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和小人 教学是孔子主要的政治活动。孔子教学的目标,是为春秋时期快速发展的国家培养行政人员。孔子把他培养的目标称为“君子”,被管理者称为“小人”。明确这一点,对理解《论语》至关重要。首先看孔子对“君子”和“小人”的定义: 【原文】13《子路》樊迟请学稼,子曰:“吾不如老农。”请学为圃。曰:“吾不如老圃。”樊迟出。子曰:“小人哉,樊须也!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夫如是,则四方之民襁负其子而至矣,焉用稼?” 【译文】樊迟向孔子请教如何种庄稼。孔子说:“我不如老农。”樊迟又请教如何种菜。孔子说:“我不如老菜农。”樊迟退出以后,孔子说:“樊迟真是小人。在上位者只要重视礼,老百姓就不敢不敬畏;在上位者只要重视义,老百姓就不敢不服从;在上位的人只要重视信,老百姓就不敢不用真心实情来对待你。要是做到这样,四面八方的老百姓就会背着自己的小孩来投奔,哪里用得着自己去种庄稼呢?” 从这则对话可以明显看出,孔子说的“君子”是“上位者”,“小人”是“民”即老百姓。明确了这条线以后,才能理解说的话是什么意思。 孔子是怎样教育他的学生呢?1 子以四教:文,行,忠,信。2 子不语怪,力,乱,神。3 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这是孔子的教学方针,有必要认真说明一下。 第一条,是说孔子教授学生古代文献,行为处世方法,忠诚和城信。也就是说,孔子教是四门课中一门是“文化课”,一门是“实践课”,另两门的“思想品德课”这和孔子以培养“君子”为目标的指导思想是一致的。 第二条,有四种现象孔子不坚决否定,但基本不讲。从孔子回避的这四项内容来看,孔子崇尚规律和理性。 第三条,按现在的话说,孔子主张尊重现实,服从客观。说到这,应该谈谈有人根据孔子提倡“仁”,认为孔子是唯心主义者,这是很难成立的。因为很难设想一个整天闷在屋子里进行主观臆断的人,能教育出3000多名能很好地适应社会生活的学生。关于“仁”,在《孔子哲学的核心思想》中有详细讨论。 下面看看孔子对“文,行,忠,信”是怎样讲授的。 一 文【原文】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译文】孔子说:“质朴多于文采,就像个乡下人,流于粗俗:文采多于质朴,就流于虚伪、浮夸。只有质朴和文采配合恰当,才是个君子。” 二 行【原文】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汎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译文】孔子说:“弟子们在父母跟前,就孝顺父母;出门在外,要顺从师长,言行要谨慎,要诚实可信,寡言少语,要广泛地去爱众人,亲近那些有仁德的人。这样躬行实践之后,还有余力的话,就再去学习文献知识。” 三 忠【原文】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译文】孔子说:“志士仁人,没有贪生怕死而损害仁的,只有牺牲自己的性命来成全仁的。”(关于“仁”,在《孔子哲学的核心思想》中有详细讨论。) 四 信【原文】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 【译文】孔子说:“一个人不讲信用,是根本不可以的。就好像大车没有輗、小车没有軏一样,它靠什么行走呢?” 从以上例子可以看出,孔子虽然以教育“君子”为目标,但他提出的道理确实具有普遍的意义。正因为如此,他才成为了中华民族的导师。 与孔子的教育具有同样重要意义的是,孔子把人区分为“君子”和“小人”。中国人对“君子”和“小人”的理解早已超出了孔子的本意。谁不愿意成为“君子”呢?最后再看看孔子对君子的正面定义: 【原文】子曰:“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不知礼,无以立也。不知言,无以知人也。” 【译文】孔子说:“不懂得天命,就不能做君子;不知礼,就不能立身处世;不善于分辨别人的话语,就不能了解别人。”(注:可以把“命”理解为客观)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