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道学 > 其它 >

道教与壮族麽教关系浅析(2)

http://www.newdu.com 2018-01-02 道教之音 佚名 参加讨论

     道公教神职人员壮语为布道或公道,汉语意思是道公之意,由受戒后的青壮年男子担任。道公均为半职业性的农民。“道公班”(俗称坛)是其相对稳定的宗教组织,一般有8到12人不等,道首俗称“掌鬼头道师”,其他人称道公。道公做法事活动被称为开道场,主要包括超度亡灵、安龙祭社、祈福求子、丰收酬神和驱病除鬼等活动。道公的经书有《太平经》、《上清经》、《灵宝经》、《三皇经》、《阴符经》、《太上感应篇》等,均是从汉文本转抄而来的民间抄本,与正宗道经有一定的差距,夹杂了一些古壮字的民间歌谣,如孝悌歌、道德歌、恩义歌等内容,也有不少佛教的内容。道公在拜忏诵经时,壮汉语杂用、壮歌汉调纷呈;其开道场时所挂的神案除了道教的神如太上老君、三清、玉皇大帝外,还有佛教的如来佛、观音,民间英雄人物,历史名人,如孔子、关羽、诸葛亮、秦始皇、汉武帝等,壮族土著神如布洛陀、米洛甲、布伯、莫一大王等也在其列。⑨

     师公教与道公教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在其所尊的主神、所用的法器、所做的法事活动等方面还有一些差异,但总的来说,二者的信仰体系均是道教的系统,有些地区还出现道公兼做师公的情况;有些地区师公教比道公教壮化程度深,因此,其宗教属性的争议也较大些。师公教和道公教的研究还有赖进一步的田野调查和宗教理论的发展。

     四

     壮族麽教在形成中不可避免地吸收了其他民族的宗教成分,尤其是佛、道教的一些宗教观念。在麽经中就有诸如“佛三宝”、“观音”、“南赡部洲”、“娑婆世界”等来自佛教的观念,明显是受到佛教的影响;有些地区麽教的冥界观念则深受佛教地狱观念的影响;但麽教受道教的影响更大一些,其中受道教神仙观念及其道术的影响最大,在《麽经》中出现的道教神灵就有太上老君、彭祖、张天师、八仙、灵官、天德、北辰、三元、神农等,而麽公做麽时也常常有“太上老君急急如律令”的诵词出现。2005年4月20日,笔者采访了田阳县玉凤乡巴令屯的布麽罗汉如(71岁),当我问他布麽都请什么神时,他回答说布麽一般不带唱本,想起什么神就请什么神;有布洛陀、米洛甲、观音、佛祖、张天师等等,但没有耶酥。

     就宗教神职人员而言,由于壮汉文化的交流和融合,在一些地方出现道公和师公兼做麽公的情况。在笔者田野调查的广西壮族自治区百色市田阳县也发现这种情况,在据说三代都是麽公的大麽公黄先生家作访谈时,笔者看到他家的堂屋正中悬挂的是如来佛的画像,下面桌子上是祖先牌位和一些法器(既有麽教的,也有道教的)。在访谈中,他说自己的爷爷、父亲都是麽公,因为父亲是瞎子,他从小就陪着父亲去做麽,后来自己也跟别人学做麽;同时他也是个道公,经常带着一个道公班给人家做道场。另一个据说祖上七代都是道公的罗道公,则说自己能做大的(做道),也能做小的(做麽)。2005年9月9日晚,笔者去拜访壮学专家梁庭望先生,并请教麽公和道公、师公的关系,梁先生认为“有的地方道公和师公有时候会兼做麽公”,这个观点应该是较为符合历史与现实的观点。

     壮族麽教具有信仰对象多样性、信仰结构的多重性、信仰目的的实用功利性和信仰分布的地域性等特点,这些特点在壮族群众信仰上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就信教群众而言,其信仰对象无所不包、无所不有,遍及与人们生产和生活相关的万事万物,既有自然神又有社会神和职能神;既有本民族的土著神又有其他民族的神;其信仰活动都与其生产生活的利益密切相关,均围绕其切身利益和生产活动展开,具有极强的实用功利性;壮族在民族信仰的基础上,逐渐接受或部分接受佛、道教的内容,从而在宗教信仰上呈现出多重复合的层次结构。因此,信教群众往往有多重身份,在信仰上麽教、道教、佛教充分融合。

     小结

     从以上的描述和分析中,不难发现道教与壮族麽教关系之密切:一方面,道教等汉族宗教文化的南传提升了壮族原始宗教文化的层次,促成了麽教这一壮族原生性民族民间宗教的形成;另一方面,作为麽教主体的壮族原始宗教和(形成中、形成后的)麽教接引了南传的道教,从而促生了壮化道教——师公教和道公教。

      

     注:

     ①古壮字也叫方块壮字,或称土俗字,是壮族先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过程中仿效汉字六书构字方法创造并不断发展形成的一种民族文字,最早见于唐代的碑文,据学者考证古壮字在唐代就已经流行。参见梁庭望:《壮族文化概论》、杨总亮:《壮族文化史》和张声震:《壮族通史》相关部分。

     ②关于壮族师公教的宗教属性,学术界大致有三种说法:其一,认为它是在原始巫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宗教,可称之为巫教;其二,认为它是壮族化了的道教教派;其三,认为前两种意见虽有一定的合理性,但都不免片面,壮族民间师公教是巫傩道释儒的交融与整合。

     ③顾有识:《壮族的文道教和武道教》,《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年第4期,第63页。

     ④参见:广西壮族自治区地方志编辑委员会编:《广西通志·宗教志》,广西人民出版社,1995年7月第1版,第252-253页。

     ⑤牟钟鉴,张践:《中国宗教通史》,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1月第1版,第258-266页。

     ⑥杨树喆:《壮族民间师公教:巫傩道释儒的交融与整合》,《中央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4期,第99-100页。

     ⑦胡孚琛主编:《中华道教大辞典》,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8月第1版,第681页。

     ⑧张声震:《布洛陀经诗译注》,广西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1版第20页。

     ⑨《壮族百科辞典》编纂委员会编:《壮族百科辞典》,广西人民出版社,1993年4月第1版,第349-350页“壮族地区的道教”条。

     (作者单位:河北省委党校)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