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诸子百家 >

庄子误导的道学(13)

http://www.newdu.com 2018-01-06 中华论坛 佚名 参加讨论
故曰:其动也天,其静也地,一心定而王天下;其鬼不祟,其魂不疲,一心定而万物服。言以虚静推于天地,通于万物,此之谓天乐。天乐者,圣人之心,以畜天下也。
    不过,如果要从修炼的角度看这个问题的话,要首先牢记两个基础:一是庄子的基础上是“两环”;二是佛学的基础是“自性”。如果分析两者“梦”的本质区别的话,那庄子的“梦”主要属于“是非梦”,而佛学是“真假梦”。举例说明一下,您的感觉和您真心的比较,是佛学“真假梦”的关系,而您是好人和坏人则是“是非梦”。常人认为“是非”是有区别的,而对“真假”问题则是感觉就是“真心”;佛学认为“是非”有区别的,是“善恶”的反映,也是“业力”的本质,是因果循环的原因。但是,“是非”从总体上讲是“无明妄动”的结果,是“假”的。而对“真假”的问题,则是真假互相包含的关系,常人以为的“真心”只是“自性”功能的表现 ,这也是佛学称众生为“颠倒众生”的含义所在。佛学的“自性”如来藏识本身具有无明妄动而生三界万法的能力,同时也有清静寂灭觉悟的潜力,二者同体而异名,只是隐显不同,三界万法主要是无明妄动的力量,而佛主要处在寂灭清静的觉悟中,而众生也是两种能力同时具备,因此,才可以改造世界,也可觉悟出离。 就是“借假修真”的问题。
    庄子则认为没有“是非”,更准确的说是没有涉及到“真假”的领域,如果有人认为庄子的精神感觉和蝴蝶的联系涉及到了话,庄子的认识也是混乱的,并没有分清楚“真假”的问题。
    很多的学者认为庄子的理论接近于修仙成佛的理论,是没有认清楚庄子的实质。庄子的“通一”“无成败论”实质上是否定修炼的可能性的。而“是非”不定论,更是一个大错误!佛学的基础就是“因果循环”,而循环的原因是“业力”,“业力”的本质是“善恶”,正确分清“善恶”的基础就是分清“是非”,佛学和世学的区别在于,佛学的“是非”是以能否改变“业力”为标准的。在心头修“善恶”一念,是佛学和其它修炼学说的主要不同点。
    “善恶”是佛学的根本,而怎样对待“善恶”,则要在“见地、修证、行愿”中加以区别,比如“不思善,不思恶”的问题。“不思善,不思恶”不只是佛徒的原则,也是道家的原则,只是这么说是有前提的,就是“致虚极,守静笃”达到“心性专一”时的要求,就是佛学的“戒定慧”的原则,是说不受任何念头的干扰,而不是说“善恶”不存在,更不是说佛徒在六度菩萨行中也没有“善恶”的观念,否则就不会有“菩萨心肠”和“霹雳手段”的说法了。
    见《道德惊》致虚极,守静笃。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专气致柔,能婴儿乎?涤除玄览,能无疪乎?民治爱国,能无知乎?天门开阖,能为雌乎?明白四达,能无为乎?
    而佛学中的“自性”不净不垢不从修得,说的是:从本质上讲,佛、道不以修得,指的是在本质上,我们和佛拥有一样的“自性”。但是,我们的“自性”和佛的“自性”,在清净寂灭程度上那可是有天壤之别的!我们的自性上沾满了污染、烦恼(或叫业力)。认清了佛我无二的道理,只是看到了“自性”本质上的相同性,但是必须要能祛除污垢,恢复自性才可能成佛。
    就如同负债人或者身染污泥的人一样,修行就是要还债、洗泥之后,才会作一个自由的真我一样。不修,业力要怎样转化呢?
    不以修得,还有一层意思是,佛法是减法,不是通过修行得到了什么,而是摘除了多少包袱、恢复了多少自性。
    从层次上讲,学佛有两个根本志:一见自性;二依自性起修。而禅宗的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法门,更多的功能只是实现了第一个根本志——见自性。而这只是真正走入佛法堂奥的起点!只是明白了成佛的种子是什么,知道将功夫用到那里而已。
    尺见不如寸行。只是见到可能性,就如同看远山一样,不经过实际攀登到山顶上,是不可能有真正的收获的。依自性起修,就是在实践中不断完善的过程。
    当初,六祖悟道之后,又潜迹猎户15年,就是实修的时间。
    从最终果位看,成佛有两个条件:福德圆满和智慧圆满。先不讲智慧圆满可以由上面两点来不断获得,最终可以达到佛佛道同的程度,只就“福德圆满”来看,要享受果位,就如同在人间过好日子要付出辛苦一样,佛付出的就是自己累积的“福德”!也就是“善业力”!因此,即使成了佛想独善其身也是不可能的,也要继续付出、作好事才行,也就是“六度菩萨行”的内容来不断累积福德。只不过,佛的功德是维护三界六道,教化众生而已。
    由此可以看出,福德的修行是无止境的,也是停止不了的。不修就会坐吃山空,最终果位不保!
    综合以上三条,都是要修行不辍的。
    有没有“钱”和怎样看待“钱”是两回事,庄子认为没有“钱”,而佛学则是存在“钱”, 并且关键是怎样对待“钱”的问题。而有些学者不是没有认清庄子的本质,就是没有掌握佛道原理的实质,或者二者兼而有之。其实,只要抓住“善恶”这个问题,庄子的学说,无论出世、入世都会不攻自破。
    或许有人会问,庄子的“天性”、“虫”和“自性”有什么区别吗?这是个大问题!
    庄子《杂篇·庚桑楚》道者,德之钦也;生者,德之光也;性者,生之质也。性之动,谓之为;为之伪,谓之失。知者,接也;知者,谟也;知者之所不知,犹睨也。动以不得已之谓德,动无非我之谓治,名相反而实相顺也。
    羿工乎中微而拙乎使人无己誉。圣人工乎天而拙乎人。夫工乎天而俍乎人者,唯全人能之。唯虫能虫,唯虫能天。全人恶天,恶人之天,而况吾天乎人乎!
    一雀适羿,羿必得之,威也;以天下为之笼,则雀无所逃。是故汤以胞人笼伊尹,秦穆公以五羊之皮笼百里奚。是故非以其所好笼之而可得者,无有也。
    庄子的“天”的观念是对《道德经》的“道法自然”和《中庸》的“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的综合理解。而“唯虫能虫,唯虫能天”和《外篇·秋水》河伯曰:“何谓天?何谓人?”北海若曰:“牛马四足,是谓天;落马首,穿牛鼻,是谓人”的解释表明,庄子心中的“天”是人生下来就具备的东西,也就是“七情六欲”的综合体。这个综合体的性质如何确定,是百家争鸣的基础。儒家《论语·阳货第十七》子曰:“性相近也,习相远也。唯上知与下愚,不移”,所以要教导来保持本性,其基础是“孝”,高层是“仁”;墨家认为“性本恶”,所以要克制欲望,基础是“刑罚”,高层次是“兼爱,非攻”;而道家是“善恶同源”,所以要包容引导,其基础是“纯朴”,高层次是“合于道”。杨朱认为“率性”就是“任性”,所以他的基础是“放纵”,高层次是“尽兴”。而庄子则是用了《中庸》的名字,而将道家的“纯朴”偏向了纯粹生物性的一面,用今天的话讲就是完全由“生物钟”做主,而将人的精神方面的“忠信礼义”的自然行为没有分别心的部分,也是“纯朴”的主要内容,划入了“《外篇·骈拇》和《外篇·马蹄》”
    百家学说是谈怎样治理“七情六欲”这个综合体的,而佛学将这个综合体称为“烦恼”,是研究“烦恼”产生的根源的问题的,破除“烦恼”是佛学的入门基础,换句话说,佛学入门首先要捅破的就是庄子认为的“天”。可见,佛学和百家学说的方向是完全相反的,这也是入世、出世的区别所在。从佛学的层次来讲,“烦恼”在“六尘——六根——意识——意——心”的逐步深入的步骤中,属于“六尘”和“六根”之间而偏重于“六尘”。认识“心”才可能真正将“借假修真”的“真”回归到“自性”上,从而有自性圆满的可能。庄子的“天”和佛学的“自性”是有天壤之别的。
    那可能有人会反过来看问题,说如果“心游物之太初”和“游于情色”没有什么本质区别,而佛法就是世间法,世间法也就是佛法,烦恼就是菩提。那是不是八万四千种烦恼就相当于八万四千种法门了?也就是说用“情色”来修炼佛法也是正确的了!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