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诸子百家 >

孔子周游列国首站奔卫(3)

http://www.newdu.com 2018-01-06 大河报 佚名 参加讨论
孔子与冉求说得高兴,便开始针对冉求的特点进行启发式教学。冉求聪明稳重,也有从政才能,只是学习不刻苦。孔子说道:“求呀,我不是生而知之者,是通过学习才获得了知识。”
    冉求辩解:“老师,不是我不喜欢你的学问,是我太笨,没力量学好。”
    孔子说:“假如真是力量不够,走到半路便走不动了,在我看来,眼下你却像是还没向前走呢!”这句话击中了要害,冉求有所醒悟。他默然走了一阵,又问:“老师,你此次被迫离开鲁国,难道没有怨恨吗?”
    孔子叹道:“此番出走,是我自己的主意,我不怨天尤人,凡事要多责备自己,少责备别人。这样怨恨就没有了。不然,怨恨会越积越深。我谁也不怨恨啊!”话虽如此,孔子已是语带酸楚。
    子贡跑到老师车旁,说:“老师,我们歇会吧。”孔子同意。子贡扶老师下车,问道:“老师,你此番离开鲁国,打算怎么办?”孔子说:“作为一个君子,应做到国有道鼎力相助,国无道则远避他乡。人生在世,必有所追求,不可昏昏然度春秋,茫茫然无所适从。我所追求的最高目标是去奸佞,除邪恶,平欺诈,息战争,恢复周公礼制,实现天下为公。我此番离开父母之邦,就是去寻求实现理想的途径呀。对于一个无所追求、不知自己怎么办的人,我对他也不知怎么办了。”
    冉耕一向少言寡语,听到这儿问道:“君子和小人有何区别呢?”
    孔子听到一向沉默的冉耕同学发问,很高兴,说:“君子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小人则宽以待己,严于律人。”闵损也跑来问道:“老师,君子对待事业应持什么态度呢?”
    孔子说:“君子对于事业,以合乎时宜为原则,用谦逊言论谈论它,
    用诚实态度对待它,依照礼制实行它。”子路问:“君子也有怨恨吗?”孔子道:“君子担心的是自己没本事,不怨恨别人不了解自己。”子路闻言诧异。孔子又补充道:“若说君子也有怨恨,那就是无所建树,空忙一生,不被人们称颂。”
    朝见灵公话不投机
    孔子来到帝丘,子路带着大家,来到妻兄颜仇由(又名颜庚、颜浊邹)的家。颜仇由禀告卫灵公。卫灵公大喜,认为孔子是名扬天下的圣人,此来定可为卫国效力。
    卫灵公接见孔子,问:“你在鲁国拿多少薪水?”孔子说:“奉粟六万。”即六万小斗,合汉代两千石。卫灵公很爽快:“我也给你这么多。”
    待遇不错,但卫灵公对孔子的真正来意尚不了解,并不给他官职。卫灵公问孔子:“夫子在鲁国为大司寇,弃官不做,不知作何打算?”
    孔子说:“丘以为,人生在世,不必为无职位发愁,应该为无任职的本领发愁。我不担心别人不了解自己,我所追求的是真理,朝闻道,夕死可矣。”
    卫灵公说:“卫国自先祖文公大治以来,历经六代,始终未能强盛,我年事已高,仍有图强之心,用何方法可使国家强盛?”孔子用心听着,觉得卫灵公口气虽大,但似乎毫无信心,便含蓄地说:“君子对于天下的事情,没规定必须怎样办,也没规定不准怎样办,怎样恰当便怎么办好了。”卫灵公似懂非懂。孔子感到话不投机。
    虽不能“为政”,孔子在卫国过得还不错,他一方面多与贤者交往,一方面教导众弟子,并不寂寞。
    不久,卫国发生了公叔戌叛逃事件。公孙戌是卫国大夫公叔文子的儿子,公叔文子死后,公孙戌继承了父亲的爵位。文子在卫国声望极高,“富而能臣”、“富而不骄”,可是他的儿子却既富且骄,灵公很烦他。公叔戌与他的同伙一起密谋,准备除掉卫灵公夫人南子及同党,被南子发现,于是卫灵公驱逐了公叔戌及其同党。公叔戌先逃到他的采邑蒲(今河南长垣),企图顽抗,后又逃到鲁国,他的同党赵阳逃到宋国。
    孔子到卫国后,出于对公叔文子的尊重,曾和弟子一起采集过他的言论事迹,和公叔戌也有交往。公叔戌被驱逐后,孔子与他的关系引起卫灵公的猜疑,卫灵公派了个心腹到孔子师徒住处,察看他们是否有勾结。这种情况下,孔子决定离开卫国,到陈国去试一试。
    公元前497年年底,孔子和众弟子离开仅待了10个月的卫国,取道南下陈国。 (记者盛夏文陈伟图)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