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载,11月2日,2008年国家公务员考试报名结束。据有关部门统计,报考人数再创新高,最热门岗位供需比竟达1∶3592。在报考人员中,大学应届毕业生占了相当一部分,其竞争激烈程度远远超过了一年一度的高考和研究生考试。公务员考试,成了大学毕业生争挤的一座“独木桥”,由此催生出了“考碗一族”。 所谓“考碗一族”,就是那些不想进国有企业、不想到农村工作、不想入民营公司的大学生,为了谋得一个公务员的名头或事业单位的职位而四处奔波应考的群体。他们之所以辗转各地志在必得,目的只有一个:通过考试获取一份相对稳定的工作,一个让人称羡的“饭碗”。在他们的眼里,考上中央国家机关的公务员就是拿上了“金饭碗”,考上直辖市、省级的公务员就是拿上了“银饭碗”,考上地市级的公务员就是拿上了“铜饭碗”,考上镇、街道一级的公务员就是拿上了“铁饭碗”,考上了事业单位的职员就是拿上了“锡饭碗”。虽说这些“饭碗”的稳定性和福利待遇有所差异,但总比国有企业、民营公司那易碎的 “瓷饭碗”“泥饭碗”强多啦。 透过现象看本质,从“考碗一族”的“饭碗论”中,我们可以罗列出一些大学毕业生争挤“独木桥”的原初动因:或为应对就业难题,与其毕业后面对激烈竞争,还不如一边找工作、一边考研、一边考公务员,多条腿走路;或为寻觅安身场所,公务员或事业单位的公职,虽说收入不太高但却相对稳定,福利待遇也不错,还享有各种社会保障,所以他们宁愿拿2000元左右的公务员或事业单位的保本工资,也不愿到国有企业、民营公司去拿5000元左右的风险工资;或想谋个一官半职,在一些“考碗一族”的眼里,当公务员或到事业单位就职,社会地位较高,个人上升空间较大。 不可否认,对于大学生来说,一步入社会就能找到称心如意的职业,无异于“第二次投胎”。这个胎投好了,也许一辈子在幸福中陶醉;这个胎投不好,也许一辈子在困惑中煎熬。但“考碗一族”的过分执著却令人担忧,争挤“独木桥”的盲动更让人揪心。倘若大学生都一门心思想当公务员或到事业单位就职,置自己的性格、能力、特长、兴趣于不顾,不仅对其人生可持续发展无益,而且还会造成人才资源的极大浪费,给社会其他行业的发展造成人才瓶颈。 “考碗一族”如何摆脱过分的执著,怎样不再争挤“独木桥”?党的十七大报告指明了道路:“完善支持自主创业、自谋职业政策,加强就业观念教育,使更多劳动者成为创业者。”创业的时代呼唤自主创业型人才,“考碗一族”别再为这碗那碗“白了少年头”,而应积极顺应“以创业带动就业”的大势所趋,清醒而理智地走出一条自主创业、自谋职业的自强自立新路。 (责任编辑:admin) |