15页。 [[6]] 《颜钧集》,第51页。 [[7]] 同上。 [[8]]《颜钧集》,第37-38页。 [[9]] 《颜钧集》,第42页。 [[10]] 《颜钧集》,第31页。 [[11]] 《颜钧集》,第2页。 [[12]] 同上,第67页。 [[13]] 同上,第1页。 [[14]] 同上,第69页。 [[15]] 同上。 [[16]] 《颜钧集》,第64页。 [[17]] 同上,第17页。 [[18]] 同上,第65页。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