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诸子百家 >

郑开:试论《庄子》的“化”(2)

http://www.newdu.com 2018-01-06 中国近代思想文化研究 佚名 参加讨论
其生也天行,其死也物化。静而与阴同德,动而与阳同波。 
    《淮南子·精神训》对《庄子》之《天道》、《刻意》两篇的宗旨发挥犹详,而且引述了这两句话,只不过后一句引作:“静则与阴俱闭,动则与阳俱开。”重要的是,《庄子·天道》下文将“物化”观念结合到了政治哲学(无为)层面中,其曰: 
    天不产而万物化,地不长而万物育,帝王无为而天下功。……此乘天地、驰万物而用人群之道也。 
    那么,强调“顺化”就意味着“因时”、“因变”或者“随变举事”、“与化推移”,黄老学和法家尤其重视“因时变法”。《庄子》认为,古、今之不同犹如水、陆,周、鲁(制度设施)之差异犹如舟、车,那么“行周于鲁”——即推行周政于鲁,无异于“推舟于陆”,所以: 
    夫三皇五帝之礼义法度,不矜于治。……礼义法度者,应时而变者也。(《庄子·天运》) 
    《文子》亦曰: 
    执一世之法籍,以非传代之俗,譬犹胶柱调瑟。圣人者,应时权变,见形施宜,……论世之法,随时举事。上古之王,法度不同,非故相反也,时务异也,是故不法其已成之法,而法其所以为法者,与化推移。(《道德》) 
    可见,“化”的概念很好地体现了道家哲学作为“变化时代的变化哲学”的特点。10如果说“因时变法”是在“万物皆化”(《至乐》)观点下而提出的政治主张,那么“日與物化”、“与世偕行而不替”(《则阳》)就是《庄子》提出的一种解脱人生痛苦的方式。换言之,人类所不能摆脱的宿命悲剧就是:宇宙大化流行不息,人的生命脆弱不堪,“已化而生,已化而死,生物哀之,人类悲之,”(前引《知北游》)那么,将自己融入造化或大化之中,而超乎死生、齐同物我,正是《庄子》思想的独到之处。可见,“圣人晏然体逝而终”(《庄子·山木》),以及“万物纷糅,与之转化”(《淮南子·原道训》)已经成为了道家人生哲学的基本观点。同时,《淮南子·要略》所说的“与世浮沉”、“与化游息”,陶渊明咏唱的“纵浪大化中,无喜亦无惧”(《形影神》之三),更是这种思想的流风余韵。  
    二、不化  
    《庄子》除了比较系统地论证了“化”,还多次提到了“不化”,而且“化”与“不化”相互对立、相互依存,呈现出一种“耦合”或“对反”的关系,例如:  
    一受其成形,不忘以待尽,与物相刃相靡,其行尽如驰,而莫之能止,不亦悲乎!(《齐物论》) 
    孟孙氏不知所以生,不知所以死。不知就先,不知就后。若化为物,以待其所不知之化乎!且方将化,恶知不化哉?方将不化,恶知已化哉?”(《大宗师》)  
    按,《齐物论》“不忘以待尽”,应为“不化以待尽”,《田子方》正作“不化以待尽”,它的意思是保持生死一如的心态来看待生命的终结与消逝,正如陶诗所言:“形迹凭化往”(《戊申岁六月中遇火》)、“应尽便须尽”(《形影神》)。而实际上,《庄子》的“不化”,至少包括以下两种意涵:本体论或形而上学意义上的“均一”以及“不生”、“不化”、“不变”即恒常;心性论意义上“虚无”或“无为”,具体地说就是精神凝寂,近乎《周易·系辞》之“易,无思也,无为也,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天下之故,”以及孟子曾经提到的“不动心”。 
    第一,如果说“化”主要涉及了《庄子》的自然哲学,那么“不化”概念则不能不诉诸于“本体论”。《齐物论》论“物理”曰:“其分也,成也;其成也,毀也。”我们知道,“成”与“毁”、“生”与“灭”之间的过程就是“化”,这一点前面讨论已详;重要的是,《齐物论》随即还下了一个这样的转语:“凡物无成与毁,复通为一。”《寓言》则曰:“万物皆种也,以不同形相禅,始卒若环,莫得其伦,是谓天均。”上文提到的“一”和“均”,其实就是超然于生灭变化的“常则”,意味着不生不灭的恒常与寂静,同时也是“终则有始”、“始卒若环”的最终依据。 
    与物化者,一不化者也。安化安不化?安与之相靡?必与之莫多。(《知北游》) 
    冉相氏得其环中以随成,与物无终无始,无几无时。日与物化者,一不化者也,阖尝舍之!夫师天而不得师天,与物皆殉,其以为事也若之何﹖夫圣人未始有天,未始有人,未始有始,未始有物,与世偕行而不替,所行之备而不洫,其合之也若之何?(《则阳》) 
    上面提到的“不化者”,难道不正是《达生篇》所说的:“物之造乎不形,而止乎无所化”吗?《庄子》看来,“形形者不形”(《知北游》)、“物物者非物”(《在宥》),所以所谓“造化”其实就是“物之造乎不形,而止乎无所化”。而“不形”、“不化”、“非物”乃是“道”的不同表述而已。这样一来,“化”与“不化”两个相互对反的侧面统一于“道物关系”的理论框架之中。也就是说,“化”与“不化”之间的关系,诚如“道可道,非常道”、“有无相生”、“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以及《周易》“易与不易”之间的关系。总之,“不化”虽是“化”的“对反”,却是“化”的最终依据;反之,“不化”亦诉诸“化”而呈现,因此“化”与“不化”关系的实质就是“道物关系”,具体地说就是,“道不离物,物不离道,道外无物,物外无道。”(成玄英《老子·第廿一章义疏》)实际上,自《庄子》以来的道家很重视从“化”与“不化”的相互关系中阐明处于自然过程之中的“物的存在”问题:  
    生物者不生,化物者不化。(《列子·天瑞篇》张湛注引《庄子》逸文) 
    与时变而不化,从物而不移。(《管子·内业》) 
    故生生者未尝生,其所生者即生;化物者未尝化,其所化者即化。(《文子·十守》)  
    夫化生者不死,11而化者不化。(《淮南子·俶真训》) 
    故形有摩而神未尝化者,以不化应化,千变万抮,而未始有极。化者,复归于无形也;不化者,与天地俱生也。夫木之死也,青青去之也。夫使木生者岂木也?犹充形者之非形也。故生生者未尝死也,其所生则死矣;化物者未尝化也,其所化则化矣。(《淮南子·精神训》)  
    圣人之接物,千变万抮,必有不化以应化者。(《诠言训》) 
    “化”表示“变”,所谓物化迁流,“唯变所适”;“不化”表示“常”,所谓“不生不化”,“不化应化”。简言之,“化”涉及“物”而“不化者”诉诸“道”。从“道物关系”层面看,“化”与“不化”的对立统一,恰能说明《庄子》以及《周易》和赫拉克利特哲学中蕴含的“不变之变”、“不化之化”的思想。苏轼《前赤壁赋》:“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正可移植过来解释《庄子》的“化与不化”、《周易》的“易与不易”。12进而言之,赫拉克利特强调“变”而柏拉图追求“不变”,而《庄子》论“化”则“兼而综之。” 
    第二,进而言之,“不化”并不限于“物理”或“物论”,而属于“本体论”或形而上学的范畴,很自然《庄子》以之表示“道高物外”的精神境界;也就是说,人虽然不能摆脱大化无情、生命朽坏的悲剧宿命,却可能通过精神境界的提升与高扬,超然于物的生灭变化、有始有终的过程之上或之外,从而将有限的个体生命赋予无限的意义与价值,恰似佛教力图使人的生活由“流转”趋于“还灭”一样。实际上,《庄子》论及“不化”时常从“内”、“外”及其关系的角度入手进行分析与讨论: 
    将而不化,外合而内不訾,其庸讵可乎!(《人间世》) 
    古之人外化而内不化,今之人内化而外不化。与物化者,一不化者也。安化安不化?安与之相靡?(《知北游》)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