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道学 > 道学入门 >

卢国龙教授讲《道德经》第三十一章

http://www.newdu.com 2018-01-02 道教之音 佚名 参加讨论
    原文:夫佳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君子居则贵左,用兵则贵右。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为上。胜而不美,而美之者,是乐杀人。夫乐杀人者,不可得志于天下。吉事尚左,凶事尚右。偏将军处左,上将军处右,言以丧礼处之。杀人众多,以悲哀泣之,战胜以丧礼处之。              
    注解:接着上章讲,立了军功的人为什么不能居功自傲?或者换一种问法,为什么不能崇尚军功、美化战争?《道德经》的回答很简单,战争是要杀人的,只能作为迫不得已的选择,作为政治的非常手段。如果崇尚军功、美化战争,就可能养成社会的暴戾之气,像现在的美国,枪击事件遍地开花,社会上“潜伏”着许多战斗英雄,随时露一手,让人受不了。美国的政治家不读《道德经》,还以为枪击事件频发都是枪械惹的祸,以为控住了枪就能管得住人,不知道美化战争必然诱发社会的暴戾之气,暴戾之气既支撑着发动海外战争所需要的“民意”,也鼓荡出动辄拔枪相向的民风。所以,美国的国家战略虽然很高明,很得意,战场都弄到了美国之外,但不经意之间,却也将暴戾之气留在美国的社会之中。对于这种文化偏失之弊,中国的古典传统也许是一剂良方,不仅有老子这样的圣哲,见微知著,轻声警醒,而且还有一个礼乐文明体系,从文明价值上制约着好战的异常冲动。
    《道德经》所说的“吉事尚左,凶事尚右”,是中国古代的一种礼仪制度,也就是日常礼仪以左为尊,包括军战在内的凶险的事情反过来,以右为尊。这样将日常生活与军战之事分隔开,一左一右,一吉一凶,在礼仪上就给军战之事贴了个标签,是不同于日用常态的。所谓吉事、凶事,涉及中国古礼的分类,历史上的演变很复杂。清初人秦蕙田的《五礼通考》,系统总结古礼演变,是一部考据较为翔实的著作。我们就依据这部著作,对古礼的分类做一点常识介绍。
    中国的古礼分为五大类,分别为吉礼、嘉礼、宾礼、军礼、凶礼。
    吉礼的主要内容是祭祀,包括国家祭祀天地日月、山岳河海,地方祭祀境内山川、先贤勋烈,民间祭祀祖先、土地神等等。祭祀是社会共同体的信仰载体,所以居五礼之首,称吉礼。
    嘉礼的主要内容是政治礼仪,包括皇帝即位改年号,观星象、定时令以布政,行政区划的体国经野,政府系统的设官分职等等。民间的婚礼、教学礼仪、加冠礼、宴饮聚会的礼仪等,也属于嘉礼。
    宾礼是社会交往的礼仪,通俗地讲可以分为待客之道和为客之道两个方面,具体内容包括天子接受诸侯和蕃国的朝觐,天子遣派使者访问诸侯国或蕃国,诸侯之间的会盟,民间的相互走访等等。
    军礼可以顾名思义,就是建军养兵、行军打仗的礼仪。具体内容则包括军队建制,出师的文檄和仪式,检阅,誓师,田猎,行军过境的祭献活动等等。
    凶礼是应对灾荒、丧亡的礼仪。丧葬用礼,很容易理解,所谓慎终追远,寄托哀思,凝聚情感,都可以通过丧葬之礼体现出来。至于灾荒,都是急茬儿,也要弄那些繁文缛节的礼仪吗?在这个问题上,或许正显现出中国传统礼乐制度的思虑之周延。如“备荒之政”,也就是防范灾荒的预警机制,又如“散利”,也就是赈灾,都力求在日常生活中,以礼仪的形式养育成从容应对的习惯,不至于出现赈灾者摆出救世主的姿态、灾民哄抢赈灾物资的场面。
    五礼中,吉礼、嘉礼、宾礼都是《道德经》所说的“吉事”,而军礼、凶礼则是《道德经》所说的“凶事”。美化吉事不美化凶事,可以理解为由《道德经》所揭示的中国传统礼乐的价值取向。这种价值取向在淑世善民、蕴养温和社会等方面的优势,大概毋须怀疑。但遭遇西方文明的“船坚炮利”之后,这套礼乐文明似乎太软弱了,许多人都忧虑,一个怯战而不崇尚英雄的民族,只是一个不足以自卫、没有前途的民族。
    其实,将中国传统的礼乐文明理解为不好战固然是对的,但理解为怯战而不崇尚英雄就显然片面了。即使按《道德经》来理解,对于“果”也显然是推崇的,而“果”,正是英雄不怯战的特质。《道德经》所要警示的,只是不要将造就英雄的战争状态当做社会常规秩序的基础。至于广义的传统礼乐,历来都将捍卫国家和人民的英雄尊奉为神,并且以祭祀的形式来表达敬意和怀念。这也就是《国语》所说的,“夫圣王之制祀也,法施于民则祀之,以死勤事则祀之,以劳定国则祀之,能御大灾则祀之,能扞大患则祀之。非是族也,不在祀典”。以死勤事、御大灾、扞大患的,都包括卫国战争的英雄。在古代,遍布全国各地的先贤先烈祠,就是后人向这些英雄表达敬意和怀念的场所。直到近现代才被“变革”、被废弃了。如果我们能够将传统的先贤先烈祠与现代的英雄纪念碑、英雄纪念馆结合起来,彰显出崇尚卫国英雄的民族传统,那么对于效仿这个传统的日本“靖国神社”,也就看得透彻了。由中国礼乐文明所开创的传统,崇尚御灾扞患的英雄,蔑视嗜血侵略的变态。这个价值取向,根本目的不是要自我标榜如何高尚,而是要为正常的社会秩序提供精神上的保障。
    附《诗译道德经》
    
    (图文转载自赤城宾馆微信)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