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颐既讲心与天的联系,又讲心与天的区别。指出:“天地无心而成化,圣人有心而无为。”(《程氏经说》卷一,《易说》)认为天地无心,圣人之心也是自然无为,与天地变化无关。并指出:“圣人本天,释氏本心。”(《程氏遗书》卷二十一下)从而表明心与天存在着区别。王守仁则从心一元论哲学出发,强调心即天,扬弃了程颐心天有别的观点。他说:“心者,天地万物之主也。心即天,言心则天地万物皆举之矣。”(《王文成公全书》卷六,《答季明德》)认为心即是天,心把宇宙万物囊括在内。此天实际上是指天理,心即天,天理便具有了主体的意义。从而本体与主体融合为一。这是对程颐以及朱熹思想的扬弃。 陆王心学对程颐思想的扬弃还表现在,陆九渊从批评程颐天理人欲之分入手,提出了心学的存心去欲的思想。他说:“天理人欲之言,亦自不是至论。若天是理,人是欲,则是天人不同矣。此其原盖出于老氏。”(《陆九渊集》卷三十四,《语录上》)认为天人同一,本之于心,反对天理人欲相分的观点。指出:“天理人欲之分论极有病。”(同上卷三十五,《语录下》)陆九渊之所以批评程颐天理人欲之分的观点,是因为天理人欲之分有导致天人相离的倾向。这是他心一元论哲学的逻辑所不允许的。由此,陆九渊把天理人欲之分改造为存心去欲。他说:“夫所以害吾心者,何也?欲也。欲之多,则心之存者必寡;欲之寡,则心之存者必多。故君子不患夫心之不存,而患夫欲之不寡,欲去,则心自存矣。”(同上卷三十二,《养心莫善于寡欲》)由心本论哲学导出存心去欲的理论,以修正程颐存理去欲的思想。 (二)对程颢思想的丰富和创新 陆王心学的思想源头出自于二程思想中的心学因素,尤其出自于程颢的心学倾向。但陆王,尤其是王守仁又大大发展了程颢的心学思想。这主要表现在:把程颢以及程颐思想中的心学成分发展为完整的心学体系。如果说,在二程的思想体系里,程颢的心理合一、守约内求、不讲体用之分,程颐的心性一元等思想只是一些心学因素、成分和倾向的话,那么,经陆王的丰富和创新,这些心学因素、成分和倾向则发展成为完整的心学思想体系,并风靡于明中叶时的学术界,打破了朱熹道学一统天下的局面。 在宋明理学思潮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了各个不同的学术流派。从学派性质上分,主要有程(颐)朱道学、陆王心学,以及以张载、王廷相为代表的气学等三派。程颢之所以没有成为心学的代表人物,而主要以理学开山著称,心学也主要以陆王命名,这是因为程颢的心学思想尚不完备,未成体系,有待于发展。然而,他已经提出了一些值得注意的心学命题和观点,只是尚未展开论证而已。陆王在程颢心学倾向的基础上,吸取其心学观点和命题,并加以论证和丰富发展,从而创立起完整的心学思想体系,使之成为一大流派,崛起于宋明理学思潮之中。这表明,心学在程颢时代,还没有正式确立,但已在酝酿形成之中。也就是说,成体系的心学流派是在陆王之时确立的,在此之前,处于酝酿形成的过程中,而程颢则开风气之先,有功于陆王心学的建立。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